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与新时代政德建设

2020-10-09 10:58牛绍娜徐甄妮
重庆社会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克己政德

牛绍娜 徐甄妮

摘 要:新时代政德建设需从红色家书中汲取养分。红色家书蕴含丰富的伦理资源,包括明志:坚定的理想信念;克己:强烈的责任意识;诫子:直观的伦理映照。彰显老一辈革命家可贵的品格风范,表现在:为理想信念奋斗终身,具有家国“大我”情怀;注重自我道德修养,率先垂范;重视子女教诲,培养优秀接班人等。这些是我们进行家庭建设的生动教材,更是新时代党政干部政德建设的道义典范。新时代政德建设的思想渊源需从两个方向寻找,即中国传统政德文化及马克思主义政德观。具体路径应从坚定理想信念,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守好廉洁关口,正确看待并行使公权力;严以修身表率,垂范他人;树立优良家风,管好亲属子女等着力点抓起。这为党风政风培育提供伦理支撑与路径选择,引导党政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关键词:红色家书;政德;明志;克己;诫子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14ZDB00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传统家风家训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研究”(18BKS040)。

[中图分类号] D649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0)009-0017-00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0.009.002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培育政德,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因为家庭是人性德化的第一站,是人生启蒙的第一课堂。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2]家书是传递家庭情感的媒介,是家庭教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家德家风的一面镜子。红色家书反映的是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庭建设,既承载着他们对子女的教诲,又展现了他们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追求。老一辈革命家的品格风范是我们进行家庭建设的生动教材,更是新时代政德建设的道义典范。

一、红色家书彰显的伦理向度

红色家书记录了老一辈革命家与家人谈理、说事、言情、明志的真实历史。每一封书信既是具体翔实的珍贵史料,也是内容丰富的伦理教材。从伦理学的角度看,这些书信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

(一)明志: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深层根基与核心形态,对思想与行为起着根本的定向作用。在特殊的革命年代,革命家们一封封家书充涌着破旧立新的坚定志向和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这种理想信念的表达极其明确、坚定、响亮。

首先表现为对旧制度的反抗、对新世界的憧憬。李立三在致父亲的信中,明确表达“造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作一个幸福无比的新国民” [3]3的志向。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学生组织负责人之一高君宇致信女友,鼓励她积极投身于推翻旧制度、改造旧世界的革命事业,“世界而使人有悲哀,这世界是要换过了;所以我就决心来担我应负改造世界的责任了……我们抢上前去迎未来的文化吧!”[3]6-7这种坚定志向进一步转化为救国救民的自觉担当。聂荣臻在写给父母的信中坚决表示:“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3]12

除了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在内外交困的动荡年代,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指引,才能开辟出救国救民之途。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向中国大地洒落火种,逐步星火燎原,渐成开新之势。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让一批批革命热情高涨的仁人志士看清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进方向,在共产主义信仰的激荡下,迸发出强大的革命力量。王稼祥在与堂弟讨论救亡之路的信中提出:“可见我们唯一的出路,只有帮助劳动阶级去打倒资本阶级,去解放劳动者,去解放自己。”[3]24信仰是力量之源,所以夏明翰即使身陷牢狱,也能在给姐姐的信中从容地说出“我一生无遗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3]29的豪言壮语。

(二)克己:强烈的责任意识

“克己奉公”是中国政德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烽火硝烟的革命年代,内求自省、责己恕人的中国伦理精神在革命先烈身上得到了极大弘扬。

克己,首先体现为一种“与我有关”“从我做起”的自觉意识。任弼时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3]10面对艰难时局,抱怨和等待绝非正道,唯有“我必须要做点什么”的意念才能积汇成为改变的力量。在这种自觉意识的助推下,“做点什么”的强烈愿望会转化成为自我奉献乃至自我牺牲的崇高举动。左权在写给叔父的信中谈道:“我虽一时不能回家,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3]41

