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回龙观空间环境研究

2020-10-12 08:14王峥嵘郝少波
山西建筑 2020年20期
关键词:回龙观龙虎武当山

王峥嵘 郝 瀚 郝少波

(1.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2.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湖北 武汉 430000)

1 回龙观遗址概况

1.1 道教文化与武当山发展

武当山在历朝历代的变迁之中,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与驱动,其建造历程始终与人类的活动如宗教活动、政治活动等息息相关,在总体建设上,清幽奇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信仰共同成就了全山辉煌灿烂的文明宝藏。

战国时期,在秦国不断扩张版图的趋势下,秦楚边界推至武当山一带,楚国在山上筑山寨防御秦国;秦汉时期,在此设立武当县,至汉末到魏晋时期,宗教文化发展,道教初步形成规模。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人民往往依托宗教来抚慰心灵、寄托期愿,武当山环境清幽,层峦叠嶂,且在地理位置上偏僻隐逸,逐渐有道士隐者在此结庐修炼,避世隐居,至唐代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

在原始的山岳崇拜与神灵附会的结合下,宋代,武当山被描述为真武飞升之地,与北方之神紧密联系;至明代明成祖朱棣更是以为自己继位正名、巩固政权而大兴真武崇拜,以真武为皇室保护神,武当山被敕封“大岳太和山”,建筑群得到了帝王统一规划修建,使其一举成为最具影响力的道教圣地之一。清代为降低前朝统治的影响,武当山不再有明代皇室家庙般的崇高地位,主要依靠道士经营与民众朝山进香活动,影响力逐渐衰落。

1.2 回龙观概况与历史变迁

回龙观为武当山“九宫八观”之一,坐落于玉虚宫东南方向的好汉坡坡顶,海拔约450.6 m,在位置上处于自东神道进山的必经之处,是进山后第一关。历代武当山志记载中,元代在此处建有祠宇,因战乱已倾圮不存,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回龙观在原址基础上修建玄帝殿宇、山门、廊庑、方丈、道房、益人泉亭、仓库等14间;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在明世宗朱厚熜武当山开展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时,回龙观也得到建设。明末,回龙观遭受大火局部焚毁,至清乾隆26年(1761)才得以修复。

清末民国时期,回龙观内一直有道众居住;建国后,复又被划分给贫下中农作为民房使用。1975年发生火灾烧毁大殿,1984 年龙虎殿又因朽毁而坍塌。到了1994年,回龙观内居住生活的百姓全部从观内撤出;同年12月,回龙观随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武当山古建筑群——回龙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666Ⅲ—369]。

2 回龙观选址环境分析

2.1 在朝觐道路上的地位

武当山作为道教文化名山,在总体布置上呈现了“天路”历程的安排。天路历程是名山中常见的空间组织模式,原始宗教中信仰天地神灵,高山是通往天界的途径,道教思想在演化过程中将武当山的山岳崇拜结合起来,加上昆仑山神话中三个层级的思想,形成了人、地、天的序列空间,产生了“朝天”的主旨思想。

“天路”历程结合真武神话在武当山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人间—仙山—天国”的图景。随着天路历程的不断发展完善,武当山规划格局逐渐明晰。明代在之前的基础上,对东神道沿途宫观进行增加与改扩建,完善了神话故事在整体的对应,扩大了元代以紫霄宫、南岩宫和五龙宫为主导的格局,而转为从均州城净乐宫——太子出生地净乐国、玉虚宫——太子进入仙山修行之门户,至太和宫——得道升仙镇守天下的完整故事脉络。

回龙观的重要性正是在东神道成为主干道的历程中凸显的。明代新建玉虚宫作为由“人间”进入“仙山”的标志,且敕建仙关,整体形成宫观群体的门户,奠定了“人间”的格局,使香客行人更有步入仙境、朝拜神灵之感。回龙观在空间序列处于“仙山”与“人间”交接部位(见图1),是进入第二层境界的标志,在神话传说中,也正对应真武在初入山中修炼,途中意志不坚思凡下山,受紫元真君点化,重新归山修炼的情节。回龙观在神道上所处的承上启下的位置,与登临朝觐上的三重境界划分完美契合,既丰富了“仙山”一段入口的空间层次,也进一步具化了真武故事在现实中的映照,结合天路历程营造了朝天之人初进仙境的感受。

2.2 周边景观环境

在分析武当山全山高程分布时,回龙观处于一段海拔明显变化的地带。山麓地带的遇真宫、玉虚宫、元和观等,均是场地平顺开阔,至回龙观所处之处,海拔200 m左右的平坦地势过渡进入400余米的起伏丘陵,是登临朝圣道路上一个小高潮,相对于之前平缓地带的宫观,回龙观已驾临峰峦之上,两者形成对比,有旷奥结合之美。此处山势蜿蜒连绵,有“龙首回盼”之势,青龙岭在此昂然向上,山形地势正顺应了真武回心归山的神话情节,道观也因此得名。行人至此便知已经逐渐步入群峰之中,宫观楼阁渐次铺陈,朝天祭拜的仙山画卷缓缓展开。

