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三维至二维空间表现的转换及构图特征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2020-10-09 10:04肖婷婷
艺术大观 2020年7期
关键词:绘画创作构图空间

肖婷婷

摘 要:文章通过总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19世纪绘画、后印象派绘画的空间处理观念和构图特点,论述个人对绘画空间从三维向二维转变的观念,以及观念下的构图表现特征,明确梳理出个人艺术创作构图观念的形成因素及具体艺术形式语言的运用方法,对于创作的绘画风格体系的定位和构建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关键词:构图;空间;绘画创作

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7-00-02

自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方的艺术观念和作品的引入,给中国的艺术氛围带来了新鲜的气息,新生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让本土的艺术家感受到了艺术的多元化,扩大了原有的艺术认知领域。受到西方绘画观念的影响,一些一心求变的艺术家开始不满足于传统的绘画形式,对中国画的语言结构进行大胆的探索,突破传统中国画的构图观念和法则,吸收西方绘画构图特点,创作出具有当代性和革新面貌的绘画作品。本文分析了西方绘画三维至二维空间的转换,以及转换下构图形式的变化分析,结合个人艺术创作实践,力图清晰梳理构图观念的形成因素及具体艺术形式语言的运用方法,为个人绘画风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一、绘画构图概说

本文讨论的绘画构图泛指的是作于二维平面绘画材上的创作构图,画家根据画面的需要,在二维平面上,将所要表现的画面形象通过构思进行有规律地安排和处理,最终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构图包括在画面中安排绘画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主次分布、形与形之间的关系、色彩之间以及与形之间的关系。一幅二维平面的绘画构图,可分为造型的构造和色彩的构造。造型的构造或轮廓,由点、线、面三大要素构成。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1]中,明确提出了“点、线、面”在绘画中的作用,他认为表象上,点可以是最小的形状但却也是可不断变化的,但当点作为画面的某个构成部分的一个元素时,它“本质上是最简洁稳固的宣言,简单、肯定和迅速地形成的[1]”。

绘画创作的构图方式千变万化,不同的构图不仅呈现了艺术作品的内部结构骨架,同时也是艺术家创作构思的直接表达,是艺术家艺术思维和形式追求的美的体现。

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19世纪绘画空间观念构图

在二维平面的绘画创作中,即使是照相写实主义的绘画作品,其逼真的三维立体效果必然也是一种虚拟的空间幻像,是对真实三维立体空间的表现和反映。苏珊·朗格非常明确地阐述了“绘画构图”和“绘画空间”的关系,她认为“空间本身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无形的东西,它完全是科学思维的抽象[2]。”她提出艺术空间是艺术家运用色彩和形状,创造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空间的虚拟幻象,或者可说为具有“绘画性”,这其中则必然包含了艺术家的审美取向。

西方绘画的空间观念的建立最早可以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中探寻到线索。古希腊、罗马的绘画的空间表现是立足于建筑和雕塑基础之上。正如宗白华先生所提出的:“西洋绘画在希腊及古典主义画风里所表现的是偏于雕刻的和建筑的空间意识[3]。”因为雕塑是具有真实的三维空间,有体积和体量,建筑有明确的深度和广度,加之西方着重于科学性研究,于是在绘画三维空间的表现方法上,探索出了焦点透视和光线下的明暗处理方法的艺术造型法则,这为二维平面画面中再现三维立体的写实性和真实再现,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支撑。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对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的塑造方面,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科学和艺术高度结合,透视学、解剖学和光学被应用到繪画中,空间绘画观念是极力对现实三维空间的再现,其绘画构图的几大特点是:一是,通过对客观对象的写实描摹,强调光线的明暗;二是,科学地分析透视关系,对于对象严格地遵循透视法则所呈现的变形样式,制造出逼真的三维立体幻象;三是,画面构图追求对称、匀称和谐,结合几何形状的组合排列,将形象放在合理的位置,形成和谐稳定的构图。

