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融入班集体有招法

2020-09-29 07:04李杨
家长 2020年25期
关键词:友谊同桌集体

□李杨

面对孩子因为“没有准备好新的开始”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家长该怎么做呢?

九月,对于结束了暑假的孩子们来讲,无疑是一个新的开始,他们有的来到新的学校、有的换了新的班级、有的迎来新的老师……总之,对很多孩子来说,九月的一切都是新的,是充满惊喜和希望的。但还有一些孩子,会对未来充满迷茫甚至担心,生怕自己的成绩不好会被同学笑话、害怕老师会不喜欢自己、担心新的同学不好相处……那么,面对孩子因为“没有准备好新的开始”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家长该怎么做呢?

让孩子准备有新意的自我介绍

当孩子们刚刚来到一个新的班级,或者迎来新学期的新老师,彼此都十分陌生,互相好奇,又有一丝拘谨,家长不妨鼓励孩子在开学前静下心来,花一点儿时间和心思,准备一段2—3分钟的自我介绍。不妨从孩子的名字展开话题,让孩子把自己名字的寓意讲给大家听,如果孩子的名字能和时事热点或者古诗词联系起来就更好了。随着孩子绘声绘色地讲述,不仅可以让老师和同学很容易地记住他的名字,而且可以让孩子树立一种平易近人、亲切随和的形象,让老师和同学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简单介绍自己的名字之后,家长还可以让孩子介绍一下自己来自哪所学校、有哪些爱好和特长、喜欢的名言等,这样的自我介绍可以消除孩子和新同学、新老师初次见面的紧张感,也可以给老师和同学留下深刻印象。对于性格比较腼腆的孩子,家长可以协助孩子反复排练,并且要多鼓励孩子,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大家面前更有自信。

让孩子尽快记住每个同学的名字

认识一个人,第一步是记住对方的名字,在与同学的日常交往中,如果连对方的名字都记不住,或者将同学的名字张冠李戴,那就太尴尬了,也容易引起对方的误会。特别是当同学准确叫出你的名字,而你却不记得对方的名字,就会令对方不悦。所以,记住新班级里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就成为孩子能否成功建立新“朋友圈”的首要任务了。

不要低估孩子的记忆力,只要家长稍稍提醒,孩子会很快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记住他们的名字。家长完全不需要要求孩子像背“元素周期表”那样背班级学生的名单,而只需要在孩子回家之后,和他以聊天的方式多谈谈同学即可。例如,“我去接你放学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你们班有一个大个子男生,那个孩子好高啊!他叫什么名字?”“你们班上有一个穿着红色连衣裙的女孩子,见到我大声跟我问好,特别开朗,她叫什么名字啊?”在与孩子的交谈之中,这种“八卦”可以让孩子对班里的同学加深印象,对融入新班级是很有帮助的。

鼓励孩子与同桌建立友谊

笔者曾在杂志上看过一个调查报告,采访者问了很多路人一个问题:“在求学的岁月里,印象最深刻的同学是哪一个?”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同桌”。这也是老狼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同桌的你》被传唱多年的原因。同桌是在班里距离孩子最近的同学,大概率会成为孩子的第一个新朋友。老话说得好:“一帮一,一对红。”指的就是同桌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这也充分说明了同桌的重要性和对孩子的影响。

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同桌建立友谊,比如,让孩子在节日、同桌生日时送上精美的文具、小礼物,或者邀请同桌到家里做客、一起出去玩儿等,还要指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心同桌,这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也是有帮助的。渐渐地,孩子不仅会和同桌有良好的关系和互动,还会和左邻右舍的同学“打成一片”,自如地和同学发展友谊,成为受大家欢迎的学生。

鼓励孩子寻找同学间的共同话题

同学之间年龄相近、阅历相仿,总有办法玩儿到一起去,而和同学之间有共同话题、共同爱好更是促使孩子融入新班级的好方法。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多听、多观察、多了解,寻找与同学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最近流行的影视剧、人气很高的流行歌手等,相信孩子能够通过共同的话题和同学找到共鸣,甚至找到知音。

当然,如果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同学不一样,那也没有关系,家长可以让孩子求同存异,也可以鼓励孩子尝试接触同学感兴趣的东西,并适当地了解别人的爱好。因为兴趣和爱好有时候是需要接触和挖掘的,这样会在无形中拓宽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增长见识。在寻找与他人的共同兴趣爱好的过程中,肯定会增进彼此的友谊。这并不是要孩子完全趋附于他人的想法和兴趣,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不可能所有的同学都与孩子有共同语言,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如果有的同学和孩子的性格及爱好差异太大,也不必勉强孩子去和对方交流,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追求,不要让孩子因此感到烦恼和沮丧,而应该鼓励孩子有所选择。

教育孩子热心帮助同学

平时,家长要教育孩子尽自己所能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告诉孩子“助人为乐乃快乐之本”,做人不能只顾自己,只有在别人需要时伸出援手,才能收获帮助别人的快乐,收获对方的友谊。当同学因为身体不舒服而请假时,让孩子通过微信问候同学,把老师留的作业告诉同学;当同学因为脚崴了,上下楼、去厕所不方便时,让孩子在同学需要时帮忙搀扶;当同学因为家中没有打印机而无法打印学习资料时,让孩子帮同学打印……

当孩子的热心肠被同学认可和夸赞时,孩子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举手之劳和小小善意,带给别人的是“雪中送炭”,当孩子需要帮助时,自然也能够得到同学的及时回应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爱与互助,激发孩子与同学和谐相处的热情,这样有助于孩子在新的班级中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并在同学中树立更好的形象。

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例如,军训、参观博物馆、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竞赛等。有的家长一听孩子要占用宝贵的学习时间参加活动,生怕孩子磕了碰了,或者玩疯了耽误学习;还有的孩子怕吃苦、怕受累而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于是,家长会帮孩子编造出各种借口和理由,以逃避集体活动。

其实,只有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加孩子与其他同学相处的机会,孩子才能和同学融洽相处,才更有机会走近和了解平时很少接触的同学,才会发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特别是通过一些竞赛,孩子能够展示自己的风采和特长,除了可以得到施展才华的平台,还能让孩子在竞争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值得借鉴的方法。家长应该鼓励孩子通过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集体活动获得成长,收获更多的友谊。如果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自然能够在班级中如鱼得水。

相信经过家长的悉心指导,孩子一定能在新的环境中,拥有更多的朋友,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

编辑部提醒

为了及时、准确、高效地为在本刊发表文章的作者发放稿费,《家长》编辑部已从2017年9月开始,将稿费发放由原来通过邮局寄送,改为通过手机银行支付。敬请广大作者在投稿时,务必在稿件上注明银行卡号、开户行、开户人姓名。另外,已在本刊刊发稿件而没有收到稿费的作者,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联系电话:13821225845 联系人:宋老师

猜你喜欢
友谊同桌集体
以城为“媒”话友谊
我为集体献一计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我的新同桌
换同桌
友谊之路
警犬集体过生日
羡慕我同桌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