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行动力:走向“新劳动教育”的“立新”实践

2020-09-29 07:45张飞
家长·下 2020年8期

张飞

【摘要】随着中国迈入新时代,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社会劳动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新劳动教育十分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调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注重时代精神的有效融入,促进教学课程体系化的建设以及完善,保障学生能够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及发展。

【关键词】行动力;新劳动教育;立新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 (2020)24-0144-02

一、新劳动教育的新

新劳动教育概念三个创新点分别是:第一,育人理念向新时代靠拢;第二,育人目标向核心素养靠拢;第三,育人途径向课程化、体系化靠拢。

自治、逸美、焕新是新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以这三大目标为依据,关注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以及互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以及教學形式。其中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教学内容的优化升级最为关键,教师应该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尊重并了解学生的差异性,让其接受劳动教育的熏陶,从而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行动力以及服务他人的本领(劳动自治);培养学生美景美人的情怀和品美的能力(劳动逸美);树立想到就立即行动的探索精神(劳动焕新)。其实“新劳动教育”就是自治、逸美、焕新,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进而实现不同维度的实践转化。

二、新劳动教育立新实践的提出

(一)新劳动教育的内涵,培养劳动素养

新劳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较快,已经朝着体系化、课程化的方向发展,大部分新的工作教育能够以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实质情况,将劳动教育与德育融为一体,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良性成长。

(二)新劳动教育目标,实践育人、全面育人

新劳动教育研究的关键点就在于“立新”实践,“新劳动教育”的育人空间包括学生的全部生活。

三、“新劳动教育”的改革

第一,更加直观地面对教育问题,解决教育矛盾。我们希望通过“新劳动教育”的“立新”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行动力”,从本质上解决基础教育当中存在的矛盾:一是中国传统认知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的矛盾;二是儿童成长现状与当前时代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对当前独生子女过度呵护和时代与人才核心竞争力需求之间的矛盾;三是学校特色与当前城市小学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学校本身发展与城市小学等各方面条件之间的矛盾。第二,直面教育本质,全面育人。新劳动教育立新实践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行动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以劳动实践活动等为载体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各种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第三,直指核心素养,重视理论落实。新劳动教育的内容指向行动力的培养,因为具有行动力的人一般更加喜欢探究、坚韧不拔、积极向上、充满自信、勇于解决问题、擅长实践操作,这正与当前中国发展核心素养的6大素养相一致。而培养学生的行动力包括:自治、逸美、焕新等三个方面,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进而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如何通过新劳动教育的立新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行动力

(一)重视三类“新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化建设

教师需要加强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新劳动教育的指导作用以及优势,关注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以及研究分析,分析不同版本校本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以及鼓励。三类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备受关注,教师需要以细节要素的分析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创设常态与生态两种环境。生态就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通过营造劳动教育基地,结合学校绿植基地对学生的生活技能进行训练;常态环境就是涵盖了教师、学生、校园环境、教学活动等各种要素的一种课程环境。开展新劳动教育的三类校本课程,自治是培养学生的成长、生活以及生存技巧;逸美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感知、欣赏和体验;而焕新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教师应该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保障课程体系化建设工作的大力落实,促进学生的良性成长及发展。

(二)因地制宜与科学开发相结合

教师必须以本土化原则为依据,丰富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在培养学生行动力的过程当中,我们更加注重分工合作,坚持多元化、立体化、开放化的原则。课表需根据三类校本课程制定,其中自我服务类课程在家中完成,民俗礼仪课程可以安排在早上和中午进行训练。为学生构建插花等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一些图书馆等构建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一个覆盖学生全部生活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师资方面我们采用的是招贤与培训,在原有的教师当中培养一批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使其能够尽快适应新课程,同时又针对社会招聘一些专业人才,为学校的师资队伍注入新力量。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还需要在自治、逸美、焕新这三个课程体系当中抽取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艺术培训、科学创新以及自我约束管理等5个评价领域,了解不同教育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个性化的成长,让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中华,隋桂凤.“新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J].人民教育,2019(10).

(责编吴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