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金印记》的流传和变异

2020-09-28 05:49俞为民
关键词:张仪苏秦锦囊

俞为民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金印记》也是现存的南戏作品,从元代产生以来,一直在流传,或以文本的形式流传,或被改编后在各种地方戏曲的舞台上传播,而在其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艺术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以下将对其文本的传播变异情况进行梳理和考述。

一、从宋元旧篇《苏秦传》到明传奇《冻苏秦》的流变

南戏《金印记》描写的是战国时期苏秦的故事。苏秦,字季子,东周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谋略家,事迹详见《史记·苏秦列传》《战国策》等书。如《战国策》卷三《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载:苏秦曾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先往秦国,游说秦王,先后献上十多次奏章,但都没有被秦王所用,“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苏秦失意落魄,“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只好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受到了家人的冷落,“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书,发愤攻读。“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一年后,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也。”便再次游说列国,“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先后说服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君王,合纵六国,抗击强秦,六国缔结合纵联盟,任苏秦为六国之相,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内不敢进函谷关攻打六国。后在齐国因受齐王宠信而遭人嫉妒被刺,临死前,建议齐王以谋乱罪将其车裂处死[1]62。

由于苏秦的经历富有故事性,如当苏秦失意回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再如刺股读书、激励张仪入秦等事迹都历来为人所熟知并传诵,因此苏秦的故事便成为戏曲、小说及其它民间说唱文学所描写的题材,但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多将他人一些与苏秦的生平经历相类似的事迹附和到苏秦身上,如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载: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2]

最早将苏秦故事搬上南戏舞台的当在宋元时期,如明徐渭《南词叙录》就已经将《苏秦衣锦还乡》载录于“宋元旧篇”内,清张大复在《寒山堂南九宫十三摄曲谱》卷首《谱选古今传奇散曲集总目》中也载有《苏秦传》一剧,称为“元传奇”。可见,南戏《金印记》早在元代就已经产生并在当时的舞台上演出流传了。现尚有全本流存的《金印记》,皆为明代的刊本,共为六种:一是明嘉靖间进贤堂刻《风月锦囊》所收的《全家锦囊苏秦》(下简称《锦囊》本);二是明代万历间富春堂本《重校金印记》(下简称富春堂本),卷首题“二南里人罗懋登注释”;三是明万历间李卓吾先生批评《金印记》(下简称李评本);四是明万历间继志斋刻本《重校苏季子金印记》(下简称继志斋本);五是明怡云阁刻本金印记(下简称怡云阁本);六是明崇祯间刻本《金印合纵记》,又名《黑貂裘》(下简称崇祯本),卷首署“西湖高一苇订证”。

那么这六种明代刊本《金印记》与“宋元旧篇”《苏秦传》发生了哪些变异?从现存的资料来看,最早对元传奇《苏秦传》加以改编的是明代成化年间的《冻苏秦》。《冻苏秦》的全本虽也已失传,但在清代钮少雅的《南曲九宫正始》(下简称《正始》)中引录了《冻苏秦》的一些佚曲。《正始》引录了《冻苏秦》和《金印记》两剧,两者皆题作“明传奇”,其中《冻苏秦》为明成化年间的改本,如《正始》册四在引录元传奇《苏小卿》【花犯扑灯蛾】“(上‘竹’下‘秦’)筝清韵奇”曲后注云:“且今成化朝之《冻苏秦》此调亦效之而作,今试备于下证之。”[3]296又册六引录元传奇《乐昌公主》【黄莺儿】“深夜静沉沉”曲下注云:“比成化间有《冻苏秦》此调末句云‘只望荣显门闾’,今之《金印记》削去‘荣’字,仍作《蔡伯喈》体也。”[3]535而《正始》所引录的《金印记》则产生于《冻苏秦》之后,且是据《冻苏秦》的改编而成的,如《正始》册八引录《冻苏秦》【晓行序】“继暑焚膏”一曲,曲下注云:“此曲今《金印记》借用之。”[3]740

那么《冻苏秦》是否据元传奇《苏秦传》改编的呢?《寒山堂南九宫十三摄曲谱》(下简称《寒山堂曲谱》)卷二引录了元传奇《苏秦传》【四边静】“当初贫贱受人欺”一曲,《正始》册二中也引录了《冻苏秦》【四边静】一曲,两者不仅曲调名相同,而且曲文也完全相同,如表1所示。

表1 《苏秦传》《冻苏秦》两剧【四边静】曲比较表

由此可见,明成化年间产生的《冻苏秦》实是继承元传奇《苏秦传》而来的。那么明成化年间的《冻苏秦》对元传奇《苏秦传》作了哪些改动呢?

