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苏州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2020-10-09 04:01冯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0期
关键词:弹词风格诗词

冯丽

[摘 要] 苏州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旧体诗词与民间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既有苏州弹词的风格韵味,又不失诗词的风骨豪气。它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手法,对作曲者和声乐学习者均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从诗词的创作背景、音韵声韵特征、音乐处理及演唱分析这几方面对作品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诗词;弹词;风格

[作者简介] 冯 丽(1979—),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常熟理工学院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I2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0-0113-02    [收稿日期] 2019-12-01

苏州弹词是发源于苏州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曲艺,其运用“吴侬软语”的苏州方言说唱,曲调柔和细腻委婉,江南风韵十足。而毛泽东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属于旧体诗,格律严谨,显露出的是一位政治伟人的英雄气概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因此,无论从格律、形式、审美等方面,毛泽东诗词均与充满民风俚语的苏州弹词相去甚远。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既不失弹词风韵又能体现诗词的意境,通过对苏州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的分析与探究,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1]。

一、诗词的创作背景

《蝶恋花·答李淑一》创作于1957年,是毛泽东写给李淑一同志的。李淑一是杨开慧的好友,也是毛泽东战友柳直荀的妻子,当时任湖南长沙第十中学的语文教员。1957年,李淑一把作于1933年悼念丈夫柳直荀的词《菩萨蛮》寄给了毛泽东,随后毛泽东便写了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作为回信寄给她。

诗词第一句、第二句采用双关和象征手法,分别用“杨”指杨开慧,“柳”指柳直荀,表现作者对亡妻和昔日战友为革命而牺牲的深切悼念和颂扬。第三句至第六句是用神话故事的形式,描写“杨”“柳”二人在天宫所受的礼遇。这一部分富于浪漫色彩,给人以无限遐想。最后两句,主要描写两位亡灵得知革命胜利的消息后,欣喜挥泪,从而体现先烈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

二、音韵、声韵特征

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演唱是由苏州弹词的风格特征和毛泽东诗词的特点共同决定的。苏州弹词是用吴语方言演唱,它的发音、咬字均具有浓郁的苏州方言特征。苏州方言的声调分为平(阴、阳)、上、去(阴、阳)、入(阴、阳)七个声调。弹词的音韵主要按这七个声调的规律来演唱。其中“入”这个声调很有特色。它的时值短,出口快,唱出来需短促清晰。如“我失骄杨”中的“失”字,即为入声调,八分音符的时值,演唱时干脆、利落。并且,苏州方言的发音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要素以及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等,唱起来如江南女子的细吟糯语,耐人寻味。如:“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中的“霄”不读“xiao”而读“siao”;“吴刚捧出桂花酒”中的“酒”不读“jiu”而读“ziu”;“寂寞嫦娥舒广袖”中的“袖”不读“xiu”而读“siu”等。

另外,苏州方言的声韵是在古“中州韵”的基础上结合吴语方言发展形成了“十三辙韵”。这“十三辙韵”有“江阳”“知书”“东红”“居鱼”“兰山”等,其中,“东红”“江阳”“新人”“家麻”比较接近北方辙韵,其他的辙韵则有很大差别。如“我失骄杨”中的“杨”和“问讯吴刚”中的“刚”都为“江阳”韵,发[a?耷]音,与普通话声韵十分接近。但“君失柳”中的“柳”属“居鱼”韵,发[lü]音,“失”发“shei”音,均与普通话相差较大。总之,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在演唱时处处饱含着江南俚语的韵腔,尽显弹词的软糯柔美,极富地方特色。

