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存云
一
登上蚂蚁山,便可看到山顶上依山形修建的三个亭子,其中在最东边的亭子(后改建为塔)凭栏俯瞰,整个乐都县城便一览无余。因为湟水而形成的河谷地带使青海东部成为青藏高原最美丽富饶的区域,乐都地处大峡和老鸦峡两个峡谷之间的盆地中,南北两面山形成天然的屏障,这里相对宽阔,湟水河像一条飘带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流向我们看不见的远方。铁路公路像几条弯曲的长线在远处的村庄和树木的遮掩下忽隐忽现,穿过城区的建筑后沿河水流去的方向延伸而去。刚参加工作时,我在县城的一所学校任教,很多次登上山顶俯瞰城区,那时还没有太多高大的建筑,对几条街道更是了然于心。站在高处,很容易便能找到自己所在的单位,也很快能在几栋楼房之间找见自己蜗居的宿舍所在的那排旧平房。每当心情不好时,总喜欢登高望远,一望无际的河谷向东西方向展开,眺望那苍茫中渐渐模糊的远方,很快也就释然了。还记得当时在城区的东北和西北方向都是大片的温棚,提醒你这里是良好的蔬菜种植基地。那时我觉得对这个县城太了解了,闭上眼睛也会清楚地记得城区内东西向布局的几条街道和城区外南北向分布的几条大的沟岔,我知道它们的名字,也知道那些沟岔里依次排列的村庄。然而,离开这个地方十几年后,当我再一次登上山顶时,发生的巨大变化使我一时无法与记忆中的印象连接起来。城区的面积扩大了很多,原先的村庄不见了,大片的温棚也不见了,成片的高楼拔地而起,已很难辨认原来工作的单位,许多新建的高楼就矗立在蚂蚁山的周边,当初不起眼的小山也建成了一座美丽的公园。居高远望,纵横交错的路网分割的建筑群和穿插在其中的一个个休闲公园,使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展现在眼前,我看着湟水河两岸打造的景观带和河上排列的各种桥梁,新鲜之中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
其实,我并未真正意义上远离这个地方,只是工作单位的变换到了邻近的另一个县,再后来又到了更远的省城,在多次的往返之中也看到了乐都撤县设区和市政府迁入后不断发生的变化,只不过再也未登上过蚂蚁山顶。今天,当我再一次俯瞰这个城区时,突然想起了一句话:“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能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这是电影《海上钢琴师》的主人公1900对自己最终没有下船的解释。“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连绵不断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我需要看见城市的尽头”。当这句话回响在我的耳边时,实际上触发我的是与他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感受,那就是我对自己认为曾经很熟悉的这座城市是否真正的了解,当我看到这十几年中所发生的巨变,我在想,在我认识这座城市之前,它究竟是什么样子,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才是我看到的它当初的形象,一种深入探究的念头就这样占据了我的內心。
据《后汉书·西羌传》为主的史籍记载,商周秦时期,青海地区正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区。到了西汉,北方匈奴实力强大,河湟羌人被迫臣服于匈奴,匈奴与羌人遥相呼应,经常发动以掠夺人口与财富为目的的对汉战争。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于春、夏、秋三季连续三次进击匈奴,大获全胜,开通河西走廊,割断匈奴与羌人的联系。不过这次战争,并没有涉及到湟水谷地,在汉武帝的战略规划中,直面蒙古高原的河西走廊是对匈奴战争的主战场。受降盘踞于河西走廊的匈奴浑邪、休屠两王之后,汉王朝建制了酒泉郡等行政区,并将之纳入凉州的范畴。
这使我们了解到这片土地曾经是古羌人的家园,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春秋时期以前,湟水谷地“少五谷,多禽兽”,人们主要依靠射猎为生。周考王五年(公元前436年)羌人无弋爰剑由秦国逃到湟水谷地后,把从秦地学到的农牧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传播到这里,湟水谷地的农牧业生产才逐渐发展了起来。
二