到19世纪下半叶,印象派艺术家打破了重视透视三维立体的表现方式,他们从轮廓线的表现和光影体积中走出,去表现自然的某个瞬间的景象。印象派绘画的构图去除了传统构图中清晰的轮廓,通过点状或块状的笔触将画面的形象融为一体。由于对于光线和色彩的追求,艺术家重视表现自然的某一个瞬间下的景象,将原来物体的固有色分解为可变化的条件色。同时,绘画笔触感强,更加的松弛灵活,构图重视开放性和延展性所形成“画外音”氛围。19世纪末,西方绘画由对客观世界的描写则转变为对主观精神世界的追求。艺术家完全舍弃三维立体空间的再现,转而追随构成的二维平面性,回归到画布的本身二维平面中。同时,注重绘画的线性,这种线性不是文艺复兴时期为了表现纵深和立体感的轮廓线,而是为了强调形象的解构和多面性所形成的线。绘画对象的造型轮廓不再以现实再现为主,而是依据艺术家主观追求,进行变形,服务画面本身。

随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是后印象派绘画。绘画中的许多经典代表作品可以说是西方绘画空间观念舍弃三维再现,转而到二维表现的标志体现。代表人物有梵高、高更、卢梭等。后印象派由于绘画理念以追求自身艺术情感,因此在绘画语言上都各有不同,但绘画空间的观念是具有一定一致性。

三、西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对创作的影响

个人绘画创作理念是在传统的中国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里对造型和色彩表达方式,力图增加创作的多样性,形成风格鲜明的系列作品。

(一)舍弃传统中国画工笔人物勾线的完整性,降低画面的主体形象外轮廓的清晰程度。作品《货郎图2014》(如图1)减弱外形轮廓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色彩的平面化解构。色彩透视中,若是将色彩与色彩之间的明度趋于相近,整个色彩是呈现出一个平面整体的效果。作品吸收莫奈在色彩上的处理方法,具体步骤是在进行首次色彩晕染时,先将画面里所有的形象用墨色勾勒轮廓,画中人物结构和服饰选择性地使用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晕染技法,背景以平涂色彩为主。

(二)在创作构图的色彩构成上,吸收了后印象派色彩处理方法,用色明快鲜艳,纯度高。《求学之路》(如图1)采用的是以红、黄、蓝色为主的基本三色组合构图,以及围绕着三个基本颜色的邻近色。几大色块主要是以分离放置、组合结构为主。分离放置的基本色块有蓝色和黄色。蓝色分离在画面的右上部分,即上下分布的两只鸟和背景山水的颜色。为了区分两只鸟和山水的前后关系,舍弃了光影体积的色彩颜色塑造,通过纯粹颜色来拉开前后的关系,形成纯度和明度的反差。黄色色块,通过几个主体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而分布。画中站立人物及背景的色彩处理,既有区分却又能能形成一个整体,决定了作品的中心地位。

(三)追求创作构图的延展性,营造作品的画外音效果。绘画创作首要目的就是希望观者看到大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具体可通过画面的精心构图设计,让观者确切地感受到作品的主题内容,再通过画面语言的引导,使得观者产生更多的联想,形成更丰富的故事。在创作的具体实践上,首先得完成对画面内容的主次顺序梳理,然后再进行由画面中心到画面四周的发散性引导,创作画面内容的主次关系,可通过绘画对象的结构比例關系去区分等级,继而引导观者的视线,进行从主到此的依次观察。

四、结束语

绘画构图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它是支撑作品面貌的核心骨架,另一方面它也直接表达了艺术家创作过程的思路和想法,是绘画风格的重要影响因素。纵观西方绘画构图形式的演变,可发现绘画空间观念的改变对绘画构图的决定性作用。文艺复兴时期崇尚对真实三维立体空间的再现和塑造,绘画作品构图力求科学严谨,注重用光线和明暗造型发表现物体的客观性;19世纪印象派艺术家开始追求对自然的某一瞬间的表现,构图上打破边界感,空间表现不再追求科学严谨,色彩的细腻变化成为重心;19世纪末的西方绘画构图观念具有颠覆性,以后印象绘画为代表,作品以绘画空间的二维性为主,构图形式更加平面化,加强了形式内的线性作用,主观的色彩表达服务于画面结构并带有不同含义的指向性。以上关于二维绘画空间观念和构图特征的研究分析,具体运用到绘画创作,完成了研究分析到艺术实践的过程,对于绘画风格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当下新水墨绘画的图示语言特征提供了一个参考分析的角度。

参考文献:

[1][俄]瓦西里·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罗世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绘画创作构图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试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的体现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
浅析构图程式在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孤独对画家创作的影响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