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语文作业本”语文教学更高效

2020-09-26 12:11倪春春
求知导刊 2020年32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摘 要:语文教材改编后,“语文作业本”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相较于一开始的与课文同步的简单配套练习,作业本经历了一次完美的蜕变。编者紧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来编写,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同时深度研究作者意图,为读者与作者的完美邂逅提供了通道。

关键词:初中语文;三维支架;自主学习;思维梯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2-0074-02

引 言

笔者发现,学生思考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有待提高,这一问题尤其体现在课堂教学与作业批改中。很多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在表达时词不达意,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语文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语文作业本”来加强学生练习,那么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研究背景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语文作业本”经过全新改版,充分考虑读者、作者与引领者的关系,并以此设计题目,无论教读课还是自读课,作业本内设置了三个部分:课前预习、课堂导学、课后拓展,笔者认为这就是学好语文、用好“语文作业本”的三维支架。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這三个板块,无论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是思维能力都将得到提升。下面笔者就以《小石潭记》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妙用“语文作业本”的。

二、研究过程

1.维度之一:“课前预习”使用“语文作业本”

(1)课文中那些意思迥乎不同的形容词共同表现了小石潭风格鲜明的图景。边朗读课文边在文中圈出下列短语,再结合课文给加点的词注音、释义。

①水尤清冽 (        )

②卷石底以出 (  )

③佁然不动 (        )

④俶尔远逝 (        )

⑤往来翕忽 (        )

⑥犬牙差互 (        )

⑦悄怆幽邃 (        )

(        )

练习中罗列的都是易读错的字词,为了加深学生记忆,对于有争议的读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词典和其他工具书来解决问题。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它们的用法。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④凄神寒骨

完成练习后,同桌间互改,组员轮流逐句翻译全文,将难点写到黑板上,再由其他学生解答。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难点,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这样,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虽然还存在一些错误,但其思维越来越完善。

(3)《小石潭记》在句式上骈散结合,多用短句,这样有助于表现景致的美感。朗读后用“/”给下面这段话断句,加深对本文句式张弛有度的理解。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通过朗读,对语段进行划分,加深印象。

《教育艺术随想录》中提到,“尊重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1]。通过预习,教师能够准确了解学生的薄弱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立足文本,夯实基础。小组合作完成环节能够充分照顾每位学生,使其通过朗读再次检测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恰当,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2.维度之二:“课堂教学”使用“语文作业本”

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品味文本的深层次含义。

完成“任务一”表格(见表1)。

生1:下见小潭时的感受是美丽,潭水清清凉凉。

师:可以说说依据吗?

生1:“清冽”是“清凉”的意思。

生2:第二个地点是“近岸”,指靠近岸边的地方。第(3)空是“卷石底以出、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看到这一景,作者心中应该是感叹景美吧。

生3:我觉得小潭让人感觉生机盎然。像“青树翠蔓”,给人一种富有生机的感觉。

师:作者在这里写了一系列石头,分别是怎样体现的?

生2:各种各样的石头形态。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真正地从文中抓住了信息。让我们带着喜悦与赞美的情感一起读一读这一小节。

生4:第二段的地点是“潭中”,感受是“生机勃勃、潭水清澈、景色怡人”,因为潭水中鱼的动静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这表明水清。

师:注意,刚才这位同学说“鱼的动静”,你们怎么看“动静”?

生5:既有“动”,又有“静”,“佁然不动”写出了鱼的“静”,但“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出了鱼的动态。

师:你们觉得这和下面哪个片段有异曲同工之妙?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

B.渌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水经注》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生4:A,都是通过写游鱼来表现水清。

生5:B,通过游鱼写水清,“类若乘空”和“皆若空游无所依”相似。

生3:C,通过“影子”表现环境。

生6:(7)是“潭西南”,看到了“斗折蛇形”,看到了“岸势犬牙差互”。

师:找找作者感受。

生6:不可知。

师:一眼望去无法看清源头在哪儿,作者感到很茫然。

生7:坐潭上時,“四面竹树环合”,使作者感受到了寒冷、凄凉。

师:通过梳理后我们发现,本文写作顺序就是作者的浏览顺序:“近岸”到“潭中”到“潭上”,由远到近,这就是“移步换景,一步一景”。作者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8:前三段心情愉悦,但“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却变得凄凉。

师:如果你坐在潭上,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8:寂寞无助,甚至害怕。

生7:这样挺好,自由自在。

师:看来不同的人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

师:景物特点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思。说说作者心情。

生9:凄凉、孤独,因为他被贬官了。

穿插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经历。

师:他怎么到后来才有凄清的心情?

生9:他想借景释怀,谁知触景生情,让他更难受了。

教师将作业题穿插使用,竟然形成一份出色的教案。在填好表格后,学生已经对内容很熟悉了,而“小结”中关于游踪知识点的设计巧妙地将知识点融入其中。

在此基础上,学生由表及里,探究作者情感,发现作者的情感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与作者的遭遇分不开,两者互为依存。这样,学生自然引用作业本中的“写作背景”,结合背景,作者的情感变化可见一斑!

问题设计层层递进,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梯度,不仅关注了读者的接受规律,而且关注了作者的情感变化。

3.维度之三:“课后拓展”使用“语文作业本”

师:柳宗元在永州期间写下了八篇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被称为《永州八记》。结合《永州八记》中三个写石的片段,思考这些看似完全不同的石头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记》

B.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鉧潭西小丘记》

C.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石涧记》

生1:作者笔下的石头各种各样,有不同的形状,有“坻、屿、嵁、岩”,还有“突怒偃蹇、奇状者”,还有“床”“堂”等。

生2:这三个片段中都把静态的石头化为了动态。“卷石底以出”“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流若织文”“又响若操琴”。

师:这些石头在作者的笔下似乎有了生命,它们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各具情态、富有动感了。

课后拓展题既要与文章密切相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还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学生通过思考,从中找到依据。出题者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出题,体现“学生本位”。

三、反思

(1)更注重自主学习。课前预习一直被师生忽视。学生往往在课前读两遍课文就以为完成了预习,然后等到课堂上听教师分析文章意思。而现在笔者在课前花一节课时间充分利用“语文作业本”,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再让学生之间交流解答,这样就关注到了每位学生,且更有针对性。预习的三个部分先从读到能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再到理解句子,最后到能理解一整段文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2)更注重思维梯度。三个维度,难度由低到高,知识由浅入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梯度。

(3)更注重学生个性体验。本练习更注重展现学生的真情实感。例如,“如果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的感受是什么?”这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新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提到身处寂寥环境中的感受是“开心自在”,教师也没有否定,因为学生自己是可能有这样的感受的。

结 语

“语文作业本”构建了三个维度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透彻掌握语文知识,学会语言运用,提升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李希贵.教育艺术随想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倪春春(1983.12—),女,浙江杭州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曾获区“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