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科目改革对大学医科新生学习表现的影响

2020-09-30 05:52齐彦宇钱梦岑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选科医科科目

齐彦宇,钱梦岑,卢 锐,冯 源

(复旦大学:A.附属中学202013班,上海 200433;B.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经济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上海 200032;C.附属中学化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D.附属中学数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新高考综合改革于2017年首次在上海、浙江落地试点[1-2],并计划于2020年前分批推广至全国,从而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科目改革是这一轮高考改革的一个核心。改革取消了文理分科,采用“3+3”科目组合模式,实行必考与选考相结合。其中,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与外语3科,又称“大三门”;选考科目需从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与地理(浙江考生外加技术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又称“小三门”。此外,部分科目可以一年多考[3-4]。

新的选科制度对于大学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使得学生可以突破文理科限制,为跨学科思维能力的融合与创新提供良好条件,鼓励人才的全面发展。然而,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使得高校所招收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改变,导致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就读需求,增加学生基础教育水平的异质性,对大学教育模式提出新的挑战[5-6]。

本文选取上海某“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医科相关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高考选科信息以及大学医科基础课程的自评学习状况,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比较新高考综合改革以及不同选科组合对于医科学生自评学习表现的影响,从而为医学教育授课方式与内容的改革与完善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与分组

研究以上海某“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新一轮高考实施当年及前一年,通过高考进入医科相关专业学习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首先,将上海考生作为处理组,非上海生源且高考模式为“大三门”加文综或理综的考生为对照组,比较新高考改革前后大一新生自评学习表现的变化在控制组与处理组之间的差异,从而评估新高考改革的效果。进而,研究聚焦经历“3+3”高考选科模式的上海考生,比较不同选科组合对医学专业课程自评学习表现的影响。

数据的采集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完成。问卷的拟制依据该校医科专业学生的课程培养方案,经过相关专家的咨询与预初试验后确定。内容涉及学生基本信息(性别、年级以及专业)、高考相关信息(生源地、高考年份、考试模式以及考试科目)以及基于自评的大学一年级专业必修课的学习表现(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以及还没有学过)。问卷于2018年8月通过网络发布,面向2016与2017级药学院和预防医学专业所有班级,并随机选取了该校2017级临床五年专业班级1个(共2个),通过各班级辅导员发放至所有学生,自愿填写。共发放问卷565份,回收有效问卷39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0.26%。

1.2 统计方法

所有统计分析均通过Stata(Windows第14版)软件完成。问卷内部一致性通过Cronbach’s α 系数测量[7]。在回归分析的结果变量为自评学习表现为满意及以上的概率。其中,新高考改革影响采用双层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ethod)评估,主要解释变量为“上海考生”指示变量与2017年(改革实施年)指示变量的交互项,该交互项的系数捕捉新高考改革对上海考生学习表现的影响;选科组合对学习表现的影响多元回归考察,主要解释变量为不同选科组合的指示变量。在所有回归模型中,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学生性别、学院与专业、生源地省份以及大学第一学期期末备考期间夜间睡眠时长(以捕捉学生备考时的努力程度)。显著性水平设定为5%。

2 结果

2.1 研究样本基本情况

共回收有效问卷397份,126份来自2016年高考学生,271份来自2017年考生(表1)。自评大学学习情况相关问题的Cronbach’s α值为0.78,两个系数均落于0.6~0.8的范围内,表明问卷内部一致性可信度较好[7]。

表1 研究样本基本情况[n(%)]

除上海与浙江在2017年经历了新高考改革试点以外,全国其他地区的高考制度在2016与2017年两年间没有变化,其中,江苏省高考采用的是“3+2”选科模式,其他省份均采用“3+综合”模式。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浙江在2017年也开始了高考试点,然而在样本中未观察到在试点前(即2016年)参加高考进入大学的浙江考生,因而没有纳入后文回归分析;江苏不同于其他地区一直采用的是选科模式,因此也未纳入后文分析。

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新高考改革对大学医科新生自评学习表现为满意及以上概率有负向影响(表2)。改革后,总体而言学生专业课的表现没有发生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的变化。研究没有发现改革对医科学生在高等数学与现代生物的学习情况产生影响的证据。 然而,改革与学生在大学物理与化学相关专业课的学习表现显著降低有关(P<0.01)。总体上,改革导致物理化学相关课程自评表现为满意及以上的概率下降了19~30个百分点。

表2 新高考改革影响的双重差分估计结果

进一步聚焦参加2017年高考的上海考生,结果发现在选科制度调整后,绝大多数考生(69.48%)选择了至少一门文科,这表明新的选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文理科背景的交叉。在三门理科选考科目中,选考生物的概率最低(表3)。