汉王朝的边界止于黄河之时,羌人所控制的湟水谷地并不会对陇右的安全造成致命威胁,中央王朝对湟水谷地并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而当凉州的范围沿祁连山北麓,向西延伸至西域之后,情况就不同了。以河西走廊包夹于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之间的区位来看,一旦河湟谷地的西羌与北方匈奴人结盟,狭长的河西走廊就很容易被切断。在此后的历史中,河西走廊曾多次因此而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河湟羌人联合10万之众,攻略汉朝边境。匈奴派兵攻略今河套一带,与之配合。次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正式发动了对羌人的战争,派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兵10万进攻河湟地区的羌人。汉军在枹罕(今甘肃临夏)击溃羌人,大部分归降,一部分退往西海(今青海湖)、盐池(今茶卡盐湖)一带。汉军占领河湟一带后,西汉王朝为巩固新拓疆土,一面安抚归顺的羌人,一面向河湟一带大批迁徙汉人,开置公田。筑令居塞(今甘肃永登县境),汉廷设置护羌校尉,其后又设置西部校尉。护羌校尉初置时治所在令居塞(今永登县境),令居塞是河湟、陇西通往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常以重兵把守。护羌校尉是主管羌人事务的重要军政职官,有属官属吏,治事不辖地,领民(羌)不领县,管辖河湟地区的羌人各项事务。两汉时期,护羌校尉的治所驻地变动较大,主要取决于河湟地区各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势。汉代,郡一级负责带兵的是郡都尉。一般内地的郡只有一名都尉,边地的郡和新辟疆域设两三名都尉。在设置护羌校尉后,西汉王朝又在四望峡(今老鸦峡)落都(今乐都县境内)之西的湟水流域分驻西部都尉,执掌兵事,领兵设府。并开始在今西宁及其附近陆续设立兼具军事、邮驿、民政性质的“亭”。亭的主要官员叫亭长,负责管理所辖地方的民政、治安,有的兼管驿站、邮传。西汉时在河湟地区所设的亭,兼有防御外敌和实施邮传双重任务,作为边疆地区的亭与内地的使命不同,它是中央、郡、县之间传送文书、传递消息的驿站和军事行动的据点。当时设置在湟水谷地的亭,有史籍记载的主要有西平亭、东亭和长宁亭等,都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后设,西平亭亭址在今西宁市,负责西宁地区的军事防御和东西线邮驿。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多,地方事务日益繁杂,逐渐兼具地方政权性质。历代统治者认为,得西宁则右控青海,左引甘凉,内屏河兰,外限羌戎。可见西汉设西平亭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东亭亭址在今西宁市城东区乐家湾,负责今西宁东郊乐家湾、小峡等地的军事防御和东西线邮驿等。长宁亭位于今大通县长宁乡北川河西岸,距今西宁市20公里左右。负责今西宁至大通地区的军事防御与南北线邮驿。
1977年在西宁市城西区彭家寨汉墓出土了文物汉代木轺车,现收藏于青海省博物馆。木轺车是由一匹马牵引的轻便小车,是我国古代官员及邮吏乘坐的一种交通工具,也可视为汉代邮政出行、运输工具的缩影。此木轺车由马、车、伞组合而成。马的头、颈、身、腿、尾等部位分别制作,然后用榫卯对接组装而成。马通身黑色,眼、鼻、口部用朱红色、白色彩绘。肌肉轮廓清晰,富于质感,眼大口张,作昂首嘶鸣睨视状。车的造型轻便简洁,马的造型栩栩如生,车与马浑然一体,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是研究汉代舆服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2020年6月18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小型张一套1枚,该套邮票图案为青海省博物馆馆藏文物“汉代木轺车”,使我省珍贵文物荣登“国家名片”。邮票底色采用暖色系的色调加以衬托,突出展现了文物的历史悠远,也体现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庄重性。穿越历史,品味方寸,体现出独特的邮票文化,对讲好中国故事青海篇,宣传我省历史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件文物也是当时湟水河谷设立西平亭的实证,历史上不少地方的军事、行政建置都是先设亭,待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根据需要再设县。这是中原王朝经营青海地区的开端,此后中原地区的汉族开始迁居湟水。