《南词叙录》所记载的“宋元旧篇”《苏秦衣锦还乡》已经失传,张大复《寒山堂曲谱》所引录的元传奇《苏秦传》也仅存一曲,因此,《苏秦衣锦还乡记》和《苏秦传》的具体情节已不可考,但从两者剧名来看,当都以苏秦为主角,且以苏秦的“衣锦还乡”作为全剧的中心情节。这是因为早期的南戏剧作,皆以剧中主要人物命名,直至明代文人对早期南戏加以改编时,便以剧中的主要情节或贯穿全剧的某一道具来命名,如钮少雅在《正始》卷首的《凡例》中称:“元之《王十朋》,今之《荆钗》也……亟须别白,无彼此混。”[3]8又云:“古本《荆钗记》,不曰《荆钗》,直云《王十朋》。”[3]329-330因此,《正始》所引录的元本《荆钗记》皆题作《王十朋》,元本《白兔记》题作《刘智远》,元本《琵琶记》题作《蔡伯喈》。显然,从剧名来看,元传奇《苏秦传》(《苏秦衣锦还乡记》)只敷演苏秦衣锦还乡的情节。

《冻苏秦》全本今虽也已失传,但从《正始》所引录《冻苏秦》的佚曲来看,其故事情节没有对元传奇《苏秦传》加以改动,即仍只敷演苏秦衣锦还乡的情节,无另一纵横家张仪的情节。《正始》引录了《冻苏秦》的二十九支佚曲,这二十九支佚曲皆与苏秦有关,没有一支是与张仪有关的,而且通过这二十九支佚曲,还可窥见此剧的剧情大概,如苏秦禀告父母,趁双亲未老,要离家去外邦求官,但遭到父母的反对,要他安贫守分,若不能得官,反遭旁人讥笑。苏妻周氏听说苏秦要外出求官,也加以劝阻,谓荣华富贵,都是命中注定,强求不得,而苏秦则说服父母,离家去求官。以下二曲,便是敷演这一情节:

【花心动序】一个书生,不安贫守分,要应科诏。贫似范丹,志迈班超,枉自取人讥诮。登途步玉男儿志,须向堂前禀告。上青霄,且趁双亲未老。[3]740

【晓行序】继晷焚膏,受十年勤苦,指望一朝荣耀。寒儒辈,命合陋巷箪瓢。伊曹,一狂图,欲把万丈,龙门高跳。须料,那苍天岂肯,久困英豪?[3]739

周氏自苏秦离家后,家中穷困,缺少粮米,便用钗梳当些钱米度日,并表达了对丈夫不听她劝告的不满,如:

【刘泼帽】我每夜来蒙吩咐,教我去典卖钗梳。走尽千家万户,无人货,仔细思量寻别个。[3]429

【二仙插芙蓉】【芙蓉花】尘蒙镜里鸾,云阻天边雁。举目秦关,万里云山远。人在天涯,悄一似风筝断。【十三调双调·水仙子】倚定门儿眼望穿,雁飞不到处,人被利名牵。他那里吉凶难见,【黄钟宫·水仙子】枉教人卜尽金钱不见还。一心在名利间,【芙蓉花】最苦行色匆匆,不受奴裙钗劝。[3]844

苏秦先至秦国求官,受到丞相公孙鞅的忌妒,苏秦十上万言书,都被丞相挡住,不肯传奏秦王。苏秦仕途受阻,滞留秦地,深夜面对明月,抒发思乡之情:

【月下佳期】【月儿高】暮秋寂寂,此景多萧索。寒雁声嘹呖,汉水连天色。满目愁烦,教我向谁诉?【误佳期】功名二字,贪求不得。懊恨苍穹,将咱谴责。,流落在此邦,无颜箧又空竭。[3]229

苏秦求官不得,囊箧空竭,只得返回家中。归来后受到家人的奚落和耻笑,“妻不下机,嫂不为炊,父母不共说”[1]62。以下几曲,皆为苏秦与兄嫂、父母轮唱,苏秦自诉求官受阻的遭遇,以及父母与兄嫂则对其加以讥嘲与谴责:

【前腔】听儿分剖,我一心指望功名就。谁知昨上万言书,被奸相挡住不肯奏。枉逗留,咸阳旅邸岁月久,金尽回来空素手。教人讯旨嗟吁,囊箧尽皆精无有,这般生受。[3]817

【红衲袄】没来由教我泪如血,十上万言书被丞相挡住。不肯奏上黄金阙,囊箧里罄无些。妻不下机,嫂不为炊,父母不共说。激得我恶气填胸,不如早丧黄泉去也。[3]400

【红芍药】只恨我时乖,作事不应口。不成就,秀才每所行忒煞谬。范丹怎想望封侯?伊往常胡自逞,今日里出场弄丑。不度己,不自料,不知羞,枉笑破人口。

【前腔】少甚么富室豪门,功名分不能得勾。清茶淡饭不自守,取得这场落后。也常怕府门低小,也常怕折杀爹娘年老。吃欺凌,吃薄贱,吃,要追悔无由。[3]500-501

当苏秦受到家人讥嘲时,叔父则收留他到自己家中居住,劝其“漫伤心哽咽,莫怨身遭困厄”,来年再战,“若得运来时,发迹有功烈”[3]402。如:

【红衲袄】漫嗟呀,休恁说,那丞相好奸邪。赚了英雄辈,二千里程途跋涉。你兄嫂忒骄奢,您父母直恁见浅生冷热。你一貌堂堂,怎做匹夫,为谋计拙?[3]400

【香柳娘】秀才且听说,秀才且听说,权到小茅舍,胡乱歇,休泪撇。再战再北,再战再北,若得运来时,发迹有功烈。漫伤心哽咽,漫伤心哽咽,莫怨身遭困厄,还有泰来时节。[3]402