表3 2017年上海医科考生选科组合分布情况

在2017年参加高考的上海考生中,比较选择不同科目组合的医科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一年级专业课程学习情况的差异(表4)。选择至少一门文科的考生相比于选择三门理科(物理+化学+生物)的考生,在普通物理以及现代生物课程的自评学习表现显著更差(P<0.01)。同时选择物理与化学的考生,在高等数学课程上的自评学习表现显著优于其他考生(P<0.05)。同时选择物理与化学的学生,在普通物理课程上的自评学习表现显著优于其他考生(P<0.01)。同时选择化学与生物的学生,在普通物理(P<0.05)、普通化学(P<0.05)、 有机化学(P<0.01)和现代生物(P<0.01)四门课程中的自评学习表现都优于其他学生。

3 讨论

3.1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上海某“一流建设”高校医学相关学科本科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新高考综合改革对大学医科相关专业学生自评学习表现的影响。以往研究在探讨高考改革的影响时,较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4-6,8-9],较少基于实证资料探究新高考改革对大学医科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因而对医学教学实践的借鉴意义可能有限。

3.2 主要发现与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新高考改革后大学医科新生在物理与化学专业课程中的自评学习表现明显下降。目前大学阶段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否还适用于经历了高考改革后的大学新生,需要进行反思。研究认为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充分是其可能原因。上海高考采用“3+1”模式时,学生高中期间可以分配更多的时间复习与准备“大三门”;相对地,改用“3+3”模式后,学生需要将有限的学习时间分配至更多选科科目。学校为了减轻学生高三的备考压力,通常鼓励学生在高二期间就完成其中一门选考科目的考试[10],这进一步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可能已经淡忘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内容,为他们顺利适应大学教育模式带来挑战。考虑到新高考改革后,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发生变化,大学医科教育的授课方式与内容也应考虑做协同调整,以避免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脱节的情况。尤其,在物理与化学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初期,考虑增加对高中知识点的回顾,增强从高中内容到大学内容的过渡,将对大学医科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表4 新高考改革中科目选择对大学医学新生自评学习表现的影响

新高考改革为学生带来了跨文理选科的自由度,单科考试取消文理文科后,绝大多数医科学生的选科组合方式为两门理科加一门文科,理论上能够为系统性开展医学学习、增加医学生的人文思维提供有利条件[8]。然而,研究却发现,在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年,选择不同高考选科组合的考生,在医学专业课程学习表现上呈现明显差异。至少选择一门文科的学生的自评学习状况更差;相对地,同时选择化学与生物的考生,在大学化学相关课程的学习上都优于其他学生。高考科目改革导致学生基础教育水平的异质性增加,是大学医科教学所面临的又一挑战。

事实上,自新高考改革试点以来,医学院校也在不断地摸索如何寻找到更符合专业要求的学生,其招生要求也经历了多次调整。以上海为例,复旦大学与交通大学医学院要求2017级考生需选考物理或化学,此后2018年出台的相关政策对此要求进行了变更,明确规定报考2020级的医科考生需同时选考物理或化学。基于当前的研究结果,将招考要求修改为物理与化学双选后,将有助于选拔出知识结构更匹配医科专业需求的学生。但是,研究认为仅这一项招生措施的变动,尚不能充分解决问题。应考虑增加对高考选科包含文科或者没有选考生物的考生在大学化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情况的关注。研究结果提示,生物相关的基础储备对于大学医科学生的早期专业课程学习具有重要帮助。大学生物与化学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可考虑在课程准备阶段即向学生强调生物基础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提前进行课外阅读,以保证授课过程中的教学质量。

3.3 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的边际贡献在于对新高考科目改革对大学医科学生学习表现的影响提供了实证证据。但是,本研究还存在以下局限。首先,研究所讨论的学习表现为学生的自评结果,虽然较好地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易程度,但是在未来数据可得的情况下,加入对其他客观评价指标的分析,将进一步丰富研究结果。其次,研究所发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大学新生刚入学的第一年,并不能刻画新高考改革对于医科学生学习表现的长期影响或者对于学业成就的影响。高考选科制度取消文理分科后,随着大学学习经历的增加,选考文科科目的学生在化学相关课程上的学习弱势是否可能逐渐减小,他们的人文素养在专业成就上的优势是否会逐渐显现,是未来值得研究的一个方向。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齐彦宇:问卷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与撰写论文;钱梦岑: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与审订论文;卢锐、冯源:提出研究思路

猜你喜欢
选科医科科目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视域下医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高一严禁选科分班
高校开设专业的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要求浅析—以法学(类)专业为例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尝试课前随机提问,应对生物选科重压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高考“新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