克己还意味着严格的自我约束。面对名利、享乐、特权,是受之从之,还是拒之避之,正是能否克己的具体表现。谢觉哉在写给儿子的信中欣然承认自己是“焦官”(湖南方言指不挣钱的官),但“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3]88。尤为称道的是,在老一辈革命家身上,这种自我管束进一步扩展为对家人的严格要求。面对姐姐对土地改革政策的疑虑,刘少奇致信指出:“人民政府的法令要办的,你们必须老老实实照办……你们不要来我这里,因我不能养活你们。我当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你们在乡下种田吃饭,那就是我的光荣。”[3]90-91语气强硬、言辞恳切、态度坚决,这是许多红色家书的共同特征。在对待家庭亲情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们的立场十分一致:舍小我、成大我,舍小家、顾大家。何叔衡以這种大局观教导子女:“我绝对不是我一家一乡的人,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善终的,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的。”[3]69

(三)诫子:直观的伦理映照

红色家书不仅是老一辈革命家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的真实体现,也包含了丰富的家庭教育伦理思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与希冀能够直观映照父母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点在红色家书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第一,爱国报国。爱国主义是贯穿红色家书始终的基本精神。烈士赵一曼在写给儿子的绝笔信中说到:“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3]179爱国之情、报国之愿是老一辈革命家传递给后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叶剑英写信劝勉子女:“把我们的祖国,建筑起一座自由、快乐、文明、进步、庄严、华丽的世界。你们不能逃避这一责任,你们必须完成你们这一代的责任。”[3]199爱国报国当然不能仅凭空谈,所以在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写给子女的书信中,都充满了希望后辈增长才干、建设国家的殷殷嘱托。

第二,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体现在对子女的殷切期盼和谆谆教导之中。艰苦奋斗要热爱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意识。谢觉哉致信劝诫后辈子孙:“劳动是最神圣的事,不肯劳动是反动社会传下的坏观念。”[3]210艰苦奋斗要保持高昂斗志、不断进步。刘少奇写信给女儿,希望她“能决心做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雷锋式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能够真正继续承担起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3]261。艰苦奋斗要严格要求自我、严于律己。陈赓写给子女们的信中提道:“我们最关心你们的是不是在各方面都很刻苦的锻炼和严格的要求自己。”[3]242

第三,深入群众。深入群众是老一辈革命家典型的优良作风。深入群众首先要消除特权思想。在老一辈革命家们看来,干部子女不仅应该消除特权和优越感,而且应该比普通群众践行更为严苛的标准。“你们如果需要我党录用,那么需要比他人更耐苦更努力,以表示是共產主义者的亲属。”[3]205深入群众意味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朱德致信儿子肯定他蹲点的正确经验:“现在去蹲点,同群众看齐同吃同卧同劳动,深入了群众中去,就真正会了解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如何完成,就会想出很多办法,同群众一起创造出许多新的办法,推向前进。”[3]265

二、红色家书传递的老一辈革命家品格风范

红色家书彰显了明志、克己、诫子等伦理向度,家书传达着老一辈革命家不朽的品格风范,集中体现为救国救民的“大我”情怀、严于律己的自我道德修养、培养子女成为优秀接班人等。

(一)为理想信念奋斗终身,具有家国“大我”情怀

红色家书展现的老一辈革命家对旧制度的反抗、对新世界的憧憬、对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其最终落脚点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推翻旧世界、解救中国劳苦大众、塑造崭新的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种理想信念没有“大我”品格支撑是做不到的,始终心系“大我”——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方能贡献国家。这种品格在老一辈革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以解放家国、解救人民为己任,为了民族、国家、人民,开展了多年的革命斗争,从不畏惧、胆怯、退缩,甚至不惜牺牲宝贵生命。夏明翰临刑前的绝命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充分表达了信仰的坚定性及不畏牺牲的民族气节。老一辈革命家在子女教育方面也彰显了这种品质,朱德、叶剑英、任弼时、林伯渠、吴玉章等革命家都教导、期盼子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祖国、为民服务做好准备,充分展现了家国“大我”情怀,这种胸怀家国的品质是极其珍贵的,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弘扬。

