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的传承机制和保护发展研究

2020-10-09 10:04李瑞彪
艺术大观 2020年6期
关键词:保护发展

李瑞彪

摘 要:侗族大歌文化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就进入了较成熟阶段,主要流传于贵州及广西一带,以其歌词押韵、曲调优美广泛著称,逐渐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鉴于此,文中通过对侗族大歌的传承机制阐述,在此基础上,从年轻一代保护、旅游商业化及技术等方面,剖析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危机,并提出侗族大歌传承与保护发展新途径,为侗族大歌传承及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侗族大歌;传承机制;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6-000-02

侗族大歌主要以鼓楼居住形式进行传播发展,主要吸收了侗族人们热情好客的风俗习惯及独特的侗族语言风格,2006-2009年,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广西柳州、三江等地区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被联合国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影响力非常大。如今,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侗族大歌作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虽然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与保护,但后劲不足,甚至部分地区存在濒危状态,因而研究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侗族大歌的传承机制

侗族人喜好教歌习乐,主要由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及文字传承等方式,构成了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机制的主要方式,前两种为人际传承,后一种为书面传承。

(一)家庭传承

家庭传承,是父母与子女相互之间的一种传承方式,从小父母就教子女念唱侗语与侗族儿歌,内容十分简单,可作为对子女的启蒙教育,激發子女对侗族大歌的喜爱,为以后学习奠定感情与技艺基础,也保证了侗族大歌传承的连续性。

(二)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方式中,歌师大多数为优秀歌手,因年龄大退出歌班而开启了教歌事业,善于编创新词新曲。歌师一般根据学徒年龄的增长,有浅及深,吟诵歌词、低声部拉腔、高声部分叉及高低声部配合传播,保证了侗族大歌多声部演唱的精髓。

(三)文字传承

在早期清朝中叶,侗族地区受汉字文化的熏陶,早就既通晓汉字又懂侗族歌谣的侗乡文人,继而出现了“汉字记侗音”的传承方式,虽然小范围内流行,但能以文字形态将口传歌词记录下来,有利于提高侗族大歌在时空转换中的保真性。

二、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危机

侗族大歌在民间合唱音乐艺术界影响力较大,得以国家高度关注与支持,但其保护与传承存在潜在的危机。如今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不少侗族年轻人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侗族大歌传播呈现旅游商业化及保护与传承技术有限,急需解决。

(一)“年轻一代”对侗族大歌的保护衰落

伴随侗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外来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少的年轻人留在寨子里对歌,年轻人对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失去了原有的热情与动力,而侗族大歌歌手又远在他乡,进而形成了“歌队难组建,歌师难教歌”的尴尬局面。在贵州部分贫困地区,侗族年轻人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又受外来现代文化的冲击,使原生态的侗族大歌文化艺术备受考验。如今,老一辈与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难以形成统一,中年人40岁以上,不少老歌手离世,即使有少数年轻人拜师学艺,传承侗族大歌文化,但大多数掌握基本的音乐演唱套路,停留于表面,其精髓并没有真正地被传承下来,这直接导致了传承中断、失传的危机,而且青年人通过生产经营取得收入渠道也多了,典型的家族性侗族大歌逐渐消失。

(二)侗族大歌传播呈现旅游商业化

侗族大歌历史悠久,本质上具有原生态自然音乐元素,承载着侗族先辈们的社会生活、民族风情的历史积累和艺术文化,而当前部分地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逐渐借助“侗族大歌”之名,宣传民族旅游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家庭与鼓楼场所为主的歌唱场域,转为更大广阔的表演广场。如贵州从江县的小黄侗寨的侗族大歌的鼓楼大歌、礼俗与叙事大歌、声音大歌、儿童大歌等,向后代传承历史、做人、姻缘、延续后代、反映生活、歌颂自然及表达理想的原生态传统音乐文化,然而为顺应旅游发展,原有的鼓楼大歌、礼俗与叙事大歌逐渐消失在观众的视野,选择了众人喜欢的声音与儿童大歌,原生态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思想也发声了改变,呈现旅游商品化比赛演出,这将影响到侗族大歌的传承质量。[1]