苏秦在叔父的鼓励下,立志发愤,刺股苦读,定下合纵之计,又赴魏国求官。周氏在丈夫离家后,心中牵挂着丈夫,既担心他在外的吉凶安危,又怕他得官发迹后将自己抛弃,故盼望他早日回来,以下六曲,皆为周氏所唱:

【花郎儿】【福马郎】万里长空收暮云,海岛冰轮驾,碾碧天。【水红花】故人千里共婵娟,阻关山。【红衫儿】争奈皓月团圆,人又未圆。嫦娥在月里孤眠,受凄凉万千。[3]104

【红衫儿】是处排佳宴,咱独守深庭院。镇日里闷煎煎,甚日重相见?自埋怨,枉教奴,卜尽金钱未还。[3]104-105

【下山虎】从他去后,水远山遥。注目空凝望,鱼沉雁杳。指望万里鹏程上云霄,岂料他每没下梢?妾身遭困苦,只为半纸功名将奴耽误了。待让了冤家去,别寻富家。一马一鞍,共同到老。

【前腔】他似飞花浪荡,水上漂流。未审他安存处,吉凶难保。他那里举目无亲,靠着谁曹?岂料他每忘归道?怎捱得一夕又一朝?又恐怕成名后,把奴撇调,怎把糟糠之妻辜负了?

【前腔】妾身吃尽,万苦千愁。猛可的寻思起,寸心自焦。因他受饿担饥怎生熬?怎知道他反面无情将奴绢子当了?把奴相救取,险些儿一旦无常万事休。不念同胞共乳,倚靠富豪,纵你富贵似浮云何足道?

【前腔】喳喳檐外,鹊噪声频。莫不是喜事相传将到,与奴报道?教我喜上眉尖,闷怀自消。莫是丈夫他乡传音耗?倘令衣锦归来,洗却今朝一面羞。瓦薄砖何厚?比粪土野草,只怕驷马难追,悔时不早。[3]597

苏秦来到魏国,献上合纵之计,为魏王采纳,被封为六国丞相后,衣锦还乡。此时他只感谢三叔的收留和激励之恩,而不认兄嫂和父母。后经叔父从中调解,才与家人尽释前嫌,家庭得以和睦。以下几曲是由苏秦和其叔父接唱:

【四边静】当初贫贱受人欺,吃尽恶滋味。多感尊叔恩,衔环怎报你?今日里锦衣归,白叟与黄童,都道荫乡里。[3]99

【芙蓉花】一株树开两样花,人面有高和下。懊恨当初,错把花猫打。教三叔劝取孩儿,似鬼门关前空占卦。休恨我年老爹娘,一笔都勾罢。[3]844

【水仙子】一家和气蔼春风,日月光回玉烛中。绮筵上齐把欢声动,解千愁琥珀浓,便开怀佳兴无穷。(合)一子受官极品,全家食禄万锺,不日里有丹诏褒封。

【前腔】桑榆晚景夕阳红,富贵今朝得喜逢。座上客须教常满,樽中酒莫放空,拼沉醉日日春风。(合前)[3]886

由上可见,从元传奇《苏秦传》(《苏秦衣锦还乡记》)到明代成化年间的《冻苏秦》,敷演的都是苏秦衣锦还乡的故事,以苏秦为主角,还没有插入张仪以及与其有关的情节。

二、从《冻苏秦》到《金印记》的流变

据《正始》所载,《冻苏秦》对元传奇《苏秦传》(《苏秦衣锦还乡》)作了改编,《金印记》又对《冻苏秦》作了改编。而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最早对《冻苏秦》改编的当是《正始》所引录的“明传奇”《金印记》,《正始》所引录的“明传奇”《金印记》虽是《冻苏秦》的改本,但也为明初改本。如钮少雅称自己在《正始》中所收录的例曲皆选自元代及明初的南戏,如他在《正始》卷首《臆论》“精选”条中表明:

词曲始于大元,兹选俱集大(天)历至正间诸名人所著传奇数套,原文古调,以为章程,故宁质毋文。间有不足,则取明初者一二以补之。至如近代名剧名曲,虽极脍炙,不能合律者,未敢滥收。[3]1

可见,《正始》所引录的“明传奇”《金印记》虽较《冻苏秦》晚出,但也是明初南戏。《冻苏秦》是成化朝改本,那么《正始》所引录的“明传奇”《金印记》当是明弘治、正德年间的版本。而后来的《金印记》又皆与《正始》所引录的“明传奇”《金印记》有着沿袭关系,与《正始》所引录的“明传奇”《金印记》为同一类的《冻苏秦》改本。如《正始》所引录的“明传奇”《金印记》佚曲,在现存的《锦囊》本、富春堂本、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崇祯本等明刊本中皆能找到相应的曲调及曲文。再如《正始》册十引录明初改本《金印记》【武陵春】“万里奔波”“涉水登山”两曲,这两支曲调在《锦囊》本第十四出①《锦囊》本仅有一曲。、富春堂本第二十四出《长途叹息》、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第二十出《苏张往魏》、崇祯本第二十一出《负剑》中皆有,而且曲文基本相同,如表2 所示。

表2 明初《金印记》【武陵春】曲与《锦囊》本、富春堂本、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崇祯本相应曲调比较表

