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
当你老了,
头发白了,
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
回忆青春
……
这几句由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改编成的歌词很打动人心,让人不禁畅想:当我们老了,不再为生计奔波时,便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上午写字、画画、侍弄花草,下午在一间充满阳光的房间里,歪在躺椅上喝茶,看书,累了,就小睡一会儿。晚上吃点简单的餐食,和老伴儿一起出去散步。在家里待腻了,就去旅行。那时候再也不用抢黄金周的机票,挤在人山人海里看风景……
前一阵和几个朋友聊天,其中一个朋友在四季如春的城市里买了一處房子,她跟我们说,现在就盼着退休后马上去那儿居住,每天种花养草,过着神仙般的日子。我开玩笑地说:“恐怕那时候你又该操心儿子的婚姻大事了。”朋友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说:“等他大学一毕业,我再也不要管他了,他爱怎么着就怎么着,我要过我的日子去了!”我听了,微笑不语。
最近重温了一遍杰克·尼科尔森和摩根·弗里曼主演的温情电影《遗愿清单》,在这份两位身患绝症的老人列出的生前想做的事的清单中,有跳一次伞、开跑车、文身、去泰姬陵这样具体的事,也有笑出眼泪、亲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孩、目睹世界奇观等这样看起来不太容易完成的事。但是这次我想说的其实无关这部电影本身的意义,我只想说,如果让中国老人去列这份清单的话,上面写的会不会是:看孙子考上大学,看外孙女当新娘,亲手抱抱重孙子……
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中华民族向来看重血脉和家族的传承,习惯于为子女、孙辈的幸福而牺牲个体的利益,这就使隔代共同养育家庭成为中国一种常见的家庭形态,并且借由这样的形态,维系着核心小家庭甚至是整个社会体系的运转。这么说可能有点夸张,但是我们经常讨论:如果没有老人帮我们带孩子的话,那么一半以上的女性或者一半以上的男性将无法持续自己的工作,要回家去当全职妈妈或全职爸爸了。这是现实。
但是,在这样的文化情境里,对于老人来帮我们带孩子这件事,我们又经常会感觉麻木,甚至觉得理所应当。当我们老了,想在“炉火旁打盹”,想去四处旅行,想过得轻松惬意,其实,他们也想,只是,为了帮我们,他们放弃了。
如果下次,你再和老人有关于孩子的健康、饮食、教育等诸多问题发生矛盾时,可以想想“当我老了……”这个命题,你就会知道如何放下“你错我对”的执着,如何用尊重的姿态和委婉的方式去和他们沟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