(三)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技术有限

自2009年侗族大歌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虽然实行了相关保护与传承措施,对比以往传播范围相对较大,不过在保护与传承侗族大歌技术方面还未有较大的突破。目前,主要以线下社会表演、家族传承及师徒传承方式为主,大多数采用期刊文献、当地网站记载侗族大歌表演活动,叙述文字与图片比较单一,缺乏先进设备运用,专业保护技术人员有限,导致缺乏技术支持的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工作难以实施。在当前信息数字化时代,侗族大歌的网络宣传十分有限,关于侗族大歌的网站较少,大多数出自侗族民俗相关综合性信息网站,内容只做简单的侗族大歌介绍,夹杂其他有关侗族民族风情与旅游信息,容易被阅读者忽视埋没,在当前火热的抖音、快手等媒介传播中,侗族大歌传承意识较为薄弱。

三、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发展新途径

目前,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形势不容乐观,还潜在传承危机,因而在把握时代发展契机的同时,尝试通过“艺人+教师”,“原生态教化+旅游商业化”及“文献史料+数字化媒介”等传承途径,突破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瓶颈。

(一)侗族大歌“艺人+教师”联合传承

侗族大歌历史悠久,是侗族人民历代积累的文化结晶,近年来受外来现代文化的影响,使得原生态侗族大歌保护传承受到了危机,甚至出现“年轻一代”中断或失传的危机,这将会给侗族大歌文化传承发展带来损失。[2]因此,通过侗族大歌艺人与教师联合,将侗族大歌精髓发挥极致,传承给当代年轻人势在必行。就当前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状况来看,贵州侗族人们青年人外出打工养家糊口,中年40岁以上的老一辈与青少年读书人留守在家乡,那么可以集合这两类群体,充分发挥老艺人掌握的侗族大歌艺术文化,而且在侗族大歌教师的带领下,将其原始素材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加工整理,形成规范的教材,投入到实际的专业教学当中,培养年轻一代的侗族大歌学习能力,为侗族大歌文化注入新鲜活力能量。

(二)侗族大歌打造“原生态教化+旅游商业化”多元传承

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的重要歌曲之一,承载着侗族人们历代社会生活积累的精神财富,而且在多声部合唱艺术中得以全世界推崇,无论国内,还是国際上,其影响力较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侗族大歌旅游商业化,催生了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积极性,但万变不离其宗,在开发侗族大歌旅游商业化时,需要融入原生态自然元素,这可以通过教化功能,引导与组织相关参与侗族大歌演唱宣传人士,在侗族大歌展演活动时,注重传统侗族大歌原生态自然元素的同时,融入舞台剧元素结合,表演队在坚持传统侗族大歌曲调时,可与专业人士交流对歌词进行二次创作,通过旅游开发宣传,拓展本地与异地侗族大歌文化传播,增强侗族大歌真实知名度,提高侗族大歌年轻人及艺人们的传承意愿。

(三)创新侗族大歌“文献史料+数字化媒介”保护与传承方式

侗族大歌文化历史悠久,早期除了人际历代传承之外,以传统的文献资料记载保护与传承,如今在数字化技术影响下,侗族大歌结合“文献史料+数字化媒介”传承方式迫在眉睫。就当前侗族大歌文献史料记载状况来看,因年数已久,不少侗族大歌相关珍贵史料频临失传。一方面,对于传统文献史料收集与记录,丰富侗族大歌中歌师、歌班、曲艺、乐器、服饰、民俗节日等多样化内容,同时注重影音录像资料收集与保存。另一方面,利用现代数字化先进技术,对于有条件的侗族大歌传承地区,建立侗族大歌资料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整理归类,确保侗族大歌文化的真实性与完整性。[3]同时,组织传承人、教师、艺术中心等多方合作,借助抖音或快手短视频及自媒体等媒介,保护与创新侗族大歌传承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自2009年侗族大歌纳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侗族大歌在民间合唱艺术界的响应力较大。侗族大歌传承机制主要由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及文字传承构成,但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潜在年青一代保护衰落,呈现旅游商业化及技术有限等危机,因而创新“艺人+教师”“原生态教化+旅游商业化”及“文献史料+数字化媒介”等保护与传承途径,突出侗族大歌的传承价值。

参考文献:

[1]吴照辉.民族旅游开发背景下小黄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8(02):20-25.

[2]孟猛.论侗族大歌传承中的本土现代性[J].艺术评鉴,2019(07):23-25.

[3]薛英华.人类学视域下侗族大歌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01):103-107.

猜你喜欢
保护发展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