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背景下的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研究

2020-09-30 01:03陈燕红
福建建筑 2020年9期
关键词:古村农耕白鹭

陈燕红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

0 引言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根,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农业的农业思想、农业技术、耕作制度以及由此延伸的中华文明的内涵。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不仅在保持民族特色、传承本土文化方面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在解读传统村落耕读叙事,提升村落文化附加值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拟研究农耕文化背景下的传统村落叙事空间,并以白鹭古村为例,为传统村落叙事空间保护提供参考模式。

1 农耕文化概述

1.1 农耕文化概念

农耕文化,是指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1],它以农业服务和农民生活为中心,当时汇集了以农业生产生活需要为目的的社会政策制度、宗教信仰、礼俗观念等文化,形成了古代村落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内容,因此,它不仅包含了物质层面农耕器具、农田模式、建筑形式等内容,还包括了适应农业生产的节气文化、农耕周期规律;祈求丰收的祭祀活动;农耕社会背景形成的宗族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层面,是一种广泛的文化集成[2]。

1.2 农耕文化发展与传统村落演变

农耕文化发展初期,生产技术落后,村落发展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形成了以氏族公社为主的聚落结构单元,其形态结构一般为圆形,形成一种内聚的空间格局,而格局的中心便是整个村落的重点空间,承担着存放食物、工具以及举行宗教仪式的功能。

农耕文化发展中期,随着手工业快速崛起,生产力发展水平大为提高,不再以氏族公有制为主,产生了私有制,村落空间布局形态由一个中心变为多个中心并存。

到后期,私有制根本性地替代了氏族公社,但传统村落的发展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且因其生产生活的单一性,大多村落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封闭布局模式。

而发展到现代,内外交通条件的改善、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旅游业发展等影响,传统村落的布局不再是单一的封闭内向型结构,甚至逐渐向开放性的旅游型村落转变。

2 村落叙事

2.1 村落叙事概念

叙事表达了对地方历史和风俗民情的记忆与尊重,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事物的眷恋和依赖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理性思考[3]。村落叙事,是以农民聚居的聚落为叙述中心,反映了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事件表达,乃至包括事件所传达的历史意蕴和文化氛围。将叙事理论同村落空间相结合,通过叙事手法将故事的时间线索与历史情节[4],以空间展示的形式呈现出来,利于人们解读信息,了解村落地域文化,从而达到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现如今,传统村落保护如火如荼,作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叙事空间成为村落保护的重点对象,挖掘村落叙事信息,保护村落历史空间,发挥叙事在其中起到的穿针引线的关联作用[5],是传承和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手段之一。

2.2 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村落叙事要素分类

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村落叙事要素可分为两种,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物质要素如农具、农耕景观、特色物品以及宗祠、祭祀场所等,非物质要素如农业技术、岁时节日、礼仪、祭祀祈福活动等,如表1所示。

表1 村落叙事要素分类

3 农耕文化与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关联性分析

3.1 仪式信仰与传统村落叙事空间

农耕文化的仪式信仰,包括祭祀活动、宗教仪式、岁时节日等,这些农耕仪式见证了村落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它是农耕文化蕴含在岁时节日中的具象反映,是“活的文献”[6]。不论是单个家庭的信仰仪式,还是村落的民俗活动,这些行为无不反映了他们内心殷切的期盼与愿望,并借助仪式得到释放。如染牛角打春、除夕酬牲的农耕仪式,叙述的主体为人,叙述对象是与农业息息相关的畜力,两者之间通过涂染、系红布条的行为表达了“涂牛劝耕,系红谢牲”的叙事含义。农耕仪式是一种特殊的民间行为叙事,不仅作为非遗文化留存至今,承载着其仪式发生的空间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如庙宇、专门祭祀的场所等仪式空间,都是传统村落的重点保护对象。以土地庙为例,在封建社会,农为民生根本,民众生活所需的农产品皆来自于土地。因此,土地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成为农民最普遍的信仰之一,土地庙则成为农民表达最直接的农业祝愿的场所,所以,在中国古村落基本每个传统村落中都可见土地庙的存在。

3.2 等级制度与传统村落叙事空间

农耕社会背景下,传统村落的营造思想和生活实践,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体现了一种封闭发展的意识。这种模式下,村落内部形成了完整严密的尊卑制度,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对聚落格局的影响,内向的、封闭式的村落格局,以村落为中心向外扩散,具有明显的等级分配,越往中心,其代表的等级和身份越尊贵,以连江县定海古城为例(图1),其中心便是旧府衙和参将府所在地,是聚落的权利中心与最高身份代表。村落叙事空间,是村民集体记忆的符号,当这个符号在人民心中的地位越高、影响越深,越容易唤起人们对这个空间的记忆与共鸣,空间的叙事性便越强、保护价值越高。