(二)注重自我道德修养,率先垂范

红色家书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重视自我道德修养:一方面对自我严格要求,提升自我修养;另一方面,对亲属严格要求,不搞特殊化。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大多身居高位要职,做到自我严格要求的同时更能管好亲属,不搞特殊关照,甚至比对其他人要求更为严格,这种高风亮节是难能可贵的。老一辈革命家彰显的品德修养、理想人格,诠释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品德,李立三、聂荣臻、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道德品质具有颇多共性,那就是救国救民的牺牲精神、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一视同仁的公正精神、求真务实的求实精神、言行一致的磊落精神等,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道德品行的高度自律。这些高尚的品德修养不仅体现在工作中、融化在家书中,更浸润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垂范着身边工作人员、家庭成员,无形中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

(三)重视子女教育,培养优秀接班人

子女教育始终是家庭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检验家风好坏的重要标准。从红色家书可以看出,老一辈革命家非常注重子女教育,无论是学业的具体指导,还是立身处世、爱国爱家的谆谆教导,都旨在培养有学问、有品德、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培养传承革命遗志、建设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任弼时夫妇从国家需要的高度来教育子女,他们教导女儿“外国文又以学俄文为最好,因为将来帮助中国建设的不是英美而是苏联,许多建设事业需要向苏联学习”[3]197。朱德、叶剑英等致信女儿,教育她们读书时就要为建设新中国做准备,这是她们那代人必须完成的责任。不容忽视的是,老一辈革命家无论在战争革命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工作都非常繁忙,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注重子女教育问题,且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优秀接班人,这也是老一辈革命家“大我”品格风范的具体表现,这种人格体现在他们的人生观及教育观中就是服务建设、服务人民,培养有学问、有品德的接班人。

三、红色家书对新时代政德建设的借鉴价值

红色家书传递的老一辈革命家品格风范为新时代政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探讨如何加强新时代政德建设之前,需挖掘新时代政德建设的思想渊源,以从学理层面阐释政德建设何以可能。

(一)新时代政德建设的思想渊源

新时代政德建设的思想渊源需从两个方向寻找,即中国传统政德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政德观。

中国传统政德文化是新时代政德建设的思想源泉和历史根据。我国本具政德文化传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施行德政仁政是中国传统政德文化的核心要义。“德”被视为决定执政实践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其中又以执政者自身的道德水平最为重要。“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中国传统政德文化倡导的系列道德要求,如克己奉公、勤政爱民等,仍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从政者的期许。

马克思主义政德观是新时代政德建设的价值指南和根本原则。政德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于理解从政者身份的特殊性。这种身份的特殊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是“勤务员”:“以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来代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以真正的责任制来代替虚伪的责任制,因为这些勤务员总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4]既然是“勤务员”,那么服务就是其最根本的职责。列宁进一步从所服务对象方面解释了这一身份的特殊性:“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5]

(二)新时代政德建设的伦理路径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奉献了毕生心血,红色家书体现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品格风范是进行家庭建设的生动教材,更是新时代党政干部政德建设的道义典范,为新时代政德建设、党风政风培育提供了伦理资源和路径选择。

1.坚定理想信念,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

红色家书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品格风范,在这背后有股“红色气质”的支撑,那就是理想信念。正是由于理想信念这一“红色电波”,我们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设的成果。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更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6]“钙”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元素,将其引入政治生活,足以说明理想信念对共产党人的重要性犹如“钙”元素对生命的重要性。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种种问题,说到底就是理想信念不坚定,信仰迷失、精神“缺钙”,患了“软骨病”,呈现政治变质、经济贪婪、道德败坏、生活腐化等病症。

