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共情

2020-10-10 02:49季进
名作欣赏 2020年9期
关键词:林青霞江青散文

好几年前,王德威发来江青的一篇稿子,我推荐给了《上海书评》的陆灏,很快就发表了。她的稿子颇受欢迎,而且新作不断,现在几乎成了《上海书评》的“御用”作者。由于这样的机缘,也就与江青成了亦师亦友的朋友。到了纽约,总要尽量找机会聚一聚。有一次,江青邀请我和夏师母王洞到她的寓所作客。她引我们先到公寓顶层喝茶,巨大的楼顶,唯有一人一狗,在兀自发呆。往下看去,就是著名的纽约证交所。公寓顶层的四周还种植了一圈芦苇,时值秋天,雪白的芦苇花在阳光的照射中,显得那么轻盈,柔美,透着灵气。没想到喧嚣的纽约摩天大楼的群落中,还藏着如此安静的所在。那天聊了些什么,已经记不大真切了,但她亲自下厨做的上海菜却是色香味俱全,绝对专业水准,至今想起仍齿颊留香。

江青的经历可谓传奇。她出生于北京,在上海长大,后来在北京舞蹈学校接受专业訓练。20世纪60年代以后,江青成为港台地区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主演了《七仙女》《西施》《几度夕阳红》等二三十部电影,还拿过金马奖的最佳女主角奖。1970年,江青由于婚变,不得不远走美国,重操旧业,创办了“江青舞蹈团”,在世界各地巡演,成为著名的舞蹈家。80年代还一度担任香港舞蹈团的第一任艺术总监,还第一次把现代舞介绍到了中国。她曾经在中国八大城市举办“江青现代舞独舞晚会”巡回公演,轰动一时。直到现在,江青依然以编导身份活跃于世界各地,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大都会歌剧院、伦敦剧场、瑞典皇家话剧院、维也纳歌剧院、柏林世界文化中心、北京国家大剧院等世界一流的剧场,都曾经上演过她的作品。最近二十年,江青花了不少精力在写作上,除了多部舞台剧和电影剧本外,先后出版了《江青的往时、往事、往思》《说爱莲》《回望:比雷尔与我》《依依故人》《我歌我唱》等回忆录或散文集,自成一调,蔚为大观。

至于林青霞,当然就不需要我来饶舌了。林青霞是华语世界的超级巨星,女神级的人物,从《窗外》《我是一片云》到《碧血黄》《新蜀山剑侠》,从《警察故事》《滚滚红尘》到《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是我们几代人的电影记忆,也是无数人成长史、精神史的生动印证。据说,林青霞曾被评为中国电影史上十大女明星之一,实至名归,此之谓也。1994年,林青霞宣布息影,退隐山林,却华丽转身为散文作家,在《明报月刊》《联合报》《南方周末》《新民晚报》等报刊发表了一篇又一篇散文作品,结集出版了《窗里窗外》《云来云去》,据悉今年底又将有新的散文集问世。我很早就关注到了林青霞的散文创作,非常喜欢她的作品,常常被她作品中的温暖、真诚、谦卑所感动。真是没有想到,与这位女神级的明星,却有机缘在文学中相遇。有一次跟江青聊起,她们果然是十分熟悉的多年好友,马上请林青霞寄来了她的签名书。最近江青还为林青霞即将出版的新作写了序言《青青相识》,记录了她们二人的美好往事。我总觉得,她们的散文颇可合观,同为演员出身,偶然的机缘写起了散文,无论是所记所想,还是“无法之法”的写作风格,都构成了当代散文世界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尽管她们在精彩的艺术生涯中早已演绎过无数不同的角色,然而从影坛到文坛,由演员身份跨界到散文创作,大概是江青和林青霞跨度最大的一次角色转变。因是“本色出演”,倒也格外精彩动人。从璀璨绚烂的荧屏“幕前”,隐身黑白分明的文字“幕后”,真正是洗净铅华后质朴而真实的自我呈现。在摒弃了布景、灯光、服饰等一切华丽舞台道具的烘托之后,这些文字独白竟也如她们的表演一样充满了感染力,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时或捕捉到那令人难忘的惊鸿一瞥,为之感动,为之赞叹,究其原因,就在于毫无功利的写作的真诚,这恰恰是散文创作的生命所在。

