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难觅知音背后

2020-09-27 04:14
环球时报 2020-09-27
关键词:花木兰知音木兰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9月26日文章,原题:《花木兰》在中国影院遭遇滑铁卢,这一迪士尼大片为何没能得偿所愿对西方观众来说,《花木兰》影片可能已成为流行文化词典的一部分,但谨记,1998年的迪士尼动画片在国际上风靡一时,但中国票房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正是因为如此,迪士尼在拍摄新版《花木兰》电影期间无时不将中国市场置于首位,即便如此,这部电影在中国市场可谓失败。

墨尔本大学亚洲研究院中国研究高级讲师迪莉娅·林(音)表示,迪士尼的两部影片都是“文化杂交品”。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中国研究负责人雪莉·陈(音)认为,花木兰的原故事反映“中国儒释道三大教义”,在迪士尼版本中,“(有关这些教义的)宇宙平衡和社会和谐被过度戏剧化的家庭奉献、自我牺牲和木兰的战士角色取代”,迪士尼过于强调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

“坦白说,该影片是对中国爱国主义的美式颂扬。”探索该故事许多改编版的简·胡(音)在《纽约客》撰文称,“《木兰辞》之美在于你如何作出自己的选择。”有学者在澳大利亚对话网站写道,“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演绎相比,迪士尼的《花木兰》是对中国古代故事以及女性地位更保守的讲述”。

这是该影片在中国难以找到知音的原因吗?《纽约时报》报道称,观众怨声载道,包括对中国历史和哲学的“创作”。比如影片对“气”的描写,编剧科里·陈(音)说,“在中医或武术里,‘气一般指某人的能量,但影片将它变为可被抑制的性别化超自然力量……我认为这说不通”。陈表示:“我们尚未真正找到既与中国文化有关,又能跨越东西方文化的东西。”澳大利亚新闻网影视评论人马文耒(音)则说,“该片的问题之一是迪士尼试图使它适合每个人(中西方观众),但到头来没有一个真正的国家身份。”▲

(作者汉娜·莱克,丁雨晴译)

猜你喜欢
花木兰知音木兰
王春艳:战“疫”场上的“花木兰”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从儿童的审美角度赏析经典人物形象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花木兰
晏殊的忘年知音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曹娥庙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