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及策略研究

2020-09-26 11:50张睿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9期

内容摘要:自1999年明确规定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校本课程开始得到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本文结合湘西地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设立专项资金用以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队伍、转变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案等策略,为湘西地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关键词:湘西地区 小学校本课程 现状及策略研究

20世纪70年代,英、美等发达国家兴起校本课程,而在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校本课程才开始起步。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校本课程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并逐渐在我国推广实行,然而对于教育较为落后但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湘西地区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还需进一步研究。

一.湘西地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湘西地区小学校本课程也开始慢慢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以下是湘西地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一)湘西地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取得的成绩

自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我国开始试行校本课程,湘西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也开始萌芽,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导致教育思想较为传统,很多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开发。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三级课程管理,學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2]。湘西地区逐渐把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校本课程之中,在此期间,湘西州教科院陆续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例如由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小牵头推广的“蒲公英行动”,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提供美育教育;湘西州教科院编写了《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乡土教材,湘西9所学校使用了该教材,有效的传承了湘西的民族乡土文化等等。

湘西地区各学校在湘西州教科院的组织下,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编写出一系列具有湘西特色的校本教材。如湘西州教科院组织各县市学校教师编写的地方文化教材《湘西民族文化常识(小学版)》等等。《苗鼓神韵》由吉首市矮寨镇民族完小编写,在教学中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的家乡红石林》校本教材由古丈县红石林完全小学编制,龙山县第四小学校本教材《土家山寨情》,泸溪县铺市长坪完小校本教材《湘西韵情·泸溪》等等。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制与投入使用,有利于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湘西地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自本世纪以来,湘西地区小学校本课程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校本课程开发经费欠缺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发少数民族乡土资源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湘西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较落后,对教育的投入不足,进而用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经费有限,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得不到保障。

(2)校本课程开发队伍还需进一步完善

①教师开发课程素质欠缺

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说,教师是开发的主要力量,傅建明认为“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是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3]湘西地区大部分是农村学校在开发小学校本课程,然而在农村地区,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有所欠缺,缺乏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课程改革意识,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也有局限性,认为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提高升学率就行,而不需要进行课程的开发,更不知道怎样去开发。

②缺乏专家的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缺乏社区、家长、学生的参与

一支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队伍不应该只是由教师组成,也包括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课程专家、社区、家长、学生等。反观湘西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基本上只有教师,而校本课程开发的专家、民俗民间文化社会工作者很少参与到校本课程建设中来,社区人员、家长、学生更没有参与其中。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对很多家长来说很陌生,因而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参与积极性不高。

(3)“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迫于升学压力,学校只把分数、名次居于首位,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重视,忽视了乡土文化的传承。由于校本课程没有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教师们教学任务比较重,部分老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日常工作之外的负担,对于学生分数的提高没有帮助,校本课程的开展反而会影响考试升学率。

二.湘西地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就目前看来,湘西地区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客观上还面临许多困难。若能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当地乡土文化资源结合,并与课程大纲内容相融合,符合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那势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湘西地区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地实际展开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笔者提出几点对策以供校本课程的开发参考。

(一)设立专项资金用以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

只有湘西地区政府及教育部门设立专项研究经费用以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使之得以保障,才能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展。各小学可以向专项部门申报关于乡土校本课程的课题,获得一定的经费补贴,用以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同时也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以此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正常进行。为了更好的提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乡土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把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同时建立奖励制度,并对课程开发中创造价值的教师给予奖励。

(二)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队伍

学校应把本校实际情况与当地乡土文化资源相结合,力求制定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切实可行,并具有一定的特色,能凸显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文化风情,同时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队伍组建机制,把校长、相关学科带头人、教师、学生纳入开发主体,并争取地方当局行政主管领导、社区代表及学生家长的协助,共同为本校校本课程开发作出努力。以下是几点建议以供参考:一是教育部门多开展一些与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相关的培训,给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加强对本地区乡土文化知识的了解,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相关素质,把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大纲相融合,并提升其教育教学、行文写作、乡土文化提炼等多种能力,促进教师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二是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力,并提倡跨学科教师合作,共同参与某学科乡土课程的开发,如在体育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请语文教师修改课程语言,体育教师收集民间乡土体育活动,美术教师绘制课程演示插画等,既提高了各科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又使该课程更加严谨、科学、形象。三是教師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及本人对当地民族文化的理解,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校本课程进行相关调整,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使课程更具吸引力。四是由学校出面,邀请课程资源开发专家来本校进行相关的指导讲座,并邀请家长及社区人员一起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建议;同时学校还可以引进民间社会工作者[4],比如聘请当地一些传承乡土文化的名人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优化校本课程的开发队伍。

(三)转变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案

首先认识到传统“应试教育”的不足之处[5],国家在进行课程改革时,也应考虑“应试教育”与特色校本课程相结合。不应该把升学率作为评判一所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少数民族校本课程也可纳为一项考试指标,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考生升学考试的加分项。只有在制度上有了保障,学校才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教师也能转变“分数至上”的观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家长则要鼓励孩子积极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使民族文化特色校本更具群众基础。其次,要建立规范合理的评价方案[5],学校需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制度;而针对各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上级教育部门应及时跟进,不定期抽查各校校本课程开发进度并公示,起到监督作用;教育部门对检查结果需进行分析评估,以便对各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给予一定意见和建议,同时在资金方面及时兑现,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有效进行;学校应当调整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学生日常学习校本课程的情况及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6-13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6-8.

[3]傅建明.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2001(07):56-60

[4]张如静.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研发现状与对策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10):60-62

[5]刘培军,丁红兵.校本课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7):32-34+48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首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创新项目资助的“湘西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立项编号:JKY2020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作者介绍:张睿,吉首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