因为个人阅历与生活经验的差异,二青的文风或有不同,江青的叙述如陈年美酒甘醇浓郁,相较之下,林青霞的书写则似春日新茶清香空灵。但是又同样率真、诚挚,她们以半沉默的姿态,借文字摹写生命往事,抒发一己性情,于个人回忆的浅吟低唱中勾连起在其生命舞台中渐次登场的缤纷角色——既有演艺界红极一时的明星大腕,也有商界、政界、文化界、学术界的风云人物。特别是那些演艺明星,她们成就过一个时代的风华,然而,“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今卸下华美的面具,回归普通人的生活,体验着生活的柴米油盐,个中的坎坷曲折,超出了我们普通读者的想象。江青、林青霞既是过来人,又是记录者,为我们重新讲述那个时代的人和事,前尘往事娓娓道来,恩怨情仇忽如湮灭,令人神往,亦让人怅惘。写作或许仅仅源于自我倾诉的渴望,却无意间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时代人物群像。

两人不约而同地写到许多有趣的人,以及他们经历过的有趣片段,更重要的是,这些妙趣横生的“真故事”中不乏珍贵的史料。江青丰富的人生经历,率真善良的性格,让她结识了形形色色的有缘人,演艺圈之外更有高友工、陈世骧、夏志清、余英时、於梨华、谭盾、周文中、柯锡杰等海外学界、艺术界的名流。林青霞的交往圈子虽然主要是演艺圈,但因为写作,也结缘董桥、白先勇、三毛等文学界人士。那些曾经的朋友,很多都有着生动丰富的传奇故事,凭借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她们有幸目睹和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芳华与风流。如果不是她们亲身经历,现在又以文字的形式给我们讲述和记录,无数的俊雅往事和历史细节,可能也就随风而逝了。为此,我们着实应该庆幸她们的“跨界演出”。

在江青众多的朋友中,普林斯顿大学的高友工教授大概算得上最特别的一位。笃厚的友谊背后,既有对高友工才情与学识的钦佩,也有对高友工善良与感性的深情。在《贴“心”朋友高友工》一文中,江青细致描绘了高友工给予自己的帮助,缅怀与追念的同时,又写到他不为人知的几件小事,让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师学者的形象一下鲜活生动起来。她写高友工与母亲的舐犊情深,母亲去世,“友工也顿时失去了平日爽朗的欢笑声,变得沉默寡言起来,母亲喜欢养花,他也开始在屋里养起兰花”;也写高友工“寄居”自己家中时,和丈夫比雷尔(Birger)之间的趣事,有一次江青不在纽约,比雷尔给高友工做法国马赛海鲜汤(Bouillabaisse),临时发现忘了买Safferen,高友工叫了出租车满纽约转,花了近百元出租车费才终于买到,结果大厨只洒了一丁点儿到汤里。“食材费已经一百多了,再加上车资,哇——他吐下舌头,咯咯朗声大笑起来。”寥寥几笔,还原了大师作为普通人温情、可爱、与人为善的一面——一个不为人知的高友工。