又如《正始》册七引录明初《金印记》【博头钱】“畜生你好不思忖”曲,在富春堂本第七出《季子推命》、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第四出《苏张讲命》、崇祯本第四出《卜算》中也有相应的曲调和曲文,如表3 所示。

由上可见,富春堂本、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崇祯本的曲调与曲文虽与《正始》所引录明传奇《金印记》的曲调与曲文有异,但还是能看出其间的传承关系。

由于现存的《金印记》皆与《正始》所引录的“明传奇”《金印记》有着沿袭关系,其为《冻苏秦》的同一类改本。因此,可通过现存的《锦囊》本、富春堂本、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崇祯本等明刊本来寻绎《金印记》对《冻苏秦》的改编之迹。

明吕天成的《曲品》和祁彪佳《远山堂曲品》皆记载了《金印记》的改编情况,如吕天成《曲品》在“旧传奇·妙品”类下列有《金印》一目,云:

季子事,佳。写世态炎凉曲尽,真足令人感激。近俚处,具见之态。今有插入张仪而改名《纵横》者,稍失其旧矣。[4]

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在“具品”类下列有《新金印》一目,云:俗优所演者,较原本十改五六。一经抹涂,色泽大减,另名为《新金印记》。燕石良玉,固自有别。[5]593

另在“能品”类下又列有《合纵》一目,云:

杂入张仪一事,较《金印》稍详。曲有数语袭《金印》者,虽较其它稍逊之,而时出本色,令人会心。[5]554

从吕天成的《曲品》和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的记载来看,《金印记》对《冻苏秦》的改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改动《冻苏秦》的曲文,虽“较原本十改五六,一经抹涂,色泽大减”,但没有改动情节,仍只敷演苏秦衣锦还乡的情节;另一类是既改曲文,也改动情节,即插入了另一纵横家张仪的情节,剧名改作《合纵记》或《纵横记》。

在现存的明刊本《金印记》中,《锦囊》本与富春堂本属于第一类改本,两者都对《冻苏秦》的曲文作了改编,“较原本十改五六”,如《正始》所引录的《冻苏秦》【四边静】“当初贫贱受人欺”曲,如表4 所示。

表4 《冻苏秦》【四边静】曲与《锦囊》本、富春堂本相应曲调比较表

有的是删去了《冻苏秦》中的曲调,如《冻苏秦》【红衲袄】“漫嗟呀”、【香柳娘】“秀才且听说”两曲,在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第十三出《一家耻辱》、崇祯本第十四出《裘敝》中皆有相应的曲调,而《锦囊》本与富春堂本无此二曲,如表5 所示。

表5 《冻苏秦》【红衲袄】、【香柳娘】曲与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崇祯本相应曲调比较表

《锦囊》本与富春堂本虽都对《冻苏秦》作了改动,“较原本十改五六”,但仍与《冻苏秦》相同,没有改动元传奇《苏秦传》的情节,其只敷演苏秦衣锦还乡的情节,没有杂入张仪的情节。

《锦囊》本分上下两栏,上栏根据下栏曲文所敷演的故事配有相应的插图,并有概括剧情的题词。结合与其相应的曲文来看,《锦囊》本所敷演的皆是苏秦衣锦还乡的情节,而无与张仪有关的情节。如“季子道”“华堂庆寿”“议卖钗梳”“托卖钗梳”“买钗实弟”“大叔赠金”“辞亲应试”“夫妇相别”“周氏妆台”“当钗说话”“求姆不从”“周氏织绢”“未遂回家”“细问费今(金)”“大叔救秦”“劝秦勤读”“提灯寻夫”“苏秦刺股”“辞叔往魏”“奔投江”“投水感救”“苏秦登途”“祝天保夫”“差送公文”“周氏自叹”“书知侄妇”“衣锦还乡”“乔装归宅”“劝秦认亲”“相认团圆”等。

《风月锦囊》除收录《全家锦囊苏秦》外,还收录了《张仪解纵记》一剧,曲文上也有九幅插图和概括剧情的题词:“张仪夫妇游赏”“夫妇庆母寿”“千金对景消”“别妻赴选”“程途遇女”“洞房花烛”“夫妻玩赏”“母亲思子不归”。显然,由于《全家锦囊苏秦》中无张仪的情节,故《风月锦囊》在《全家锦囊苏秦》外,又收录了专演张仪情节的《张仪解纵记》一剧。

再如富春堂本在第一出副末开场时与后台演员的对白和所念诵的介绍剧情的【满庭芳】词及四句下场诗,其所介绍的也皆是苏秦衣锦还乡的情节,如:

(末云)子弟们,今日搬演甚传奇?(内应云)《洛阳苏秦衣锦还乡记》。

【满庭芳】(末)洛阳苏季子,冠世出英雄。豪士逢乱世,遭遇人欺侮。忽逢六国招贤,大叔黄金相助,值赴秦邦。不遇归来也,黄金使尽,衣衫褴缕。妻不下机杼,嫂不为炊煮。爹娘全不认,大小生嗔怒。再行多蹭蹬,六国为谋主。秦邦去说客,丞相生嫉妒。一旦风云动,拜卿佩金虎。腰悬挂金印,扬名传今古。

