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行为的负效应分析及其应对措施

2020-10-09 13:04陈兴根华东理工大学后勤保障处
营销界 2020年17期
关键词:负效应消费行为群体

陈兴根(华东理工大学后勤保障处)

网络消费的兴起,迎合了大学生追求便捷、注重价廉、讲究实用的消费观念和方式,以及追求时尚、体验新鲜、喜欢从众的消费心理。大学生和网络购物之间不断相互建构,进一步推动着网络购物的扩大和发展。本文将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负效应及应对措施。

“互联网+”消费模式对大学生群体的负效应分析

大学生已经逐渐成为网络购物的主力军,网络购物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在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非理性消费的问题。[2]在不断攫取网络消费对大学生心智成熟和健康成长的积极果实的同时,也应当理智分析“互联网+”发展模式之下大学生网络消费的负面效应。

(一)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行为过程中诚信的缺失

诚信问题是中国道德建设中强调的首要问题之一,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经验不足,出现了大量与诚信的道德建设要求格格不入的违法乱纪行为。网络匿名制度为网络违法和网络欺骗提供丰厚的培养土壤,大学生在这种网络漩涡中往往容易迷失自我,陷入欺骗的发展漩涡之中。这类群体往往具有高学历和低实践能力的典型特征,因此在网络文化潮流的强势冲击之下,容易出现多元性的消费行为和游戏行为。这类行为往往具体表现在打破常规的话语虚假当中。例如,对于性别年龄的个人信息的目的性虚报,并借此获得相应的利益以及虚构空间的变态行为,以此来博取他人眼球。这类行为往往由于互联网掩盖下鱼龙混杂的网络空间中监察制度的不完善,有损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身心健康的培育以及社会文明秩序的建构。

(二)优秀文化传承的断层

在“互联网+”文化的冲击之下,网络文化逐渐大众化,成为大学生业余文化吸收的主要组成部分。碎片化的阅读消费方式早已屡见不鲜,网络用语与传统语言交流方式的边界逐渐模糊;文化消费过程中传统文化等文化经典回天乏力,而虚有外表、缺少营养的网络文化则是高歌而上,不断促使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庸俗化。由于大学生群体人生阅历的不足,因此往往抱有好奇心态,不加分辨的吸收,风靡一时的网络文化,这便加剧了传统文化的断层以及优秀文化的时代性转化。与此同时,大面积的网络文化涌入侵占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致使学习效率低下,浮躁浅薄的学风不断呈蔓延之势。

(三)消费平台的供应性不足

通过校园网络中教育资源的呈现来寻求相应的文化营养是大学生自我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互联网模式的推动之下,大学之中网络化的培养和管理方案已不断成熟,然而高校所提供的网站大多出于宣传或自身运转的目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缺少了关于大学生文化文化熏陶和能力培养的课程及学习资源——这就产生了大学生群体消费平台的公益性不足问题,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也不利于网络文化消费观念的培养和塑造。更有甚者,为网络工具的不正当使用而推波助澜。因此,对于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以“育人”为主的互联网消费平台,不仅不利于文化传输在互联网交易中的扩大,同时也拉低了网络中虚拟知识的整体频次。诚然,当前不少专业性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型网站已在不断建设当中,然而对于整个网络文化的发展浪潮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网络平台固化的娱乐角色定位早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学生脑海当中,这对未来的网络发展转型来说无疑是巨大难题。

“互联网+”消费模式负效应的应对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并结合当今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行为,过往研究认为从大学生自我约束和外部环境引导两方面进行[4]规避负效应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利用“互联网+”发展自身,因此通过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应对负效应可以从已下几方面展开。

(一)加强大学生“互联网+”消费意识

观念性的认知培养可以从形态深层次对大学生消费人格进行再塑造。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成长的转型发展时期,不论是对于学术资源的有效汲取还是道德观念的自我规范对于大学生而言都至关重要,而互联网在为大学生带来新奇感和存在感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类群体的思想模式。因此培育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消费意识编写的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着眼于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积极导向以及职业发展的规划性指导。唯有如此方能在丰富大学生阅历的同时实现理想的培育以及道德的完善。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关怀

俗话说,思想有多远,人就走多远。思想道德伦理应当站在个人发展的制高点,以此来审视和指导不同阶段、不同路径的方案选择和经验获取,加强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关怀。这一过程中,如何寻求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独特之处和价值观念中潜藏的兴趣因子是影响伦理道德教育能否成功施行的重要因素,由于大学生群体年龄的增长因此难以推行填鸭式的思想文化教育,而应当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积极三观的塑造,除此之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问题也不可忽视。一旦出现心理轨迹倾斜的,思想苗头就应当得到及时的疏解和遏制止,防止心理问题的扩大化给大学生和社会造成双重损失。

(三)网络管理制度的完善

加强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行为的监控,首先在硬件方面,创建网上巡逻、监控系统等,以此来监控他们的行为。再者,网络管理的系统性完善。大学既应当培养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同时也要守得了原则,护得住底线。

(四)培育网络安全的社会土壤

互联网发展之下,由于网络自身的隐蔽性,不少诈骗事件和隐私侵犯问题频频出现。因此应当增强政府和社会监管力度,重拳出击,对这类社会乱象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理,与此同时也应当充分给予广大网络用户以自由和纯净的发展空间,通过健康用网观念的培养和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形成有序的网络交流模式和自觉性的网络发展观念,从源头上遏制网络诈骗的发展态势,在实现和社会公众有效的双向互动的同时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五)网络文化的不断健全

大学生在行为能力上的主体意义是与实际能力并不相符,因此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构中难免出现方向性的偏颇。对大学生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塑造的教育和培养在这一过程中便显得尤为重要。应当以校园文化的特色内容为导向,通过人情化的制度规范以及科学合理的发展建议推动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文化实现拓展充实。

结论

大学生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消费模式和思维模式都处于全新的形成过程中,应当从制度层面、思想层面对其进行有意识的规范和引导。这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求,也是广大“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们的需求。他们是未来祖国的栋梁,也是社会的驱动者,只有为他们建立一个良好、健康的“互联网+”消费观念,未来我国的“互联网+”消费行为才能越来越规范,行业才会发展的更好。

猜你喜欢
负效应消费行为群体
大众滑雪消费行为的研究——以万龙滑雪场为例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负效应的解决对策
论网络传播中新闻道德的负效应缺失
《寂静的春天》科技生态伦理观解读
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团购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