李敖的桀骜不驯,人所共知,江青的文章却在此之外,写出了李敖不太为人所知的另一面。这位现代狂士对诺贝尔文学奖有着自己的野心与经营,江青为促成好友心愿,为他和瑞典汉学界牵线,希望将其作品翻译成瑞典文,可惜最终没有成功。这篇《不枉此生!——说李敖》令人印象深刻,固然同主人公的鲜明个性有关——真故事中的真性情,同时也离不开作者巧妙的叙述方式。著名散文家徐可提出,散文的写作应该“打破藩篱,防止固化”,反对将散文的真实性束缚在照搬、再现生活的框架之中,提倡自媒体时代的散文创作大可以在问题拓展和表达创新方面大胆尝试与探索,甚至可以将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元素糅合进来,以丰富散文的表达手段。 我对此深以为然。这篇说李敖就颇有些小说的旨趣与兴味,作者笔走龙蛇,写他在同样“有个性、倔强又直爽”的母亲面前小男孩式的柔情,写他对恋人热烈的激情,写他与当局对抗时所表现出的坚韧、执着与狡黠,写他对朋友的古道热肠,也写了在他众所周知的豪迈背后被小心隐藏的脆弱与怯懦。看似信笔拈来的旧事,却因为心之所念,情之所至,生动勾勒出一个血肉丰满、真实自然又不乏艺术感染力的狂士形象。

这种小说化的叙事,在林青霞的散文作品中也是若隐若现。大约是曾经的演员经历磨练出了她们对世情、人情敏锐而细腻的感受能力,故而笔下的人物往往鲜活生动,细节丰沛。三毛这位极富个性的传奇女子同江青、林青霞都相熟,江青写三毛,写她作为朋友善良热情的一面,林青霞写三毛,则写她身后的传奇,叫人眼前一亮,心生疑窦,又不得不信。在《三梦三毛》一文中,林青霞向我们讲述自己和这位汪洋恣肆又敏感细腻的传奇才女之间不解的缘分:三毛生前曾与严浩及作者定下生死之约,约定三人中先离世者,须尽一切努力,为生者解这幽冥之谜。结果作者当真在三毛死后接到一通神秘电话,声音像极了故人;后又有两番魂梦纠葛,一次是亡者化作信笺或欲践行曾经的诺言,一次则是相顾无言。然而两次梦中相遇,都被作者惊慌失措地躲避开来,醒后的她坦言:“三毛是不是在信守她的承诺?传达讯息给我,而我却一再地不敢面对?”作者记下自己的懊悔与遗憾,又留给作为局外人的读者们一个艳丽而神秘的传奇故事。是的,何妨将这篇灵动而又深情的散文当作一篇小说来读呢?读了之后,是不是在心有余悸的同时又感到一丝莫可名状的怅然若失?林青霞还写到徐克在迪拜接受“亚洲电影终生成就奖”,她与徐克夫人施南生坐在台下听他发表获奖感言,这位曾经合作无间的大导演最后大声说“谢谢南生!谢谢大会!谢谢迪拜!谢谢青霞!”这里已将小说的虚构大胆融入散文创作之中,只是随即便又“老实”地和盘托出——“最后一句是我加的,他没有谢谢我”。这电光火石的一瞬,实实在在迈过了虚构性小说与纪实性散文之间的界限,让人会心一笑。

这种小说兴味,可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们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与其说是小说,倒不如说是耐人寻味的戏剧场景。艺术的浸润与锤炼渗透在她们的文字之中,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射于笔下的人物身上,形成生动活泼的对话与互动。这是生命的共情,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艺术与人生的舞台之间并不总是泾渭分明。当文字剥离了舞台背景,遮蔽了一代影后的光环,使她们置身滚滚红尘的现实百态之中,最初的迷茫与错愕之后终究穿越艺术虚幻的迷障,拾撷生命之真,何其幸运!特别是林青霞,她的名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神话,演绎了许多独一无二的人物角色,但是她却说,演林青霞最难。而写作,不正是她息影之后又一次酣畅淋漓的“本色出演”吗?只是在这一幕幕的短剧演出中,她的形象不再居于舞台中央,取而代之的是她的目光——读者跟随她的眼波流转,捕捉到的是平凡生活的不平凡的点滴与瞬间。《一秒钟的交会》这篇小短文就写得隽永而有意境。故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完全就是一个特写的慢镜头:车子在夏日濛濛细雨的街头驶过,一个紅灯时长的停顿,让作者无意间瞥见一个四五岁半赤裸的小男孩。孩子有着不属于这个年纪的空洞眼神,一份简单而深彻的寂寞。童心未泯的作者于是忍不住向他招手扮鬼脸,试图引起他的注意。被逗弄的小男孩手足无措,“我在车窗里欣赏他心情的起伏情绪的转变,他显得不知如何是好,把长窗关上,马上又再打开,又关上,再打开。最后他站在门边灿烂地笑了,笑得好纯、好真。他开始接受我,向我招招手,这一秒钟我们成了朋友,我们两人的心灵都闪着亮光,就像两颗流星的交会”。看到这一幕,脑海中蓦地想起卞之琳那首脍炙人口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作者与陌生小男孩之间热烈的互动与无言的对话,多么像一出温情脉脉又调皮可爱的独幕哑剧。然而究竟谁在戏里谁又在戏外?哪里还说得清楚。