图1 定海古村中心叙事空间

3.3 宗族观念与传统村落叙事空间

尽管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氏族公社彻底解体,但宗族制度依然是农耕社会中最典型的一种衍生形态。加之农耕社会对自然、对土地的依赖性,所以世世代代注重祖辈的土地与宅舍的世代相传,重视家族的绵延和血脉的传承。家族不仅是血缘、情感共同体,同时也是利益共同体,宗族观念潜移默化深深地印刻于每一位村民心中,使得农耕背景下的小农意识、封建传统观念、家族宗法思想等社会意识形态历代顽固地留存于代代传统村落中。

宗法礼制作为聚落空间秩序的基点,使得礼仪空间在民居建筑中成为最高权位空间[7]。因此,村落格局往往形成以宗祠为中心,或多个核心并存的发展模式,由内向外,呈现出主次分明,先后有序的结构特征。这种向心式布局是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一种典型特征——“以祠堂为中心,沿水平与垂直方向发展,并出现支祠等次中心,与主祠形成多个空间节点,并逐渐向外围发展的趋势”[8]。如江西赣县的白鹭古村便是由钟氏族人发展而来的传统聚落,其宗祠数量规模庞大,就现今依然保存的祠堂就有69座,并且基本分布于西北高地到村落中心的轴线地带,体现了一种精神领导的统治地位。宗祠空间不仅是传统礼教、宗族制度的依托,更体现人们内心对家族的归属感和依赖感,这类型空间叙事感染力强,在如今仍具有重要意义,是村民自发进行保护和修缮的重要叙事空间之一。

3.4 日常生活与传统村落叙事空间

作为农耕文化的载体,传统聚落包含了人们对过去和现在生活的理解;包含了对环境问题的适应和解决;包含了对聚落集体生活的认可与包容,其中隐含的亲情和血脉使得村落处处与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洗衣的河畔、休憩的凉亭、交往的桥头等空间(图2),都充满了邻里之间的人情回忆,甚至石碾、水井、水器、瓶罐等生活器具(图3),都凝聚着朴实的情感。不同于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排他性,村落是真正浓缩了村民一生喜怒哀乐的空间场所,村民对聚落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经历长时间的积淀更是上升到“家”的层次,这些生活叙事空间不仅感染着村民自身,同时也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图2 生活空间

图3 生产生活器具

4 案例分析——以江西省赣县白鹭古村为例

4.1 白鹭古村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白鹭古村位于江西省赣县最北位置,北面为叠嶂绵延的后龙山,南面有一条贯穿村落东西端的的鹭溪河及大片开阔的良田,整体布局遵照古代风水学说,背山面水,沿鹭溪河呈月牙状分布,地势北高南低,是一处灵山秀水之地。白鹭古村于2008年年底被评选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拥有800多年历史,现今保存的明清时期祠堂有69栋,民居167栋,古街巷道7条以及古祠堂遗址8处,其丰富的信仰空间遗存,堪称研究明清宗教仪式建筑的活化石。

此外,白鹭古村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为白鹭村农耕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先机,历经800多年的演化和发展,农耕文化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渗透到了聚落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9]。

4.2 白鹭古村的宗族姓氏与宗祠叙事空间分布

白鹭古村是由唐代著名宰相钟绍京的第16代孙钟与,于南宋绍兴六年迁居于此发展而来,至今,村落已具有13个村小组,650余户,近3000人的人口规模。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模式下,白鹭古村尤其注重氏族血脉的代代相传,全村95%以上是钟氏世代相衍的同族,村民之间基本上都有着不同远近的血缘关系。8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使村内的宗族信仰场所尤其丰富,且大多保存完善,其中保存较好、价值较高的有太守敬公祠、文庆堂、世昌堂、洪宇堂、广庇堂、宏略堂、王太夫人祠、致敬堂、保善堂、佩玉堂等,如图4所示。

图4 白鹭古村主要宗祠位置

这种宗祠分布形式为典型的多核团聚型南方乡村聚落,但与一般村落的多姓氏并存不同,白鹭古村聚落核心的祠堂供奉的都是钟氏族人。此外,由图4可知,钟氏祠堂的分布位置都集中于村落高地的西北面山麓地带及村落中心位置,具有精神统治的意味。形成这种布局模式的主要原因,便是农耕社会下村落的宗族观念与信仰的兴盛,村落人们依靠世代相衍的血脉传承,来保证资产的传承和家族的最大利益。

4.3 白鹭古村的宗教信仰与庙宇叙事空间分布

据钟氏族谱所记,白鹭古村原有数座庙宇,如仙娘宫、普济庵、福神庙、三官庙、五斗菩萨庙、真安寺等,以及一些分散的土地庙。其中与农耕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的有三官庙、五斗菩萨庙以及土地庙。

