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与平衡

2020-10-09 10:04谢明洋魏一
艺术大观 2020年4期
关键词:时空观空间叙事极简主义

谢明洋 魏一

摘 要:作为艺术家的建筑师,林璎的设计模糊了各种学科领域的边界,体现出单纯又丰富,抽象又具体,理性又感人等种种既矛盾对立又包容平衡的特点。她的作品很少受特定风格或技巧的直接影响,而以敏锐的直觉和客观的视角从本质上思考和表达人与环境的深刻关联以及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回应。文章通过文献与案例研究梳理了林璎近四十年的创作历程,并从空间叙事、极简抽象手法、时空系统建构三个方面分析其设计思想、过程与方法的主要特征,并初步总结评价。

關键词:林璎;设计理法;空间叙事;极简主义;时空观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4-00-03

一、双重身份的创作者

林璎1959年出生在美国,父亲林桓是来自北京的陶艺家,也是著名学者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母亲张明晖是来自上海的作家,两人都在俄亥俄大学任教。林璎兄妹二人在位于俄亥俄阿森斯市的校园里长大,哥哥成长为一名诗人,和妹妹共同完成了很多设计创作。林璎第一个建成作品“华盛顿越战纪念碑”使得21岁正在耶鲁学习建筑的她少年成名,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设计师,开始了长达四十年不断挑战与超越自我的创作生涯。她对现实世界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促使她不断地通过设计表达那些重要的关于自然与人文的议题,从而获得公众的关注与思考,鼓励人们行动起来改变世界。“我认为我存在于科学与艺术、艺术与建筑、公共与隐私、东方与西方之间的交界线上。我一直努力在寻找不同力量之间的平衡,寻找对立面相遇的地方......我喜欢两级相遇的场所——事物之间的界限,我认为是东西方双重身份帮助我形成这一特质”。根据林谭在《地志景观》一书中编绘的索引图可知,林璎持续地创作了75件建成作品,分为“记忆之作、出自大地、阅读大地、绘制地图、语言花园、设计空间”六个类别,这些自然中的地形、河流、花草、岩石结合了人的禅悟、自省、回忆与对话营造的空间与雕塑作品构建出林璎独特、丰富而又纯粹的艺术设计世界,令她终于摆脱了“纪念碑设计师”这个文化标签,成为当代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华人女性建筑师和艺术家,获得了很多最高荣誉,包括美国2009年的国家艺术奖和2016年的总统自由奖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与文学研究院以及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

二、林璎的设计理法

(一)阅读空间——语言文本与空间建构

毫无疑问,林璎的设计在创作过程、概念、建构和要素细节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强烈的叙事性特征。马修·波特格在《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一书开篇便以越战纪念碑为例论证了“作为纪念的命名”是景观实践中最为直接有力和常用的叙事手法:“墙上59672个名字以不同的方式唤起逝者亲友的记忆,并且家人、朋友、高中同学、战友回忆的是不同的故事;不同于电话本按照字母顺序的排列,这些按照牺牲时间排序的姓名强调了每一个逝去的生命的独特故事。”按照黑格尔的分类,在七大艺术类型中,建筑和诗歌位于两级,建筑属于理性的太阳神而诗歌属于感性的酒神,林璎将这遥远的两级轻盈地连接在了一起。在一次采访中,林璎阐述了越战纪念碑的构思最初受到了Arthur Hugh Clough的诗歌《Through a glass darkly犹在镜中》的启发。诗中写道“当我们面对面时,我们看到了什么?是我们的灵魂之父。圣约翰的启示尚未出现,啊!他告诉我们为何在此吗?一种灵感由思考闪现,一颗心因爱穿越,用五官五感感知周围,这是我们在此时此地的原因吗?......心灵始终高于头脑,我们仍然坚守信仰,坦然面对(上帝)给予我们的一切......这里是信念的缘起,也必将达成,我们将与更广袤的生命一起,见证那些真正的结果呈现,领悟我们为何在此,在一起。”①诗句中提到的“面对面、在一起、思想与爱、信念、身体感知”这些概念或场景被转化为一个完整而简洁的空间:切割大地的两个立面分别指向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构成一个稳定的并且无限延伸的三角形空间,纪念碑黑色的镜面花岗岩镌刻着在越战中死着的名字,使这些年轻的生命化为永恒。当人们触摸到亲人名字的瞬间,无数回忆和强烈的情感被激活,爆发、释放、并再次沉淀。“我认为写作是艺术最为纯粹的形式,你的想法的意图能够最直接地,不需要任何转译手段传达给他人......我通过喃喃自语说出脑海中的图像,这是设计的起点;我尝试用文字描述这个项目是什么,尝试要做的设计是什么,我需要在剥离开所有的物质实体的情况下知道设计将会是怎样,我尝试想象概念,没有任何实际形态的概念。”林璎在自传中也谈到越战纪念碑设计之初,她不断问自己“在二十世纪,建造战争纪念碑的最本质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推动她研究了整个战争纪念史,从人类早期的“悲伤之柱”直到二战纪念碑等,最后领悟到设计应当聚焦于个体而不是战争的政治背景等,应当使观者最诚实地面对每一个逝去的生命。