季子未遂风云志,大叔相赠黄金去。

妻嫂一家全不认,秀才苦学锦衣归。

虽《锦囊》本与富春堂本属于《冻苏秦》的同一类改本,但两者也有差异,表现为以下诸方面:

一是有繁简之异。《锦囊》本是删节本,其全称为《新刊摘汇奇妙戏式全家锦囊苏秦》,所谓“摘汇”,即摘录原本中的精彩场次,重新组合成一本短剧。《锦囊》本共三十出,富春堂本共四十二出,《锦囊》本删去的大多是过场戏或与次要人物有关的戏。经过删节后,有关苏秦的情节更加集中。

二是版本属性的不同。《锦囊》本为海盐腔、昆山腔的版本,无滚白和滚唱;富春堂本则为余姚腔的版本,有滚白和滚唱。如表6 所示。

表6 《锦囊》本【集贤宾】曲与富春堂本相应曲调比较表

又如富春堂本第四十二出《封赠团圆》,苏秦封相归来不认周氏,叔父劝其相认,苏秦用一段滚白相答,而周氏也以滚白相辩,如:

(生)叔爹,听小侄道来。记得当初未遂归,一家大小把咱欺。他在机中端然坐,执性痴迷不下机。骂我破荡家和计,扯破亡家败国书。买臣不认窦氏女,苏秦不认周氏妻。

(旦)当时指望你提携,谁想重逢百里奚。要去秦邦无路费,逼奴典卖作支持。谁知时运遭乖蹇,黄金用尽素手回。堂前姑舅奴供奉,家中遗下甚东西?厨下又无柴和米,公婆又骂饭来迟。织得一匹青丝绢,姆姆无情夺去之。奴家三餐甘受馁,忍饥替你奉亲闱。你今富贵身荣显,忘了劬劳结发妻。奴也不愿身荣责,甘向黄泉作怨尸。

滚唱和滚白是余姚腔剧本的特征,所谓滚白与滚唱,乃是在曲文中间插入五言或七言句,用流水板的形式急唱或急念,以曲代白,曲白相间。而富春堂本曲白相间,曲白混唱,这正与余姚腔曲体上的特征相符,故其应为余姚腔剧本。

三是在改动的程度上有多少之别。《锦囊》本为明嘉靖间刻本,而富春堂本为明代万历间刻本,由于《锦囊》本早于富春堂本,故从具体曲文来看,《锦囊》本改动较少,接近《冻苏秦》,而富春堂本改动较多,与《冻苏秦》较远。如《正始》册七引录《冻苏秦》【下山虎】“从他去后”“他似飞花浪荡”“妾身吃尽,万苦千辛”“喳喳檐外,鹊噪声频”等四曲,首曲下注云:

此四曲据《冻苏秦》体,原本四曲统为一阕刊之,以致章长句乱,使人无从揣摩,故皆删之勿用。余今按本调体仍分为四曲,不惟理明章规,且堪为四格。[3]597

据此可见,这四支【下山虎】曲在《冻苏秦》原本中没有区分,“统为一阕”,而后人在改编时虽也知其误,但因其“章长句乱”“无从揣摩”,不知道从何处划分,故索性将这四曲“皆删之勿用”。从这四支【下山虎】的曲文来看,应是苏秦离家去魏国求官后,妻子周氏在家思念苏秦时所唱,即《锦囊》本“周氏自叹”、富春堂本第三十八出《叔婆传书》出中的曲。《锦囊》本在【杏花天】曲下依然有【下山虎】四曲,而且正如钮少雅所说的那样,将四曲“统为一阕”,而富春堂本在【杏花天】曲后为【二犯傍妆台】二曲,且曲文大异,如表7 所示。

显然,正如《正始》所说富春堂本,因原本【下山虎】“章长句乱”“无从揣摩”,故索性将这四曲“删之勿用”,并据这四曲的内容,另作两支【二犯傍妆台】曲,替换了删去的四支【下山虎】曲;而原作中的【杏花天】曲因章句分明,则保留了原作的曲文,故与《锦囊》本相同。又如《正始》册五在引录的元传奇《王十朋》【琐窗寒】曲下注云:

又成化间《冻苏秦》此句曰:“沙锅打破怎瞒人?”但今《金印记》妄添“休支”二字于上。[3]477

《锦囊》本不仅保留着《冻苏秦》【琐窗寒】一曲,而且曲文中“沙锅打破怎瞒人”句上无“休支”二字,这正与《正始》所说的《冻苏秦》相同,而富春堂本已无此曲,此显然已被改编者删去,其改动更大,故与《冻苏秦》也就更远。

另如与《正始》所引录的明初据《冻苏秦》改编的《金印记》相比较,因《锦囊》本早于富春堂本,故也较接近明初改本《金印记》,而富春堂本与明初改本《金印记》的差异较大。如《正始》册八所引录的明初改本《金印记》【二犯江儿水】“劝你不须急性”曲,这支曲文相当于《锦囊》本“(周氏)投水感救”出、富春堂本第二十二出《周氏投河》中的曲文,富春堂本无此曲,而《锦囊》本不仅有此曲,而且曲文与《正始》所引录的明初改本《金印记》基本相同,如表8所示。

