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师德,追求有生命的教育

2020-09-27 23:08张道琼
江西教育C 2020年9期
关键词:师德内涵育人

张道琼

“德为师之本,师以德为先。”师德师风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育质量,影响着学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以生为本是师德的核心,脱离学生来谈师德,则是无源之水。如何立足师德,让校园弥漫浓浓的师德馨香,让有生命的教育真实发生呢?关键在于教师的内外兼修。向内涵养师德,让高尚的师德追求和品质在心中扎根;向外锤炼磨砺,让精深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学校要着力营造内促外提的师德养育氛围,不断探索师德涵养路径,引导并促使教师心中明方向,目中有学生,胸中有方法。

一、领悟师德内涵,内化为教育责任与信念

德乃师之本。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师德内涵的理解及其外延的把握,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质量。

教师生活、工作中一些虽称不上是师德问题的细节,却与师德相关。有些教师误以为只要不是在课堂上,不是在学校里,就可以在言行上放縱自己,甚至认为只要不触及“红线”,就是遵守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一种低标准、低要求、狭隘的理解。如果一个教师只能揭示书本知识,而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这种教学仅仅是一种技术或者程序,这是“目中无人”的教育。

日常教育行为或教育细节体现的师德源于我们对职业的理解,当我们放纵自我、随意言行时,已经在不自觉中违背了师德。关注教育细节、掌握育人艺术、提高教育敏感性是职业对师者的道德要求,教师要将这些要求内化为一种责任与信念,根植于心里,落实在日常教育的细节中,潜心育人。

二、明确师德目标,外化为教育行为

叶圣陶先生说:“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点点滴滴都是师德的外显,如何明德修身,进一步锤炼师能,提升育人水平,这是教育人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将师德具体化,就是将其内涵充分外显,让大家感受到、触摸到。在“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认识基础上,有的学校将师德具体化为 “以家长之爱育明理学生,承社会之责做优秀教师”的目标,将师德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质量上、课外活动的设计上、教学问题的研究上,并最终落实在学生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学习能力、习惯养成、家国情怀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及品质的培养上,使教师认识到一切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言行或不作为皆有违师德。

教师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守护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更要有塑造学生品格的育人能力和道德魅力。师德是一种精神,它决定着师能的提升和潜能的发挥。教师要理解职业道德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师能提升的动力和不懈追求,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引路人。

三、丰富师德内涵,追求有生命的教育

今天的学校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关注人的“生命成长”,要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给学生“全人的教育”。这是新时代赋予教育、赋予教师的新使命。生命之道即教育之道。学校要结合校情,挖掘、滋养学校特色文化,引导教师遵循生命之道,懂得生命规律,使之内化为全体教师所信奉并尊崇的价值观、生命观,给学生有生命的教育。

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师德内涵,提升办学品质,让教师对学校有认同感、归属感,更能凝聚教师精气神。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景,使教师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而让教师始终用内心的道德观念支撑自己的外部行为,使自身成为一个由内而外统一的人,也让教师始终心怀高远,追求更高的职业境界,使自身师德不断提升。

教育是门艺术。对自我的不断否定和怀疑,可以促使教师对教育的思考日渐深入,对教育本真的追求不断走向高远。教师不断反思教育,在反思中改进改善,促使教育者对生命教育、核心素养培养更为关注,同时也唤醒教师对学生的“真爱”与对更深层次师德的追求。(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六安路小学)

猜你喜欢
师德内涵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活出精致内涵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