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现代西方艺术中的东方思潮

2020-10-09 10:05宋美霖
艺术大观 2020年10期

宋美霖

摘 要:十七世纪可以作为近现代艺术的开端,从广义上讲近现代艺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60年代到1970年代的现代艺术,第二个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来的所有艺术定义为当代艺术。这两个阶段有不同的阶段特点,也正是这一时期东方美术中的思想开始影响西方艺术思潮,在这期间,世界改变了艺术,艺术也改变了世界。近现代的艺术也逐渐显露出全球化,世界化的特点。

关键词:近现代艺术;西方艺术;东方思潮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0-00-02

一、近现代东西方艺术背景简介

十七世纪前西方艺术绘画受贵族阶级和欧洲中心思想的影响。但在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时,西方殖民地的扩张与航海时代的到来促使了全球一体化,同时西方的艺术思潮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出现虽加速了工业生产的效率,但在机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对写实绘画的焦点转移到个人创造和自我表达之中去。美术作品的形式也逐渐从架上绘画开始向雕塑、装置、行为艺术、媒体、观念艺术等多方面多样化发展。

反之,同一时期,西方油画传入中国。中国画的写实技巧和绘画题材也在不断地扩大。1919年,大批艺术家留学欧洲,无论是以徐悲鸿、蒋兆和为代表的“徐蒋体系”崇尚西方的写实主义绘画,还是以林风眠、吴冠中为代表“林吴主义”对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学习,都是中国画开启现代主义绘画大门的探索和努力,也正是这种探寻,推动了中国现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不局限于中国画的画种和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同样中国绘画的发展也为现代艺术“抽象美”和“形式美”奠定了基础。[1]

二、西方艺术东方思潮的具体内容

(一)东方艺术形态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东方艺术形态对西方艺术的影响不得不提到到的是中国的瓷器、中国绘画的构图和日本的浮世绘文化,中国的瓷器出口影响了西方静物绘画和装饰画纹样,中国的绘画改变了西方绘画平行透视的传统观念,日本浮世绘的风格影响了印象派以及西方艺术的装饰风格。简而言之,正是因为全球化的契机,促使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从十七世纪开始,中荷贸易发展,中国瓷器大量出口欧洲市场,在中国瓷器出口欧洲市场的早期,瓷器并不作为生活用品出现,更多情况下瓷器是为了迎合上层贵族,是一种身份地位以及财富的象征。而随着资产阶级的壮大和发展,瓷器的纹样不再局限,开始变为更具装饰性的植物纹样,随着西方中国瓷器市场的发展,我国的瓷器同样也逐渐融汇西方文化特点,发展出现了珐琅彩和粉彩。[2]

中国水墨绘画较西方绘画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中国绘画的多角度构图。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鸟瞰式的构图特点也被当代画家大卫·霍克尼的绘画中也有所体现(如图一)。同样具有构图特点的画家还有塞上、毕加索。当我们仔细观察在塞上的静物绘画中,果子并不具有真实的空间感。放置静物的台面在透视中也不符合平行透视的原理。果子四周的轮廓线也与中国的用线造型具有相似性。但让塞上静物绘画得以流传千古并不是其绘画的空间和技法,而是在作品背后令人感动的是创作者自身的“真实”。

欧洲的印象派受到日本浮世绘版画的极大影响,这种影响具体体现在印象派的色彩中。但由于西方油画绘画过程与日本浮世绘绘画的制作过程从材料和绘制过程都具有差异性,所以在印象派的临摹中借鉴学习了日本浮世绘绘画的鲜艳色彩,油画颜料的混合也加速了印象派产生的契机。在梵高的绘画中,浮世绘的绘画频繁出现在其油画的背景中,在《唐吉老爹》的油画背景中,唐吉老爹头顶的富士山以及日本浮世绘的彩带样纹饰鲜艳色彩和人物造型再次向我们证实了这一背景下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图二)。

(二)东方艺术思想对西方艺术哲学的影响

东方绘画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谢赫的六法论,自古中国追求气韵生动,应物象形。相比于西方的传统绘画,西方近现代绘画也开始注重对自我内心情感的表达。同时,中国绘画中所追求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留白之和线条的变化之中。近现代西方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的类似的艺术作品。例如在罗斯科以及现当代的艺术家中,暗含在作品背后艺术家的思想传达比作品本身更具价值和说服力。近现代的西方绘画作品中,图像不仅仅是记录的作用,更多的是代表作者,代表整个时代的哲学思想。[3]

元人赵孟頫曾说:“画人物以得其性情为妙”,自古以来我国的水墨绘画并不讲究对客观对象的重现而是注重自身对创造性的把握。同时,中国绘画讲究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注重画家自身對物体的观察和感受,在长久的观察后画家本人所要表达的不仅是描绘的对象更是对自身意境的表达。拿郑板桥画竹为例,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过程中,灵感和情趣具有独立性,技法因此也并不成为衡量一副绘画的根本标准。在现当代的绘画艺术发展的过程中,绘画功能的转变使当代绘画更具艺术家本人的情绪和感染力。其中,最为代表的并被我们熟知的是蒙克的绘画。在《呐喊》中,实际的桥梁和背景并无生命力和情感,但当画家本身对色彩和肌理笔触的安排下,桥梁天空和主题本身都被赋予了动感和活力,这一点也恰恰和中国绘画的思想相呼应。在画家莫迪利亚尼的笔下,人物的造型也不再是理性的描绘客观对象,而是所有的人物都具有相同的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不仅反映了作者自身对女性的理解也造就了作者绘画风格甚至是现当代绘画流派的产生。也正是由于这种与传统绘画的背道而驰,促使了艺术更为自由的发展。

三、结束语

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的艺术思潮再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正是因为中西文化的矛盾与冲突才造就了近现代艺术的叛逆精神和人文价值,作为当下的研究者,不应全盘的吸收西方文化与精神,也更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对近现代艺术进行分析与评价。在重新梳理中国与西方艺术史论的过程中,应挖掘艺术背后的文化核心内涵,去探索二者之间的共性与价值。

无论是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二者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在对比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是每一个“主义”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都彼此纠缠在一起,像链子那样一环套一环,相互之间联系,但他们又具有各自独立的道路,迥异的风格以及创作的方法都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这期间具有包括历史、政治、地理、人文等因素。当然,我们站在当下的角度来看待过去或者先当下的艺术潮流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更应多加比较从而寻觅艺术的本质和真理。

参考文献:

[1]赖盛.浮世绘版画对西方19世纪中后期艺术变革的影响研究[J].中国美术,2018,6(51):117-119.

[2]刘卓.十八世纪中国瓷绘西洋植物图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3]王露霞,张春波.浅析中西艺术融合的起源和发展[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2(08):32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