汉宣帝初年,先零羌部落居住在湟水南岸,约定以湟水河为界,但羌人经常渡过湟水河到北岸放牧,汉朝地方官员多方劝阻,但羌人不予理睬。汉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宣帝派遣义渠安国到羌人部落进行协调和处理此事。不料安国以协商牧地为名,诱杀羌人头领40余人。为此,引发了诸羌联盟大举进攻汉地。安国与先零羌部落大战于浩门(今甘肃永登县),安国大败,退守令居塞(今甘肃永登县西南)。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派后将军赵充国以76岁高龄,率陇西官兵6万余人,从金城(今兰州西北),进入湟水谷地。赵充国统兵深入湟水谷地后,采取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政策,重创兵力强盛而又率先起兵反叛的先零羌,安抚众多的弱小胁从羌人部落,各部羌人部落纷纷归顺。汉王朝为安置归顺的羌人各部落,于汉宣帝神爵二年设金城属国。所谓属国,《史记正义》解释为“各依本国之俗而属汉,故曰属国”。也就是说内徙各族受汉王朝统治而保留其原有的部落组织和生产方式。金城属国是专为安置内附河湟羌人部落而设置的。
护羌校尉和金城属国的设置,是河湟地区羌、胡(以月氏胡为主的其他少数民族)各部落纳入西汉中央王朝疆域内的政治表现,也是西汉中央政权对河湟地区行使有效管理的开始。西汉王朝在北却匈奴,西征诸羌的同时,开始加强对西北边境的控制,设置金城郡。据《汉书·昭帝记》载:“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金城郡治在今兰州市西,初设六县为天水郡的渝中、金城县,陇西郡的枹罕、白石县,张掖郡的令居、枝阳县,均在今永靖县、临夏境内的黄河以东一带。因此,从战略上看,金城郡的设置主要是防御河湟羌人东进。
由此可见,护羌校尉、西部校尉、西平亭以及金城郡等行政建置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管理降附的羌人,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河西走廊的安全,防御羌人东进。在湟水河谷只是设立了亭这种初级的管理机构,而把重心放在了大通河与湟水河交汇的区域(今甘肃兰州的红古、永登地区)和黄河出积石峡后的两岸区域(今甘肃临夏自治州积石山县及青海的民和地区)。这从地理的防守功能来看是很容易理解的,黄河流出积石峡,两岸就是今天积石山县的大河家镇和民和县的官亭镇,历史上就是重要的关隘。而湟水下游的老鸦峡成为一道天然的屏障把今天的乐都和民和截然隔离,只有在湟水出老鸦峡汇入大通河后又流入黄河的交汇区域形成了一片不大的冲击平原,适合于农业发展。因此当时的西汉王朝在青海东部牢牢掌控的地区就止于此,老鸦峡以西的湟水河谷虽有延伸的触角如设置的西部校尉、西平亭等,但实际的管控力有限。然而,这一切在赵充国率兵进入湟水河谷后发生了改变。汉宣帝神爵元年赵充国平定河湟,提出在湟水河谷地带“寓兵于农”,屯兵耕田的主张。赵充国上屯田奏称:“计度临羌东至浩门,羌虏古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倾以上,其间邮亭多坏败者。臣前部士入山,伐林木大小六万余枚,皆在水次。愿罢骑兵,留驰刑,应募,及淮阴,汝南步兵与吏土私从者,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八斛,分屯要害处,冰解漕下,缮乡亭,浚沟渠,治湟峡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左右。”赵充国看到了这片区域对整个西汉帝国的重要性,屯田的目的既为防止匈奴与羌人“河湟道”的畅达,同时也更加有效地管控当地羌人,他提出的屯田设想,则从战略上实现了这一目的。他建议朝廷,屯田湟水两岸,就地筹粮,不仅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也可以“大费既省,徭役预息”。 赵充国在湟水谷地大力推行“军事屯田”和“移民实边”政策,奠定了西汉后期西北安定的政治局面,极大地巩固了汉王朝的统治,同时也揭开了青藏高原早期农业规模开发的序幕。
三
在这里,我们很有必要站在更远阔的视野来认识和审视湟水谷地在青海乃至青藏地区的重要地位。
湟水河发源于海晏县包呼图山,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一个支流,流经湟源、湟中、西宁市区、平安、互助、乐都、民和,青海境内全长349公里,流域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为黄河第三大支流。由于流域有不同的岩性与构造区,因而发育成峡谷和盆地形态。峡谷有巴燕峡、扎麻隆峡、小峡、大峡和老鸦峡等。峡谷一般长五六公里,其中老鸦峡最长,达17公里,两壁陡峭,谷窄而深。盆地有西宁盆地、大通盆地、平安盆地、乐都盆地。湟水河从巴燕峡开始就穿流于峡谷与盆地间,形成峡川相间的地理特征。