三、音乐处理及演唱分析

A段(1—18小节)宫调式。刚开始,音乐以缓慢自由的节奏,在柱式和弦及琶音的背景下引入。第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中,作者按照弹词七言句的断句规律,将其分为“四三句”,即前四字“我失骄杨”连在一起,中间加过门,后三字“君失柳”连在一起。“杨”和“柳”字均带装饰音,“失”字略带下滑音,且两短句都是旋律下行,在演唱中带有哭腔,表现失去亲人的悲痛情感。第二句“杨柳轻飏”速度稍快,伴奏为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情绪也随之激动一些。“直上云霄”的“上”字向下滑音后,立即向上一个十度大跨度音程拖腔,伴奏也变为连续柱式和弦加震音,然后“重霄”为七度大跳音程,“霄”字运用甩腔演唱,坚定而有力,有直达九霄之势。整句旋律跌宕起伏,节奏节拍不停变化,使情绪激荡迭起,将人的视野引向九霄,实现了从现实到浪漫的转化。(见谱例1)

B段(18—40小节)徵调式:第一句“问讯吴刚何所有”,也为“四三句”断句方式,节奏紧凑。“有”字为去声音,旋律下行。“吴刚捧出桂花酒”为“二五句”断句,“刚”字为去声字,旋律下行六度跳进,中间为伴奏过门,随后再唱“捧出桂花酒”这五字。在“桂花酒”中,加入了切分节奏的陈词“啊、啊”,节拍也由原来的四二拍变为四三拍,第39、40小节伴奏由原来有力的柱式和弦变为流畅的分解和弦,音乐也逐渐柔缓起来。整个乐句演唱起来比较粗犷、稳健,选用朴实、深沉、浑厚的陈调来唱更为合适。

C段(41—59小节)角调式。经过六小节的过渡,进入4/4拍,速度再次放慢。这一部分旋律舒缓伸展,展现出广阔的空间,也为后面做好铺垫。“寂寞嫦娥舒广袖”一句,表现“杨”“柳”二烈士的忠魂来到天宫后,嫦娥起舞欢迎的场面。其中,“舒广”两字的八度大跳,唱出了嫦娥甩袖洒脱、飘逸的感觉,音乐也变得愉快起来,此时的伴奏织体为固定音型的分解和弦。第二句“万里长空”中的“里”字为上行旋律,音量渐强,而后面的“空”为下行旋律,音量自然减弱,这体现出弹词“音随韵转”的特征——即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时而舒缓,时而急促,随着唱词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行腔。在唱“且为忠魂”时,“魂”字韵尾作拖腔处理,内在含蓄,伴奏为柱式和弦,音调低沉,抒发了作者对烈士的崇敬缅怀之情。此后钢伴以一连串的震音和琶音把音乐推向高潮。

D段:(60—70小节)徵调式。在进入之前有一段自由散板作连接,快速的音型和震音,给人气势磅礴之势。D段是全曲的高潮。运用了倒板的唱法,体现出弹词的风格特征。整个旋律高亢激昂,唱出人们欢庆解放,告慰英雄在天之灵的喜悦之情。“忽报”中的“报”和“飞”的颤音以及“盆”的延长音,都给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伏虎”二字短暂且充满力量。“泪飞顿作倾盆雨”中的“顿作”二字重音突出,铿锵有力,表现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澎湃的革命激情。“雨”字力度由弱变强,最后一个甩腔,仿佛眼前万道光芒,洋溢着革命胜利者的喜悦、自豪之情。(见谱例2)

四、结语

苏州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旧体诗词与民间曲艺结合的典范,既显露出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又不失民族特色韵味。作者将苏州弹词委婉细腻的唱腔风格与毛泽东诗词的浪漫主义气质和现实主义豪气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具有无穷魅力。

本文从诗词的创作背景、音韵声韵特征、音乐处理及演唱分析这些方面对该作品进行了全面分析,从中了解到作者将弹词的方言和演唱风格在歌曲中的巧妙應用,以及如何用苏州弹词的韵律把毛泽东诗词的思想与境界充分表达出来,最终实现两者水乳交融,完美结合。这对作曲者和声乐学习者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旭丽.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浅探[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1):79-81.

猜你喜欢
弹词风格诗词
濒临消失的曲种——长沙弹词
非遗长沙弹词传承现状、困境及对策的实证研究
陆澹安《啼笑因缘弹词》创作始末及其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代女作家弹词研究综述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