如何医治,需从病根上对症下药,那就是坚定理想信念,从精神之“钙”补起。首先,要深刻地认识到精神之“钙”的重要性,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党“肌体”康健的必需品,对这点的认同是进行“精神补钙”的前提。其次,重温马列理论,真正领会其思想之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理顺干群关系,认识到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也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体现与应有的精神追求。再次,提升自身修养和业务技能,廉洁奉公,为民服务。红色家书体现了正己修身要求,并教育子弟掌握一技之能为国服务。新时代党政干部理应以高标准的道德修养与岗位技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推进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现代化、制度化。

总之,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服务精神,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7]党政干部始终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定位好干部的首要标准。

2.守好廉洁关口,正确看待并行使公权力

廉洁是党政干部的必备素养,守好廉洁关口是其政治生涯底线。如何系好廉洁“安全带”,关键在于把好用权“方向盘”。即正确看待并行使公权力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古往今来,多少官员对权力不能正确把握,导致贪污腐化,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准确地定位权力的姓氏:权力姓“公”,不姓“私”。因此,如何看待、行使公权力是打造绿色政治生态的重大问题。关于这一点,老一辈革命家做得几近完美,他们心系家国、不搞特权、大公无私、为民服务,这种珍贵的道德品质值得新时代党政干部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大多身居要职,但他们清晰地定位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用在为民服务上,他们不仅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且以此教育亲属从思想源头上打消特权念想,这为我们当今政德建设提供了道义典范。

权力是把“双刃剑”,权力为党政干部提供了为民服务的机遇与条件,但如经不住由权力带来的诱惑,就会滑向腐败和犯罪的深渊,所以正确对待公权力至关重要。其一,认识权力。准确定位权力是正确使用权力的前提,这就涉及认识权力的问题。权力姓“公”,不姓“私”,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任何将公权力私有化的言行都是错误的。其二,珍惜权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党政干部应当倍加珍惜,只有对权力怀有敬畏之心,才能不触及底线、不为所欲为,坚持原则不动摇,为民服务不松劲。其三,用好权力。用好权力是正确对待公权力的落脚点,那么用好权力的标准是什么,显然,能否为民服务是衡量权力是否用好的标尺。作为人民公仆,党政干部务必管好、用好权力,用得好造福百姓、用不好祸害群众。

3.严以修身律己,垂范他人

“修齐治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是先贤哲人孜孜追求的伦理信仰。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首要前提和重要基点。红色家书中,老一辈革命家特别注重自我修养,一方面严于律己,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亲属、不搞特殊化,这些高贵的道德品质值得新时代从政者学习、弘扬。新时代政德建设要重视修身律己,“严以修身”“严以律己”正是“三严三实”的重要内容,是为政者的基本素养。

如何修身律己?其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政治生态底线,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内在规导力。其二,“自省”“慎独”“笃行”。“自省”就是自我省察言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鞭策自己,时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慎独”既是修养方法又是修养境界,即在独处时自觉通过“慎独”这一方法达到“慎独”之境界,永葆高尚气节。“笃行”是修身律己的归旨,强调“知行合一”,贵在践履所学。这就要求党政干部言行一致、真抓实干,“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打好‘末端战、站好‘末班岗,多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解决问题,避免政策执行中的‘最后一公里真空搁置现象,真正实现政策接地气、惠百姓”[8]。党政干部对社会风尚具有示范效用,党风政风一定程度上关乎社风民风,所以党政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和党的优良作风,讲修养、讲道德,严于修身律己,严守政德底线,净化政治生态,以党风政风促社风民风。