三官庙:三官庙内中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是村民祈求风调雨顺、谷物丰收的重要场所,均与农业关联。但如今,三官庙已废弃,村民在此位置上建立了乡政府。

五斗菩萨庙:五斗菩萨庙内供奉有神农、康王菩萨等,属于掌管粮食的神祇。因其不属于当地农业活动的主要环节,五斗菩萨庙在当地并不太受重视。

土地庙:又称“社公庙”,主要掌管农业平安,在进行春耕生产或秋收时,村民都会到土地庙祭拜祈福,以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与农耕文化有关的庙宇中,土地庙与农耕的关系最为密切,几乎每个传统村落都分散布置着若干大大小小的土地庙。

4.4 白鹭古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活叙事空间分布

生活叙事空间是承载日常生活叙事的场所,包括生产活动空间、日常生活空间、交往空间等,白鹭古村在农耕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生活叙事空间有坪、圩市等地。

坪:“坪(piǎng)”是客家对集体场院的一种称呼,主要作用是作为谷子等农作物打谷、晾晒的场地,坪分布于白鹭村的各处,如图5为白鹭古村主要坪的分布位置,出于运输便利或集体晾晒的要求,坪的位置一般位于道路尽头或者多个院落围合成的共有空间。如今,随着白鹭古村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模式渐渐转向外向型的旅游经济模式,村中的坪除了少部分还作晒谷之用外,大多数坪都已废弃,成为村民日常休闲娱乐或存储杂物的场所,还有一部分因靠近祠堂、寺庙而衍生为仪式或庆典的空间。

图5 白鹭古村主要“坪”的位置分布

圩市:圩市刚开始只是作为普通的农贸交易市场,发展到后期逐渐成为白鹭古村的主要贸易场所。白鹭古村的圩期是在农历每月的二、五、八日,除了进行简单的货物交换,其贸易的构成主体从20世纪30年代的农民、手工业者发展到现代多元化商业模式,由原本的流动平台逐渐转变为固定的商业场所。

5 白鹭古村落保护策略

综上,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生活理念与时更新,尽管经济方式发生转变的今天,白鹭古村在宗教信仰、宗族观念上仍保留着封建农耕社会的遗存,不断被蚕食甚至消失,但白鹭古村的叙事空间不仅是底蕴深厚的聚落形态,更是具有民俗、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因此,针对重要的文化遗产销蚀现象,本文提出以下3点保护策略。

5.1 传统农业文化的当代传承

传统农业文化空间,不仅在农耕社会具有实用价值,在当今社会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以生产叙事空间为例,传统农业生产文化与当今社会的流水线生产文化所形成的两种空间具有明显差异。传统的生产空间除了具有生产功能外,往往还集社会交往、民俗仪式于一体,其多样的叙事意义是其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首先应正视农耕文化在社会交往、宗教仪式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积极影响,选择传统农业叙事空间作为织补对象,提取农耕文化经线进行染色提亮,丰富文化空间品质[10]。

5.2 注重农耕文化与传统节庆的衔接

传统聚落的节日节庆基本与农耕社会的时令制度、祈福仪式等有着莫大的关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自然和谐理念,它既是村落集体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培植和滋养民族情怀的重要方式。从最初的祝愿、祈福目的到如今的自娱自乐与自我调解,传统节庆承载着村民厚重的生活情怀与文化认同。重视农耕文化和传统节庆的有效衔接,提炼根植于传统节日节庆的文化精髓,是弘扬和传承农耕文明的有效途径。

5.3 保护农业叙事空间的文化价值

农业叙事空间所包含的景观、历史、文化价值是聚落空间得以传承的重要属性。这种价值具有历史真实性,对传统村落遗留的农业叙事空间弥足珍贵。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其重心通常以古建筑修复为主,对其他与聚落共生的农业叙事空间却鲜有重视,如白鹭古村的“坪”现如今大部分都已废弃。在传统村落的保护策略中,若能将聚落环境与渗透其中的农业空间进行一体活化保护,不但有利于古建空间的系统研究,对于村民乃至游客,同样具有教育和观光的价值。

6 结语

人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生活生产方式塑造了和农耕文化一脉相承的传统聚落形式,时至今日,伴随营造理念的转变、材料的更新以及现代文化的冲击,在民居形态被改变的同时,扎根土地的传统叙事空间也不断地被蚕食,在先进的城市、城镇建设上已很少考虑农业活动的可能。但不可忽视的是,水泥化的城市生活使人们越来越向往农村的传统生活模式;庆幸的是还有不少传统村落还保留着传统农业文化的种子。我们应重视农耕文化源头和母本的传承和弘扬,重视农业叙事空间的抢救和保护,为乡村振兴树立鲜明的文化旗帜,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古村农耕白鹭
《古村小巷》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白鹭于飞
白鹭
致老栗——读《牛背上的白鹭鸟》
古村——大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