林璎的很多作品中都置入了大量需要观者阅读的内容,由于阅读过程本质是一种非常私人的行为,这构成了一种特别的亲密感,能够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纷扰的现实迅速进入她刻意营造的意义语境中。“我喜欢用我的作品来创造一个一对一的私人对话的机会,无论这个作品是处于一个多么喧闹的公共环境中,无论有多少人在场。”1996年林璎与兄长诗人林谭在克利夫兰公共图书馆合作的“阅读花园”充分表达了文本与空间的互换关系。他们认为文字本身具有自明性,每一个词汇甚至字母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个性,它们可以构成意义,也可以单独表达。花园中的单词转化为空间中的雕塑,人们阅读,并在其中隐藏、穿行、逗留,文字在花园中的路径、座椅 、墙体周围流淌,有些字母是倒置的,反序的,构成了与书本阅读完全不同的体验,即观者可以用很多种不同的、纯粹个人的方式阅读和理解这首诗。他们认为语言和形式空间都可以是抽象、视觉化和画面性的,空间被这些选出的词语和句子重塑了,并同时存在于物质的花园和作家的书这两个不同维度的世界中,回应了场地的物质空间环境和图书馆的文脉。“雕塑和文字互相塑造了彼此的意义,整个花园既是一座雕塑,也是一首诗歌。”[1]在《Input》这件作品中,林璎采用了“命名、排序、提示”等多种叙事手法,在场地中嵌入了按照一定秩序排列的类似早期计算机实验室中用来输入数据的打孔卡形状的长方形金属框,表面铭刻林谭的诗句,以此暗示他们在俄亥俄大学学习Cobol和Fortran语言编程的经历:“选用的文字呼应我们对这个地方的共同回忆,是一种个人化的文字图像,唤起我们在俄亥俄大学的过去,但是这些以诗句书写的视觉回忆,比想象的更具有普遍意义:任何在这里生活过的人都有共鸣。”[2]

(二)写意自然——复杂的自然世界与抽象的形式表达

中国传统造园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以树木、山石这些自然物料再现人为艺术提炼后的自然,以自然为无上的范本。林璎的文化观念也是如此,她认为自己的任何一件作品都无法企及自然的美,但表现自然的手法却与中国传统造园有所不同,或者说是“理同法异”:她的创作试图以最纯粹、清晰而强烈的形式回应自然之美。這种在传统文化情怀根基上生长出的融入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艺术创作理法奠定了当代东方设计的基调,极为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现当代近三十年中国的建筑、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师,尤其是怀有“传统文化当代表达”愿望的设计者,如MAD、张唐、山水比德、羊舍、清庭等等。

林璎数量最多的创作是表现“自然与文化的熵引力”,包括山水形态的提取、地图与地形、拓扑学研究等等。林谭在《地志景观》中将这些作品归为两类,一是“出自大地”,主要包括“场中折痕”“风暴之地”“海啸”“11分钟线”等在户外广袤的场地中释放的大地艺术景观,二是“阅读大地和绘制地图”包括“系统化景观”“这里和那里”“水体”等一系列在艺术馆室内展览中的装置作品,可以说后者是对“写意自然”的实验探索,前者则是将这些实验性成果落实到具体场地中的环境设计应用。“或许是建筑与艺术的区别,我常常用写小说与写诗的差异作类比。一个围绕着功能问题设计,另一个是完全自由且个人化的,更依赖于一个被我拆解到最低限度的概念......大地艺术作品有最纯粹的姿态和凭直觉感知的质感,而我创作的另一面更多基于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使得我亲手创作并绘制的形式同时受到科学信息的极大启发。”[3]

