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高校人才培育探析

2020-10-09 10:47赵宇星
现代交际 2020年16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人才高校

赵宇星

摘要:高校作为人才资源的“孵化地”,必须重视培育青年人才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当前高校人才培育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建设全面发展型人才需要全面理解教育新理念。十九大报告在进一步确立“立德树人”的前提下,对高校“立德树人”理念的贯彻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找准高校培育人才的作用,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是当前教育界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要在明确“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的前提下,理清“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高校人才培育的内在联系,并思考如何将其融合到完善高校人才培育路径中去,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 人才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162-02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对“立德树人”的研究,学理界已经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例如有些学者从“立德树人”的形成渊源、语言学等角度分析;有些学者从“立德树人”的现实途径分析;还有些学者从宏观层面回顾与展望七十年来我国“立德树人”的理论与实践。种种研究表明,正确理解“立德树人”对我国新形势下发展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有着重大作用。探索教育理念与高校人才培育之间的关系,拟从“立德树人”时代内涵及高校人才培育的途径进行研究。

一、“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立德树人”的内涵,多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阐述的。有学者认为立德无非“立师德”,教师为立德主体;也有学者认为立德与树人应有先后顺序,立德之后方能树人,立德即“立学德”,也是突出教育群体的教育功能;还有学者认为,二者辩证统一,具有“双重性”。 “立德”是对自我的更高要求,育人先立身,“树人”也即培养高素质人才。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座谈会上做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的谈话,本质是对教育根本任务论断的新发展,新要求:

1.立德即为“立时代之德”

古代教育关注如何做人、如何认识世界,以及如何修养人的内心;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道德教育,而道德教化也就成为统治者开设教育课程的目的与职责。我国最早的教育纲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实则是一个道德教育的纲领,培养君子型人格是这时期学校的目标。“立德”也主要是立人性之德,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也是汲取了中华民族崇德的优良传统。

现如今,“立德”的另一层含义为立时代之德,既是指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又是指时代的共同道德。正确认识时代之德这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目标、社会愿景、个人美德的三者统一,是对教育要求人才的属性规定。当前,高校人才培育就是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道德观,这既是一种个人之德,又是一种社会之德、国家之德。我们要以体制改革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扣好学生人生的扣子,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不断垒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德之基。

2.“树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不同阶级对育人的要求各不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培养人才的制度向苏联看齐,培养人才方面虽有成效,但对教育并没有清晰的认知。改革开放后的思想大讨论,把人们对教育的本质统一到“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中来。2016年,我国适时做出了加快建设“双一流”的战略决策,也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打下了基础。培养人才,重要的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大学办学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出一流的科学技术人才。

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高校人才培育的内在联系

人无德不立,育人根本在立德,教育要尊重教育规律。我党对于教育的论述,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了“立德树人”与高校办学的内在要求,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1.“立德树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化与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取得长足的发展,给人们的物质条件带来了极大的满足,但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诸如道德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等问题。如何实现人文与科技、软实力与硬技术的协调,成为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历来是对人才的褒扬与理想化表达。十八大以来,我党多次强调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完成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归根结底就是要注重培养人才的规格與质量。教育发展的这些年里,国家对培养人才提出的“四育要求”,再到“五育要求”,直接表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对人才建设的重大意义。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明确提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只有将道德教育与科技教育并重,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将“立德树人”定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持的目标,体现着社会对高素质、全面型人才的呼唤与追求。

2.“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

理念具有规范、指导人行动的作用。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全方位建设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的高校人才,人才的评判标准并非只看智力。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突出的技能便是谋生的手段,这也造成了大学生重技术轻素质、重实用轻理论、道德滑坡的现象。例如,高校学生为了获取学位及论文,不惜学术造假。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将科学知识的获取视为教育的唯一目的;还有家长认为学校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孩子的道德教育、成绩高低,学校应该“全包”。很多地区仍推行应试教育,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滞后,没有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国家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日益频繁的交流,为我国学习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提供了机会。同时,资本主义世界里的腐朽文化、拜金文化也传播进来,对德育教育构成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未成年人过早地感受到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无论是在学校里选择专业还是就业中选择职业,金钱都是衡量的标准。社会阅历的不足,缺乏足够的防范意识,学生在学习成长中可能会出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情况。因此,需要高校积极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引导青年自觉抵制不良习气,走好人生道路。

总之,当前高校人才培育中加强道德建设的形势迫在眉睫,用“立德树人”的理念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意义重大。

三、完善高校人才培育路径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为了培养適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改革。我国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需要高校协同育人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校园文化

先进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思想产生积极作用。高校应在校园里充分利用学生常去的地方做思想宣传工作,多平台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通过创设网络化学习渠道,用经费支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平台与机会;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评议道德模范,宣传社会正能量;创造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重视学生的心理诊疗与修复,把高校建设成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2.立足经典,超越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应组织学生学理论,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作品,并关注当前的改革动态与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立足优秀思政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理论大讲堂,在课堂中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同时,积极发挥理论导向作用,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以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件为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做好思政教育各个环节的工作,打通“五育一体”的评价体系,开展假期实践、实习等具体活动,让学生深入体会责任意识、新时代的主人翁意识。

3.明确教师定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因其职业需要,既要传授书本知识,又要肩负起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责任,规范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承载着“三个传播”的任务,即传播知识、思想、真理。从一堂好课做起,即关注“道理”,“道理”并不是空洞说教,而是事物背后的逻辑;关注“真情”,也就是对正义的热忱及对邪恶的憎恶;关注“趣味”,即课堂要活跃,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与思考。除了“三个传播”,教师还身负“三个塑造”的时代重任,教师自觉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交流者,找准自己的位置,贯彻“树人”的任务。

4.多平台落实学科素养

理想信念是学生自律的基础,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要从一个家庭做起。“家是最小国”,一个家庭如果有理想信念、有良好的家风,社会就能有风清气正的道德环境。除此之外,学生的成长要把个人的发展需求同国家发展要求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高校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积极做好就业招聘引导工作,引导青年一代积极向上,终身学习,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这也是高校应该把握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人才高校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