重症板层状鱼鳞病一例

2020-09-25 05:58叶海燕陈珊珊文智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黑褐色阿维鳞屑

彭 敏 叶海燕 陈珊珊 文智洁

1楚雄州中医医院,云南楚雄,675000;2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楚雄,675000

板层状鱼鳞病(lamellar ichthyosis,LI),在全世界的发病率是1/200 000~1/300 000[1],大部分家系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较为少见,我科收治1例重症板层状鱼鳞病,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彝族。因全身皮疹40余年,伴痒痛3天入院。患者自诉出生时全身皮肤出现黑褐色片状鳞屑,表面干燥粗糙,曾至省级医院就诊,诊断不详,予药物外擦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稍缓解。期间患者皮损偶感瘙痒,余无特殊不适症状,故未进一步系统治疗。3天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全身皮肤痒痛难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于2018年11月16日到我科就诊。患者入院时全身可见黑褐色皮疹(图1),伴痒痛,有恶臭,无睑外翻,指、趾甲,黏膜无受累,睡眠欠佳,畏寒,偶感头晕,二便尚调。舌淡红,苔薄,脉沉。近年体重无明显变化,饮食及精神尚可。既往史、月经史无特殊。婚育史:适龄结婚,未生育,配偶健康状况良好。家族史:其父母非近亲婚配,父母及妹妹健康状况良好。家族中无同类患者、直系亲属均体健、已故直系亲属正常死亡、家族中无遗传倾向的疾患。

图1 1a、1b:全身黑褐色片状鳞屑,表面干燥粗糙

体格检查:一般状况良好,智力正常,身高167 cm,体重50.5 kg,身体发育基本正常,体貌无畸形。皮肤科检查:面部、双手掌、足底及少部分胸背部皮肤治疗:口服阿维A胶囊治疗,初始剂量20 mg/d,外搽醋酸地塞米松霜,婴儿油,每天封包一次。中医予参苓白术散合大黄蛰虫丸加减治疗,方药组成:北沙参15 g,山药15 g ,炒白扁豆15 g,砂仁12 g,制白附子15 g,麸炒苍术15 g,丹参15 g,鳖虫8 g,烫水蛭5 g,枸杞子15 g,酒大黄5 g,醋北柴胡12 g,白芍20 g,黄芩12 g,桃仁12 g,生甘草10 g。10天后全身出现少量鳞屑脱落,1个月后复诊大部分融合成片黑褐色丘疹鳞屑伴脱落,皮肤微红,四肢见少量糠秕状脱屑(图4),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血脂升高,继续口服阿维A胶囊20 mg/d,同时加用辛伐他汀片降脂治疗,继续随访。

呈正常肤色,轻度角化,其余体表皮肤见黑褐色疣状突起,表面干燥,形成角化鳞屑,呈厚盔甲样,触之质硬,不易剥离,无糜烂、渗出(图2)。组织病理学检查(左耳后)示:表皮高度板层状角化过度,较多毛囊角栓,棘层细胞变薄,棘细胞间轻度水肿,基底细胞色素沉着,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许淋巴细胞浸润(图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等均正常。监测血压稍高,最高至170/90 mmHg。中医诊断:蛇皮癣(脾虚证)。西医诊断:①板层状鱼鳞病;②高血压病2级(低危)。

图2 2a、2b:黑褐色疣状突起,表面干燥,形成角化鳞屑,呈厚盔甲样 图3 表皮高度板层状角化过度,较多毛囊角栓,棘层细胞变薄,棘细胞间轻度水肿,基底细胞色素沉着,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许淋巴细胞浸润 (HE,×100) 图4 4a、4b:大部分融合成片黑褐色丘疹鳞屑脱落,皮肤微红,见少量糠秕状脱屑

讨论板层状鱼鳞病的临床特征为全身褐色板层状鳞屑,厚如铠甲,眼睑及口唇外翻,少汗,秃发及掌跖角化等。组织病理学特点为角化过度,局限性角化不全,颗粒层正常或轻度增厚,棘层增厚[2]。结合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该患者符合板层状鱼鳞病表现。阿维 A在治疗角化性皮肤病中有广泛的用途,其主要的作用机理为干扰表皮的生长因子作用,以维持表皮细胞的正常增殖、分化和角质化[3]。张锡宝等[4]报道,初始剂量分别为 1.2 mg/(kg·d) 和1.11 mg/(kg·d) ,治疗2 例重症板层状鱼鳞病患者,效果满意。

该患者用阿维A治疗1个月后,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初始剂量以20 mg/d,即0.4 mg/(kg·d),患者于治疗10天时出现少量鳞屑脱落,口唇轻度脱屑,畏寒、饮食睡眠欠佳等症好转,1个月后皮损症状明显改善。长期服药加外搽保湿剂,可维持皮肤湿润柔软。目前治疗期间每月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和血脂指标,以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该患者以较小剂量即可明显改善症状,可能与患者身体基础情况较好,极少服用药物有关,另患者畏寒、饮食睡眠欠佳伴随症状得到改善,考虑中西医结合,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板层状鱼鳞病的发病与基因突变相关,1995年,Huber等[5]发现了LI患者存在转谷氨酰胺酶 1(transglutaminase1,TGM1)基因的突变,而且汉族人 LI患者亦是由于TGM1基因突变引起[6]。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仅一部分的板层状鱼鳞病患者是由于TGM1基因突变导致,通过全基因组扫描[7]发现板层状鱼鳞病新的致病基因位点分别是2q33-35、3p21、19p12-q12、19p13.1-p13.2、17p13和5q33。父母近亲婚配则子女发病率显著升高,可家族性发病,但常不连续发病,亲属中携带者较多。散发病例可能是由于妊娠期感染或用药致基因突变所致。该患者自幼发病,无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患者母亲孕期用药史不详,其同父母生育的妹妹无此症状,故该患者发病原因不清,是否存在基因突变,需进一步研究,且该患者为彝族,若其基因突变,其基因突变位点是否与既往文献报道相似,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黑褐色阿维鳞屑
沟通表里和解祛邪法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皮肤症状的改善作用研究
液氮冷冻与阿维A口服联合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窄谱紫外线联合阿维A胶囊和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阿维迪安黄金公司简介
紫苏种子表观性状与含油率的相关性分析
珍奇的贝壳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牛皮癣有什么良药良方根治
银屑病怎样防治
风中的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