江青和林青霞的散文,写人最传神。且不说江青对比雷尔、戴爱莲的倾情回忆,只看夏志清、白先勇、董桥、余英时、於梨华、董浩云、张大千、琼瑶、邓丽君、龙应台、张国荣、徐克、黄霑,等等,这些不同领域、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名人,经过她们的如花妙笔,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立时浮现在眼前,未经修饰,不加雕琢,个个都鲜明生动,呼之欲出。作者心无旁骛,或工笔或写意,呈现的皆是社会面具背后一张张更加多姿多彩的素面真颜。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走下舞台,褪去光环的曾经的明星。无论是“国联五凤”(除江青之外,还有甄珍、钮方雨、汪玲、李登惠),还是林燕妮、施南生、邓丽君、张国荣、李丽华、李菁,等等,他们都曾经有过众星捧月般的辉煌,曾经有过梦幻般的青春、财富,然而,这个世界“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白居易:《简简吟》)由明星转身为普通人,个中的艰辛、煎熬、付出,实在不可与外人道也。林青霞的《高跟鞋与平底鞋》写李菁盛极而衰的跌荡人生,几乎成为一则寓言,一种折射,使人唏嘘不已。诚如林青霞所说:“真实人生这场戏,比虚构的剧情更富有戏剧性。”(《窗外的风景》)面对昔日友人的这些遭际,无论是江青,还是林青霞,她们从来都是倾情书写,从来不做任何道德的评说,只是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理解和书写,充满了参透人生的温暖、仁慈、谦卑、悲悯的生命的共情。这应该是她们写人之作得以动人的根本原因。

当代散文有各种各样的理论,这些理论未必能有效解说她们这样的散文作品。江青、林青霞二人以真性情书写生命中的往事记忆,不拘一格,率性而作,给相对固化的散文创作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形成了属于她们自己的“无法之法”的写作风格。她们的写作也许有其不足,比如剪裁或有不当,语言或可锤炼,但这种率性而作的书写,可能恰恰是散文创作的魅力。欧阳修有一首写画眉鸟的诗:“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鸟》)画眉鸟千啼百啭,随着自己的心意在林间飞动,在山花枝头任意栖息,金笼内的画眉鸣叫,永远比不上树林间的自由啼唱。江青、林青霞二位的散文创作,恰似那林间画眉的自由鸣唱。对于她们来说,散文写作只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情感的抒发,并无固定的章法,也无须什么章法。她们二位现在还自谦为“业余作者”,但假以时日,或许会对当代散文创作带来“专业性的”影响。她们的散文创作,或许会成为我们散文研究不容忽视的存在,甚至在未来的散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当然,她们并不是为此而写作,也不必为此而写作,我倒乐见她们就这样率性地写下去,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她们的散文创作,再一次说明,自由自在,共情生命,这才是散文的真谛之所在。

2020年7月15日于苏州

作者:季进,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有《钱钟书与现代西学》、《围城里的智者》、《李欧梵季进对话录》(与李欧梵合作)、《陈铨:异邦的借镜》(与曾一果合作)。

编辑: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

猜你喜欢
林青霞江青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毛泽东帮江青改文章
神回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江青破碎的“国服梦”
林青霞:成也琼瑶,败也琼瑶
为江青服务,就是为我服务
江青的年龄以及入党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