四是两者虽都对《冻苏秦》的曲文作了改动,恰如祁彪佳所说,“一经抹涂,色泽大减”[5]593,但两者在语言风格上有着本色和文采的差异。由于《锦囊》本较接近《冻苏秦》,因此,还较多保留着早期南戏那种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而富春堂本则较多地带有明代中叶文人剧作家们所推崇的那种绮丽典雅的语言风格。为了增强曲文的典雅文采,富春堂本的改编者还将当时文人所作的一些语言典雅绮丽的散曲袭用,以充作曲文,如富春堂本第三十五出《仲子祝寿》外所唱的【锦衣香】曲:

只见柳梢头,月又圆;珠帘下,人又圆。且喜安乐,共效于飞愿。全家愿得子孙贤,堆金积玉非吾愿。叹青春易老,红颜易改,绿鬓易变。万事皆如意,开怀乐意逢时遣。①《重校金印记》,明万历富春堂刊刻。

表7 《冻苏秦》【下山虎】曲与《锦囊》本、富春堂本相应曲调比较表

这支曲文十分典雅华丽,且与剧中人物(仲子)的身份不符。而《正始》册八也引录这支曲文,但题作“明散套《酒满金样》”。可见,这支曲文当是袭用文人的散曲。袭用文人散曲充作剧曲,这是明代中叶文人剧作家改编南戏时常用的手法,即往往在遇到游春、赏月、祝寿等剧情时,便袭取当时流行文人所作的内容相同的散曲,添上一些宾白,连贯而成剧曲。这些散曲多是文人学士的应景之作,其文词典雅优美,且在当时就已经为人们所传诵。因此,文人在改编一些早期南戏作品时,常常因嫌原作语言粗俗本色,而将这些文人的典雅之作“偷入”剧作中。如《群音类选》“清腔”类卷五选收【夜行船序】《春游》一套,注云:“近偷入《梁山伯》及《玩江楼记》,亦入弦索。”[6]2278又“诸腔”类卷三选收《断机记·秦府赏春》一出,也注云:“内【啄木儿】一套,系清曲偷入。”[6]1624显然,富春堂本也正是采用这种袭用散曲的改编方法来增强原作文采的。

表8 明初《金印记》【二犯江儿水】曲与《锦囊》本、富春堂本相应曲调比较表

三、从《冻苏秦》到《金印合纵记》的流变

在现存的《金印记》版本中,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与崇祯本是属于《冻苏秦》的第二类改本,即在元传奇《苏秦传》和明成化间改本《冻苏秦》所敷演的苏秦衣锦还乡的故事情节中,插入了张仪的情节。崇祯本因此而将剧名改作《金印合纵记》,又名《黑貂裘》,是取《战国策》所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之意[1]62。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虽然剧名仍作《金印记》,但也与崇祯本一样,已杂入张仪的情节。如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与崇祯本第一出副末开场时念诵的【沁园春】词及四句下场诗,所介绍的皆是苏秦与张仪两人的情节:

【沁园春】战国苏秦,洛阳人氏,与张仪同学经纶。奈椿萱失爱,兄嫂更欺贫。幸叔赠黄金赴选,万言书、竟作虚文。归来也,其妻不理,素心郁难伸。弃文习武,投与魏国,术弄纵横。六国辙环,游说为谋主,金印垂身。功名遂,荣归故里,雨露沐深恩。

叹季子亲戚不仁,投魏国术就纵横。

激张仪操秦国柄,说诸邦金印垂身①《李卓吾先生批评金印记》,明万历间刻本。。

又如崇祯本副末开场的【沁园春】词:

【沁园春】战国苏秦,洛阳人氏,与张仪同讲经纶。纵横术就,西入嬴秦。十上奇谋君不纳,黑貂裘敝不胜贫。归来日母妻不顾,兄嫂尽皆嗔。羞惭进退无门,但低头怅恨,刺股辛勤。贤哉叔氏,盘缠资助。诸侯游说,纵约相亲。驷马高车悬相印,方表男儿志气伸。可怪那趋炎恶冷,多少世情人②《金印合纵记》,明崇祯间刻本。。

张仪(?- 前309 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和谋略家,关于张仪的生平事迹,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有详细的记载,谓其曾和苏秦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学成后又一起游历各国,游说各国诸侯。正是由于张仪和苏秦有着相似的经历,因此,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与崇祯本等明刊本在改编只演苏秦故事的《冻苏秦》时,便插入了张仪的情节。

由于《冻苏秦》全本已失传,我们只能将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崇祯本与无张仪情节的《锦囊》本、富春堂本的情节作一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到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崇祯本中有关张仪的情节。改编者是通过两种改编方法插入的:一是在原本只敷演苏秦的情节的场次中插入张仪的情节,而对原来敷演苏秦的情节没有加以改动,大多数曲调以及曲文是相同的,只是将演唱的方式作了改动。二是在原来只有苏秦一人的场次中,因杂入了张仪,便将原由苏秦一人所唱念的曲调和念白改由两人唱念,如富春堂本第二十四出《长途叹息》【月儿高】和【武陵春】(【前腔】)及上场白,皆为苏秦一人念唱,而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第二十出《苏张往魏》和崇祯本第二十一出《负剑》将富春堂本的【月儿高】曲改作【挂真儿】,并改由两人接唱,同时,将富春堂本中由苏秦一人独唱的【武陵春】(【前腔】)曲,也改作两人接唱,并增加了两人之间的对白,如表9 所示。