宗教建筑注重烘托崇高庄严的气氛,道观建筑塑造出的空间感配合所处的山岳景观使得人的精神感受为之感染,产生对于神灵的崇敬与仰赖。武当山重要宫观大多在金顶的视域范围之内,回龙观选址建设之时就考虑过与环境的关系,向南望去,可见层层峰峦向前拱卫,朝向远处高耸的天柱峰(见图2),形成“七十二峰朝大顶”的景观,也为香客提供朝见拜望的视角;而在天柱峰与回龙观的视线连线上,山峦中蜿蜒流淌的剑河水面隐隐展露;转向进山来处的西北方向,山下的城镇进入视野,安静卧于山麓平原之中,正合真武在此处修炼时的一点凡心。

秀丽的山水风光与巧妙的布置设计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产生了圆融的结合,结合地形地貌与总体空间划分,构建了神话与现实空间的映射对照,加强了神话意境的渲染,使人对所处的物质环境产生持续的反映,感受到自然的神性,与天对话,得到内心朝天觐见祈愿的反馈,从而在心理感受上产生共鸣。

3 回龙观空间形制与构成元素

回龙观在武当山各宫观中规模不算大,道观修建时注重与山体地势的结合,空间围绕院落展开。回龙观坐北朝南,采用不对称布局,三进院落构成主要轴线,轴线之外有一进西跨院,各院落用宫墙围护形成边界,分隔出独立的空间。观内由南至北分别为一进宫门、金水桥、阴阳池、二进宫门、龙虎殿遗址、大殿遗址,西跨院内含方丈院及道房遗址,观内西南侧存有神台遗址(见图3)。

道观建筑一般包含祭祀、修炼、生活三种功能空间,祭祀空间为主要空间,占据中轴线,其他功能空间在两侧展开。沿甬道拾级而上,两进宫门与其间的院落构成了祭祀区的前导空间,一进宫门简约朴素,跨进宫门来到第一进院落,金水桥跨越在阴阳池,是武当山道教宫观中典型的风水元素,二进宫门规模较一进宫门更为精巧严整,为一券一伏式砖券拱门,须弥座下碱,官式歇山顶,吻兽居于正脊,有石质的檐椽、飞檐椽。这一段空间紧凑有序,两进宫门加强了祭祀空间的轴线导向。

宫门之后的过渡空间主要由龙虎殿构成,龙虎殿供奉青龙、白虎,是侍奉真武的神将,起到护卫守护的作用,结合宫门拱卫其后的大殿。龙虎殿与二进宫门之间的院落为遗址中面积最大的院落,残存的青石地幔延续了轴线,连接条石铺砌的台阶。作为过渡的龙虎殿台基高约1.2 m,在主体殿宇朽毁坍塌后,只有两侧山墙矗立。

由龙虎殿之后到大殿是整个道观的核心空间,拥有最高的建筑等级与最大的空间规模。在地势上,由二进院落到龙虎殿台基的抬升,龙虎殿与大殿间的三进院落地势仅低于龙虎殿基址0.25 m,大殿更是有两层台基,分别为房屋台基与月台台基,将地势逐级抬升(见图4)。与二进院落南北向较长而东西较窄不同,三进院落东西向与南北向皆为12 m左右,进入这一空间之后,拜望大殿的视觉仰角更大,使人在心理上加深了崇台高耸、雄伟肃穆的感受。虽然大殿已烧毁,但建在山体基岩上的基址独立山顶,面朝群峰,仍然呈现出高峻庄严的气势(见图5)。

在构成主要轴线的祭祀空间之外,分布着其他附属空间,二进院落西侧有方丈院遗址。回龙观规模不大且受地形限制,不同于大型宫观的生活区与修炼区分列主轴线两侧,方丈院可能兼具二者的功能,作为服务于祭祀空间与道众的配套辅助空间,面积不大,根据地形布置,不影响祭祀空间的主要地位。

遗址主体的西南侧有一处神台,方丈院南端有阶梯可达,地势较低,与二进院落相比有近6 m的高差,伸展于山坡之上。神台布局最为灵活,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交融,为拜望远处的天柱峰金顶提供了最佳的视角与开阔的场地。

4 结语

回龙观作为武当山道观代表之一,在用地的限制下重点突出而空间有序,与其他规模近似的道宫如八仙观、仁威观等相比,顺应山脊狭长地势,更加强调进深轴线上的空间层次,展现了作为皇室家庙的威严庄重与道教文化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进山后第一处重要景观节点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作为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文物价值与文化内涵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猜你喜欢
回龙观龙虎武当山
泰国是拉差龙虎园宣布永久停业
武当山道人消防队荣获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奖
回龙观(四)
回龙观(三)
回龙观(二)
回龙观(一)
章宏伟
轻轻松松聊汉语:湖北武当山
蟋蟀争霸赛
武当山武术馆发展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