4.营造优良家风,管好亲属

家风正,政风清。家庭是德化的支点和源头,家风直接关乎党风政风、社风民风。这是由于我国根植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文明道路决定的,这样的文化基因更加强调血缘氏族、家国同构,这就奠定了家庭、家教、家风在中国文明进程中的基点作用,所谓“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9]。红色家书反映的是老一辈革命家家庭建设、子女教育等内容,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大都身居要职、工作繁忙,但始终保持家书通信往来,重视家风塑造,体现了多维的治家教子智慧。这启示我们新时代政德建设离不开家风的濡染、家训的教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建设,并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明确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10]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数据显示,60%多的贪官走向犯罪深渊,都与其家里的‘贤内助和‘三爷(少爷、姑爷、舅爷)不无关系,正是家教不严、家风不正致使他们‘废职亡家、身败名裂。”[11]家风坏是腐败之源,所以塑造优良家风是新时代政德建设的重要抓手。首先,党政干部要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当今家庭虽已告别共处一宅的生活模式,但以血缘为纽带的家训、家风文化的影响却可以跨越时空界限而融入家族成员的血脉之中。”[12]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不仅仅代表个人,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是家风好坏的真实写照,对于领导干部更是如此,家风状况甚至决定着其在群众中的形象。其次,制订家规,明确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家规条例的形式规导家庭成员言行,以家庭氛围熏陶家庭成员,尤其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再次,管好亲属,打消特权思想。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力与权利。《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禁止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家属亲友谋求特殊照顾,禁止领导干部家属亲友插手领导干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插手人事安排。”[7]这就体现了中共中央对领导干部家庭建设的重视,明确禁止职权私有化、特有化,严禁以权谋私,从源头上打消特权思想,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让权力回归到为人民服务的本位,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一刻不能松懈,政德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才能从思想上正本清源、立根固本,行为上才可能正当。而“总开关”能否拧紧取决于“德”之有无和“德”之多寡,政德建设成为从严治党的源头抓手,不仅关乎党风政风,还引领民风世风。“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领导干部,才能形成以上率下的‘头雁效应,才能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修德立德,争当新时代的奋斗者。”[1]因此,立人要立品,从政要政德。

参考文献

[1]  领导干部要讲政德[N].光明日报,2018-03-14(01).

[2]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7-01-26(01).

[3]  《红色家书》编写组.红色家书[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5]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

[6]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光明日报,2012-11-19(02).

[7]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N].光明日报,2016-11-03(05).

[8]  牛绍娜.什么是真正的社会正义——从诺奇克与罗尔斯之争谈起[J].伦理学研究,2017(3):85-89.

[9]  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 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N].人民日报,2016-12-13(01).

[10]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 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党内监督[N].人民日报,2016-01-13(01).

[11]  陈延斌、杨威.家國情怀——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8:2.

[12]  杨威,张金秋.新时代家训、家风建构的新向度[J].重庆社会科学,2020(2):12-19.

Abstrac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official virtue in the new era, we need to draw nutrients from the red letters. There are rich ethical resources in the red letters, such as aspirations: firm belief and ideal, self-discipline: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childrens education: obvious ethical reflection, and so on. The red letters demonstrates valuable character style of revolutionaries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for example they struggle for the ideals and beliefs all their lives with “I” identity of nation; pay attention to moral self-cultivation to show the list of others; take children's education seriously to cultivate excellent successors. This is a vivid textbook for our family construction and is even moral models of Party and government cadres officers. To construct contemporary morality of officers, we should excavate ideological roots: that i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political morality and Marxist concept of political morality. Its specific path should focus on several points: firm ideals and beliefs and make up the“calcium” of communist spirit; keep a good clean mark and view and wield public power correctly; strengthen self-cultivation to be an example for others; establish good family tradition and manage relatives and children, which will provide ethical support and the path selec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nduct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hat will guide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cadres to constantly cultivate political morality often think about harm of greed and always keep heart in mind.

Key  Words: red letter; official virtue; ambition; self-discipline; childrens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克己政德
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新作
为党员干部建立“政德健康晴雨表”?
那一年
克己与主敬:朱子晚年的工夫抉择
干部政德重在落地
昭化区探索建立基层政德评价体系
船山“克己复礼”义析及其时代关切
谁的头脑有毛病
孔子道德论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