表9 富春堂本第二十四出与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崇祯本唱念人物比较表

或是因增加了张仪这一人物后,便为他增加了几支曲调,如《锦囊》本、富春堂本第二出皆只有生扮苏秦一人出场,其自述身世,感叹怀才不遇。富春堂本在苏秦的上场白中虽提及了张仪,云“曩并张仪同师鬼谷”,但整出戏都没有出现张仪及与其有关的情节。而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崇祯本的第二出,生扮苏秦先上场,表明自己的生平和志向,唱【瑞鹤仙】【懒画眉】两曲,接着是小生扮张仪上场,其应约前来与苏秦讲学。两人各讲所学,各言其志。《锦囊》本、富春堂本中的【瑞鹤仙】【懒画眉】等曲皆为生(苏秦)唱,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和崇祯本因插入张仪后,便将原由生(苏秦)所唱的第二支【懒画眉】曲改由小生(张仪)唱,并为他增加了【金衣公子】(又名【黄莺儿】)一曲,如表10 所示。

再如富春堂本第七出《季子推命》,只是演苏秦在大叔的指点下,请净、丑发课算命,卜问前程。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第四出《苏张讲命》、崇祯本第四出《卜算》则插入了张仪,两人相约去请净、丑发课算命,卜问前程。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崇祯本分别为张仪增加了【玉芙蓉】【缑山月】两曲。

又如富春堂本第十一出《琴剑西游》,演苏秦得到叔父的激励和资助,在唐二的护送下,赴秦邦求官。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第八出《苏张在秦》、崇祯本第九出《往秦》则因加入了张仪,便将富春堂本中由苏秦所唱的【步步娇】曲,改为张仪唱。

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和崇祯本对《冻苏秦》的改编方法是新增场次,将整出敷演张仪情节的戏插入原本中,如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中的《苏张投师》《俊说张仪》《苏激张仪》《张仪往秦》《商相荐仪》《张仪为官》《马俊回音》(崇祯本中作《夸豪》《激友》《阴赠》《悬印》等四出)等七出都是新增加的,而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所增加的这七出戏的情节,是据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编撰的,如将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所增加的这七出戏的情节与《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的所记载的事迹作一比较,如表11 所示。

这七出戏在《锦囊》本和富春堂本中都没有相应的情节,若将这七出戏删去,并不影响敷演苏秦的情节的发展,因此,这七出戏是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和崇祯本新增后插入原来只敷演苏秦情节的《冻苏秦》中的。除了插入张仪的情节外,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与崇祯本对《冻苏秦》的曲文所作的改动,也不同于《锦囊》本与富春堂本。如《正始》册二引录了《冻苏秦》【花郎儿】“万里长空收暮云”一曲,在曲文后注云:

此调按《冻苏秦》原本,每曲之下半截尚有北调【红衫儿】一阕,古人所谓南北合调者也。向被改本《金印记》直削去之,致今人皆不识其全调。今附补于下,以备好学者识之。[3]104

《锦囊》本与富春堂本第二十九出《焚香保夫》皆有相应的曲文,惟曲牌名有异,皆作【二犯朝天子】,【二犯朝天子】是【花郎儿】的俗称,曲文基本相同。两者在【花郎儿】(【二犯朝天子】)曲后还保留着【红衫儿】曲,即还保持着南北合套的联套形式。而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第三十一出《周氏烧香》已删去【红衫儿】曲(崇祯本则删去了此出戏,故无此曲)如表12 所示。

又如《正始》册五引录《冻苏秦》【红芍药】“只恨我时乖”“少甚么富室豪门”两曲,曲下有注云:

按古本原题实【红芍药】,但与上三格大不同,况与中吕宫益不同。今《金印记》改作【掉角儿】,然其面目尚存,岂可以古调蔑如矣乎?[3]500

表11 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情节与《史记·张仪列传》记载比较表

《冻苏秦》的【红芍药】两曲,相当于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第十三出《一家耻辱》、崇祯本第十四出《裘敝》中的曲文,敷演苏秦不遇,其回家后遭到父母、兄嫂的指责和羞辱,由众人接唱。《锦囊》本曲调名与曲文基本相同,富春堂本无此二曲,而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崇祯本正如《正始》所说,确已将《冻苏秦》【红芍药】两曲改作了【掉角儿】曲,如表13 所示。有些《正始》所引录的《冻苏秦》的曲调和曲文,《锦囊》本和富春堂本所作的改动较大,而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崇祯本的改动较小,如《正始》册二引录《冻苏秦》【四边静】“当初贫贱受人欺”一曲,《锦囊》本无此曲,而富春堂本第四十出《官亭遇雪》中则将此曲改为【中央闹】二曲,【中央闹】虽是【四边静】的别称,但其二曲的曲文异,而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第三十六出《踏雪官亭》、崇祯本第三十二出《荣归》中的曲文与《正始》所引录的《冻苏秦》曲文相同,如表14 所示。

表12 《冻苏秦》【花郎儿】曲与《锦囊》本富春堂本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相应曲调比较表