普林斯顿大学刘易斯艺术中心(Lewis Center for Arts)2018年建成的“普林斯顿线(Princeton Line)”是林璎“出自大地”系列作品中表达“线的景观”这一类型作品的延续。其名来源于场地原有的火车线路,这条模糊的动线被转化为地形的脊线,在空间中游移起伏,又仿佛是海浪的形态被瞬间凝固,形成一处奇妙的场所:“它们就像有着直边的古怪小山,吸引着任何年龄的游客爬上山顶,然后像孩子一样侧着身子往下滚。我不禁想到,这正是‘地球工程的艺术家林璎希望我们能感受到的:一个令人敬慕的,把我们与草、土相连的场所。”北侧的“爱因斯坦桌”是林璎创作过的三只水桌(Water table)中最为抽象的一个,其他两只分为位于耶鲁和康奈尔大学校园内,都带有铭刻的文字。“爱因斯坦桌”是一个12英尺长的户外饮水器,水从一个看起来像可以渗入水中的洞中流出,椭圆形状的灵感来自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图解,内陷的出水口象征着黑洞,周围有些微环形的突起,使得喷泉的水幕形成微妙的放射圆形层次。黑色的花岗岩肌理在阳光和水的衬托下如星光般闪烁,似乎再现了整个星系,同时暗示了前普林斯顿居民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智慧的光芒。“桌”和“线”是相互联系和对话的,前者是后者的源泉和起点,而后者是前者的诠释和延展。(图1、2)

(三)重塑时空——瞬间的个体与永恒的无限

林璎作品的体验特征包括时间元素,特别是具有纪念性的场所设计,往往本质上是重塑了时间的框架。例如越战纪念碑的设计表述了一个封闭的时间线,战争开始的1959年第一位牺牲的士兵名字和结束的1979年最后一位英灵的名字在纪念碑最中间相遇,也就是纪念碑的最高点,浓缩展现了二十年的故事,尽管从一头读到另一头的时间不过几分钟。1989年林璎为阿拉巴马洲蒙哥马利县贫穷者法律援助中心设计的公民权利纪念碑则体现了一个半开放的时间线,在一个圆形的水桌表面环形排列的文字依次记载了公民的反抗和3K党的暴行等事件,像一面日晷。事件环从1954年布朗起诉教育委员会案件直到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刺身亡,之后仍留有一段留白的弧线,似乎暗示出争取平等是未完成的,民权运动仍在继续。林璎1993年在母校耶鲁大学建造的“女士圆桌”也是类似的时间线:螺旋展开的年代与女生人数忠实地记录了这所学校女性学生逐渐被接受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仍在进行时中。1995年林璎在纽约长岛铁路的宾夕法尼亚车站顶部设计的装置“Eclipsed Time蚀时”是一个明确表现时间的作品。每天正午,一个发光的圆盘会渐渐被一个铝制圆盘遮盖,直到午夜呈现出完全日食或月食的效果,圆盘的表面刻写着时间点,虽然车站匆忙的人流中很少有人能抬头仔细观察它。

三、结束语

虽然生长于美国,林璎似乎本能地对茶庭、禅宗、冥想等东方事物着迷不已,从儿时对自然的观察、对诗歌与陶瓷艺术的感知到之后研究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经历逐渐构建了林璎超然于民族、地域、宗教、历史甚至人类本身的抽象艺术世界,同时她作品中细腻精确的表达又创造出丰富微妙的人与场所亲密对话的情感体验环境。正如野口勇之于日本当代设计的启示,林璎的创作对中国当代建筑、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她把东方与西方、太阳神与酒神、私密与公共、虚拟与现实、复杂与纯粹、精妙的细节与概括的整体、瞬间与永恒、人类与自然等等一系列似乎对立的特质融为平衡的一体,并使得彼此的特征更为鲜明动人,体现出人文与技术,艺术与科学结合共生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吴欣.读花园[J].风景园林,2010(1):35.

[2]林璎等著.地志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3]Donald Langmead著.林樱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M].赵瞳,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时空观空间叙事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论《三城记》空间叙事艺术特征
论徐则臣小说的空间叙事
浅析极简主义设计对海报设计的影响
论极简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西方近代历史“元叙事”及其对世界历史编撰的影响述论
浅谈日本绘画的抽象性及影响
高中狭义相对论的教法浅论
中西文化差别之源:大小关系相反的时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