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之路

2020-10-09 10:04武陟
艺术大观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西合璧民族化芭蕾

武陟

摘 要:芭蕾舞剧虽然形成于欧洲,繁荣于俄罗斯,但中国还是一直没有放弃过探索芭蕾的脚步。芭蕾舞在我国的发展和传播中曾经历了非常漫长的时期,随着我国一步步地探索中,芭蕾舞剧也在与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产生着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一大批优秀的芭蕾舞剧出现在人民的视野中,这些芭蕾舞剧没有抛弃原有的运动方式,不仅如此还加入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

关键词:“芭蕾”;“民族化”;“中西合璧”

中图分类号:J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4-00-02

“芭蕾”这个词源于法国,本意是由法语“ballet”一词音译而来的,这种一出现便风靡于欧洲各个国家上流社会的流行“舞蹈形式”最先出现于意大利,然后在十七世纪形成于法国,最后传入俄罗斯等其他国家,到了十九世纪初以后芭蕾已经颇具规模,并以自身的特性形成成了一套比较规范和完整流畅的舞蹈体系。芭蕾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在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部芭蕾舞剧就是在1581年在法国上演的《皇后喜剧芭蕾》 ,这部著名的芭蕾舞剧也可以称为是欧洲芭蕾舞剧的“处女座”。[1]

中国吹起的这股“芭蕾热”风潮相比于欧洲还是晚了一些,只不过这一晚就晚了三百多年,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芭蕾舞在中国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和发展,但毕竟这是个奇异的“外来物种”,一直没有得到大多数中国人民的青睐。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芭蕾舞剧才真正地在中国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发展和传播。这一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对以后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这得益于新中国在当时所面临的国情:建国初期,中国正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国家正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同世界的各国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外交关系,所以当时国家对一切具有有益于世界意义的优秀文化、艺术都采取积极吸纳、支持的态度,后来更是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2]

一、俄罗斯芭蕾舞剧对中国芭蕾艺术产生的影响

芭蕾舞迎来自己真正的巅峰实际上是在19世纪末的俄罗斯,在欧洲芭蕾逐渐褪去锋芒之后,俄罗斯开始在芭蕾舞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而芭蕾舞作为一个外来的物种,从西方传入中国也不过短短的百年。但是就在这短短百年中,俄罗斯的芭蕾学派对于日后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十年左右时间里,芭蕾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是真正在人民大众中传播和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实践。

戴爱莲是中国芭蕾舞的先驱者,她致力于芭蕾舞剧的创作,1950年她主演并集体创作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剧《和平鸽》,这部芭蕾舞剧是为庆祝建国一周年所作,用芭蕾舞的形式来表现中国社会现实,企盼世界和平的愿望。1953年-1954年苏联派遣了一批优秀的芭蕾专家伊莉娜、古雪芙和查普林等来到中国帮助建立北京舞蹈学院,并建立了第一批舞蹈编导训练班,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优秀的舞蹈艺术家。

1958年苏联舞蹈团赴北京演出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这部舞剧为后来1959年芭蕾舞剧《鱼美人》(如图1)的创作提供借鉴,这部舞剧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没有完全搬照传统的芭蕾舞形式,而是用欧洲古典芭蕾的结构来表现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也吸收了一些苏联芭蕾的经验,舞剧没有用到“足尖舞”,而是采用了一部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素材,这种“中西合璧”的表现形式有浓郁的中国风格,是中国芭蕾舞剧具有“民族化”的一次勇敢尝试。

二、中国芭蕾民族化的实践

芭蕾舞剧虽然形成于欧洲,繁荣于俄罗斯,但中国还是一直没有放弃过探索芭蕾的脚步。芭蕾舞在我国的发展和传播中曾经历了非常漫长的时期,随着我国一步步地探索中,芭蕾舞剧也在与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产生着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一大批优秀的芭蕾舞剧出现在人民的视野中,这些芭蕾舞剧没有抛弃原有的运动方式,不仅如此还加入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

从1964年起,国家开始着力于中国芭蕾舞剧的探索。1964年首演的《红色娘子军》是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它从服饰到音乐都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在一部分舞段当中结合了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和芭蕾舞,采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用芭蕾舞剧的表现形式,女演员们首次穿上了足尖鞋,这种英勇无畏的女兵形象一经出演就大获成功,成为不可超越的经典。

与《红色娘子军》(如图2)具有相同意义的是于1965年演出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如图3),此舞剧是由同名歌剧改编而成,没有直接采用其内容,而是根据芭蕾舞的艺术特点加入了新的元素进行了“二次创造”,与《红色娘子军》不同之处在于《白毛女》是用浪漫主义手法将剧情以芭蕾化的效果展示出来并结合了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剧中演员饰演的“喜儿”与“杨白劳”一角深入人心,在当时感动了千千万的劳苦大众。这两部具有革命色彩的舞剧在“文革”时被定义为“样板戏”,芭蕾舞剧进入暂时的停滞期。

三、改革开放后的新新生机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社会亟须出现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芭蕾舞剧就在这时开始了新的发展,舞剧的题材内容已不再围绕“革命”“英雄人物”创作,人们对于新生活的创作欲望已经压抑不住。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思想得到很大的解放,人们开始关注普通生活,与西方接轨,中国芭蕾舞剧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体系,这一时期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学故事和戏剧名著为背景,改编和创作芭蕾舞剧。[3]

1981年演出的芭蕾舞剧《祝福》和1982年《林黛玉》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祝福》主要揭示了旧时代下女性在封建专制的禁锢下悲惨的命运;《林黛玉》用黛玉,宝玉和宝钗三人纠葛的爱情故事来表现清代封建贵族大家长式家族的兴旺衰败。此外还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芭蕾舞剧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觅光三部曲》《兰花花》等。这些舞剧也为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芭蕾舞剧也发展迅猛,舞剧形式越来越多样,杂糅了现代芭蕾,古典芭蕾,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舞,戏曲,杂技武术等等元素,使舞剧发展朝着多元化进行。[4]

《大红灯笼高高挂》(如图4)是张艺谋2001年执导的芭蕾舞剧,由同名电影改编。舞剧中去除了复杂了人物关系,只有下电影中的主线人物,使这部舞剧剧情更加曲折,复杂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音乐富有现代气息,但是又不脱离中国民族音乐,这部舞剧借鉴了皮影戏,加入现代舞,民族舞还有京剧元素。这部舞剧真正让中国芭蕾舞剧走向世界,将中国芭蕾舞剧带上新的高度。

中国芭蕾舞剧在这不到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不易的过程,我们始终立足于民族化的基础之上,在此期间不断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在不断的融合和借鉴中保持自己的立场,不管是古典舞与芭蕾舞的结合还是民族民间舞与芭蕾舞的结合都是我国芭蕾舞剧必经的过程,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始终是发展和传播中国芭蕾舞剧的重中之重,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进而向全世界展现我们国家的不屈不挠,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中国芭蕾舞的发展与展望[J].艺术品鉴,2017(09):391.

[2]费多洛夫斯基.俄罗斯芭蕾秘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3]邹之瑞. 新中国芭蕾舞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4]周雯.中国芭蕾舞的當代发展[J].南国红豆,2009(03):83-84.

猜你喜欢
中西合璧民族化芭蕾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海滩芭蕾
春天的芭蕾
不论何处,芭蕾跳起来
中西合璧郎世宁
亦荤亦素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马年拜读徐悲鸿《八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