还有一些《正始》所引录的《冻苏秦》佚曲,在《锦囊》本与富春堂本中已无相应的曲调和曲文,而在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和崇祯本中却还保留着。如《正始》册四在元传奇《苏小卿》“(上“竹”下“秦”)筝清韵奇”曲后注中所引录的《冻苏秦》【花犯扑灯蛾】“前程万里”曲,《锦囊》本与富春堂本已无此曲,而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与崇祯本则还保留着这支曲调,只是曲文略有改动而已。又如《正始》册五所引录的《冻苏秦》【红衲袄】“没来由教我泪如血”、【前腔】“漫嗟呀”、【香柳娘】“秀才且听说”三曲,《锦囊》本、富春堂本皆无,而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第十三出《一家耻辱》、崇祯本第十四出《裘敝》中尚有相应的三曲。

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与崇祯本虽然都“杂入”了张仪的情节,但它们之间也有差异。按其版本的年代和内容来划分,可分为两类,其中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为一类,崇祯本为另一类。

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的刊刻年代要早于崇祯本,其皆为明代万历年间的刊本,其中继志斋是明代万历后期南京较大的书坊,而坊主为陈大来,又署陈甫。如《香囊记》卷末署曰:“白下陈大来手书刊布。”又《琵琶记》序后题曰“万历戊戌大来甫重录。”由于崇祯本晚于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因此崇祯本对《冻苏秦》的改编较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大。如《正始》册八引录《冻苏秦》【花心动序】“一个书生”、【晓行序】“继晷焚膏”两曲、【花心动序】曲下注云:

按此调他处皆作引子,比如元传奇《蔡伯喈》之“幽阁深沉”,又元传奇《王十朋》之“适遣匆匆”,皆为引子,但《王十朋》此引按古本原文止有上截六句,后至改本《荆钗记》续补后截之四句,然皆不用腹中之二字之句,且于末煞下外添“会合仙宫”四字。据今《冻苏秦》本而作过曲,但于第六句下亦减去二字之句。然今《金印记》直削去前六句,止于“登金”句起至末煞下亦添“凤俦年少”四字,与改本《荆钗记》同体。但不当改题作【菊花新】。及以【菊花新】本调律之,仍不合体,致此调引子、过曲两非也。[3]740

表13 《冻苏秦》【红芍药】曲与《锦囊》本、富春堂本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崇祯本相应曲调比较表

又【晓行序】曲下注云:

此调《蒋谱》亦曰【晓行序】,而置列于引子内,且又误认为《陈光芯》之词。今细查乃知是《冻苏秦》过曲,其原题仍【夜行船序】,而置列于过曲内。然【夜行船序】即“晓行”之义也,皆可,但此曲今《金印记》借用之。[3]740

《冻苏秦》的【花心动序】“一个书生”、【晓行序】“继晷焚膏”两曲相当于富春堂本第十出《别亲赴试》、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第七出《辞亲求官》、崇祯本第七出《辞亲》中的曲,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和崇祯本都对《冻苏秦》【花心动序】“一个书生”、【晓行序】“继晷焚膏”两曲作了改动,但两者的改动程度多少有别,如将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崇祯本的此二曲与《锦囊》本富春堂本的相应曲调作比较,如表15 所示。

可见,《锦囊》本、富春堂本正如《正始》所说,虽已对《冻苏秦》作了改编,但只是对首曲【花心动序】作了改编,“止于‘登金’句起至末煞下亦添‘凤俦年少’四字”。而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崇祯本都对此二曲作了改编,且所改有异。其中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正如《正始》所指出的,将首曲【花心动序】改作【菊花新】,删去 “一个书生,不安贫守分,要应科诏。贫似范丹,志迈班超,枉自取人讥诮”等六句,并也添加了“凤俦年少”四字,而崇祯本的改动更大,除添加了“凤俦年少”四字外,另对《冻苏秦》的【晓行序】(【夜行船】)全作了改写,而且将《冻苏秦》的【花心动序】改置于【晓行序】(【夜行船】)下述。一般来说,改动小的在前,而改动大的在后。

表14 《冻苏秦》【四边静】曲与《锦囊》本、富春堂本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崇祯本相应曲调比较表

表15 《冻苏秦》【花心动序】【晓行序】曲与《锦囊》本、富春堂本、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崇祯本相应曲调比较表

这两类明刊本还有着继承关系,即崇祯本是据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或其它同类刊本为底本改编的。将这两类刊本的出目相比,崇祯本较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少《苏秦自叹》《怨骂三叔》《周氏投水》《商相荐仪》《苏张交锋》《百户下书》《公姑赏雪》《周氏烧香》等八出戏,而其余各出的情节和曲文差异不大。可见,崇祯本是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或其它同类刊本的删节本,即只是删去了李评本、继志斋本、怡云阁本或其它同类刊本中的《苏秦自叹》等八出戏,而其它场次的情节和曲文都没有加以改动。

由上可见,《金印记》从元代产生以来,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其故事情节发生了变异,经历了由只是敷演苏秦衣锦还乡的情节,到插入另一纵横家张仪情节的演变过程。

猜你喜欢
张仪苏秦锦囊
初入职场,不妨怀揣这10个锦囊
银狐家的100个锦囊
读后续写词汇锦囊之“行”
天下棋局
天下棋局
“悦读”小锦囊
张仪连横
为什么用二百五骂人?
5000金为何大于500金
引锥刺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