在历史上,自古以来就把黄河上游、湟水和大通河三河流域的广阔地域称为河湟,河湟地区也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河湟谷地則是一片由黄河一级支流的湟水以及黄河,在青海高原东北部所包夹而成的一片三角地带。不过整个河湟谷地在结构上并非一大片冲积平原,而是由湟水水系诸河谷,以及积石峡以西的一段长约200公里的黄河河谷所组成的。可分别将之称之为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需要指出的是,河湟谷地的精华并非只包括干流部分,两段河谷周边地势较低的支流河谷,同样涵盖在它的范围内。如湟中、大通、互助、化隆等县,就是位于干流两侧的支流河谷中。河湟谷地其实是两条相对独立的农业带。不仅如此,由于河谷的横切面宽度有限,周边山峰又过于陡峭,湟水和黄河在青海境内并没有能力形成连片的平原,只能在河流两岸形成一些相对独立的河谷阶地。在湟水之南的黄河两岸与湟水相对应的区域里,贵德、尖扎、化隆、循化四县,则基本覆盖了青海境内能够适合开发为耕地的大部分黄河谷地了。加上湟水谷地,整个河湟谷地能够占据青海省的耕地、人口数量都超过八成了。可以说,成就河湟谷地优势的首先是它的农业条件。以海拔来说,河湟谷地属于整个青藏高原的最低点。位于湟水河谷和黄河河谷西段的西宁市、贵德县来说,海拔都只在2200多米,而在谷地东段的民和县与循化县,海拔低至1800多米。河湟谷地的另一个地理优势在于朝向,两条河谷整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并呈逐渐走低的地势,这种朝向能够使之直面东南风。在两侧山体的作用下,那些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在穿透峡谷之时,会更容易抬升形成地形雨。此外,相对较低的海拔以及东南季风的深入还使得河湟谷地的气候不至于太过寒冷,散布于整个区域内的谷地,无霜期基本都处于120——200天的区间,足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
这块适合发展农业生产的区域,与关中平原这样的大块冲击平原相比是很不起眼的。也正因为如此,在汉帝国决心向西扩张,以减轻来自匈奴的压力时,湟水河谷并没有成为中央王朝关注的区域。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湟水河谷并非生成在那些并不缺少农业用地的地理区域,而是隶属于极限之地的青藏高原。它的重要性可以拿一组数字来做说明:2017年的统计数据,湟水干流居住人口29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7%,耕地面积44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9%。2017年青海省的常住人口为600万,而湟水流域的总人口超过390万,占比达65%;而其总面积仅有26000平方公里,仅占全省的3.6%。湟水河谷整体地势比黄河河谷更为低缓,可以说,湟水谷地在青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湟水谷地之于青海高原适宜居住和发展农业的优势,以及直面黄土高原的位置优势,它不可避免地成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势力博弈的焦点板块。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得到湟水谷地虽然还不足以帮助其控制整个青藏高原,但最起码可以阻止青藏高原的势力威胁黄土高原。也许赵充国当时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才三上屯田奏建议西汉王朝在湟水谷地实行军事屯田。
而后来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个设想,西汉王朝为了加强和巩固边防,健全西部行政区划,于神爵初在河湟地区首次设立郡县,金城郡新增河湟7县,由原来的6县扩大到13县,河湟地区正式纳入了郡县体系当中。新增的7县为允吾县、临羌县、破羌县、安夷县、河关县、允街县、浩门县。其中,允吾县辖今民和县与甘肃永靖县西北地区。城址位于浩门河水汇入湟水处以东、湟水入黄河以西的湟水南岸。这里不但紧扼黄河的几个重要渡口,也是控制河西走廊的咽喉,通达湟水流域的门户,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金城郡辖区扩展后,为便于经营,郡治便移到了黄河以西的允吾。临羌县因辖地临近羌人控制的地域而得名,辖今湟源县和湟中县部分地区。破羌县辖今乐都县地区,城址在今乐都区高庙镇老鸦古城。安夷县辖今平安区、互助县、湟中县部分地区,治所在今平安镇西营村三合沟口东的营盘台一带。河关县因临峡关地处军事、交通要隘而得名。辖今积石山县和循化县等地,治所在今积石山县大河家鎮。允街县辖今永登县中东部和兰州市东北部等部分地区,治所在今永登县境中部庄浪河下游西岸。浩门县辖今永登县西部和兰州市西部等部分地区。治所在今永登县河桥,位于大通河下游东岸一带。
湟水谷地峡谷相间的地理特征,使每一个今天能够成为市县级行政中心所在地的河谷,都可以看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点。而整个河湟地区基于几大山脉分水岭的切割,经进一步探究你会发现气候及受其影响而形成的不同的经济属性。湟水河谷的几个主要盆地都成了西汉王朝设立县级政权的所在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