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与保障就业研究

2020-10-12 07:14
工业技术经济 2020年10期
关键词:待业失业困境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大连 116025)

引 言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爆发,威胁国民生命安全的同时,也给国内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阻碍,大量企业处境艰难,甚至面临破产风险,随之而来的是愈发严峻的就业问题。2020年1~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3%、6.2%、5.9%、6.0%,而2019年同期分别为5.1%、5.3%、5.2%、5.0%①,较高的失业率成为疫情影响下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作为吸收就业的主渠道,中小微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机会,其生存和发展问题对于稳定就业至关重要。而新冠疫情的爆发令大量企业陷入危机,据清华大学对全国多地1435家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35.96%的企业现金流只能维持1个月,31.92%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1]。疫情给中小微企业带来的威胁更严重,调研结果显示,85%的中小微企业现金余额维持不了3个月[2]。由于疫情影响,经营成本上升、用工需求减小、正常运营受阻、破产威胁加剧,这些困境令大量劳动者失业,同时还加剧了求职难度。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居民收入与社会稳定,在当前国内疫情得到控制的背景下,就业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

面对这一情形,为保障企业正常运营、促进就业,我国各级政府开始实施大量扶持政策。在帮助企业摆脱困境、保障中小微企业经营方面,推出企业社保金缓缴、企业减税等政策,同时也为企业设置了专项贷款、贷款降息等有力措施,通过制定各类扶持劳动力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实现保就业、稳就业的政策目标。当前全面推进着重落实的“六保”、“六稳”政策之首和核心均为解决居民就业问题,那么,相关政策措施的作用机理和实施效果如何?目前缺少相关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将试图进行相关探讨。

1 文献综述

失业会对劳动者产生负面影响,Clark等(2001)[3]最早研究了失业经历对主观效用的影响,指出无论失业者当前是否再就业,过去的失业经历都会影响其幸福感。失业一旦发生,造成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立即消失,并在后续期间持续发挥负面作用,这种效应被称为失业的“疤痕效应”,具体来说,失业会造成失业者人力资本的贬值,失业者后续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遭受歧视,就业机会降低(Gregg 和 Wadsworth,2010)[4]。 Knabe和 Ratzel(2011)[5]进一步对“疤痕效应” 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失业经历通过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进而影响到幸福感。除了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就业问题也会对社会稳定与发展产生影响(毛其淋和许家云,2015)[6]。 失业率增高会危害社会稳定,影响社会正常经济秩序。高失业率往往伴随着犯罪率的上升,进而导致社会不稳定[7]。失业人员的边缘化状态会给社会经济秩序、政治稳定埋下相当程度的社会隐患[8]。

由于中小微企业吸收了80%的城镇劳动力就业,所以,解决就业问题必须重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 Gentry 和 Hubbard(2004)[9]以及 Gen⁃try-Calvez和 Bruce(2008)[10]的研究指出,提高增值税起征点等一定程度上的减税政策可降低企业的注销比率,提升新建企业的存活率,同时能够增加中小微企业利润,从而吸收社会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功能。解洪涛和张建顺(2020)[11]采用断点回归(Regression of Discontinuity)方法,对中国2014年将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应纳税所得额调增至10万元的政策带来的就业效应进行评估,研究表明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雇工数量平均增加5.36%~5.45%,相关政策的实施能够促进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的作用。

而疫情发生以后,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处境艰难,李志萌和盛方富(2020)[1]在研究中指出,疫情期间中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最弱,受到的冲击最大,其不仅要承担较高的额外防疫抗疫成本,还要承担巨额的租金、工资支付、社保费用缴纳等支出,作为就业岗位提供的主力军,企业的生存困境会直接带来严峻的就业问题,急需减税、融资、减负、稳岗等多方支持,保障企业正常运营和改善就业。 朱武祥等(2020)[2]同样指出疫情对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影响最大,其调查数据显示85%的中小微企业现金余额维持不了3个月,而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直接关乎维持经济增速、保障生产体系完整和稳定就业等问题,我国各级政府针对如何帮助中小微企业摆脱困境制定的政策对维持中小微企业的良好运营、脱离疫情带来的困境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关于疫情期就业问题的相关文献较少,而与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相类似,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差开始陷入困境,企业倒闭、停产、裁员等现象比较严重,失业人员不断增多,就业问题严峻。众多学者在对经济危机下的就业问题研究中普遍指出,经济危机对中小微企业的冲击超过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影响,而中小微企业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阵地,为解决就业问题,可以对中小微企业提供充分的信贷支持,对吸纳失业人员的企业给予一定补贴优惠政策,建立培训机制并提高农村劳动力适应本地企业要求的就业能力,增强企业可以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达到帮助企业发展同时保障就业的目标(尹庆双和奉莹,2010;吴翔阳,2010;付诚,2010)[12-14]。

通过对疫情期以及经济危机期间就业相关问题研究的整理,本文认为要解决新冠疫情带来的就业问题,必须重视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利用中小微企业的活力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并提出如下假设: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促进和扶持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劳动力的求职困境,同时对求职者产生激励效果,疫情期保障中小微企业顺利度过困境、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能够在协助企业摆脱困境、恢复正常运营的同时有效激励企业提供更多工作岗位,缓解当前就业问题。

在失业劳动力主体求职以及中小微企业的招聘过程中,企业会根据不同的成本收益选择接收应聘人员或拒绝应聘人员,而求职主体也可能根据自身的成本收益选择是否积极求职,二者存在博弈互动过程。同时,无论招聘企业还是求职主体均为有限理性群体,均会通过不断学习并调整决策,根据各自的成本收益变动随时改进各自的行动策略,因此,二者采用不同决策进行互动博弈的过程为演化博弈过程。本文创新地从求职主体和中小微企业决策的角度出发,在综合考虑现实情形下建立微观主体决策模型对疫情期的就业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

2 演化模型的构建

2.1 演化博弈模型的描述与假设

在疫情期企业②与求职主体行为决策的博弈中,企业与求职主体这两个博弈参与主体均以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为目标选择相应的行动策略:根据收益的不同,企业既可能接收求职主体的求职,也可能选择拒绝求职主体求职申请的行动策略;求职主体既可能采取积极求职的行动策略,也可能采取消极待业的行动策略。其中一方实施各种行为的可能性和不同的支付均会对对方产生影响,进而改变对方的决策。以下为模型假设:

如果企业选择接收求职主体,记企业的边际收益为E,边际成本为L,此时求职主体获得职位的收益记为Q。疫情发生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经营成本,使经营难度提升,记C1为疫情给企业带来的非疫情期间不产生的全部成本,这部分成本既包括疫情期间经营收益受损导致的成本,也包括疫情期间购买消毒设备用品和口罩等防疫用品等活动产生的额外成本,同时包括疫情期间借款等为摆脱财务困境行为的成本;另外,由于疫情期间我国失业率提高,求职就业比非疫情期难度更大,所以本文假设疫情期会给求职主体带来相对于非疫情时期更高的额外求职成本,这一部分成本记为C2,如果求职主体选择消极待业,则无需付出C2的成本。

此外,疫情期间,企业有可能努力经营度过困境,也有可能受到较大负面影响,经营情况恶化最终被迫破产。考虑现实情况,如果企业开始接收求职主体,那么可以认为其往往仍在努力经营度过困境,而如果企业处于被迫破产时期往往倾向于拒绝求职主体,所以本文假设在企业倾向于拒绝求职主体时有t的概率奋力度过难关,0<t<1,所以有(1-t)的概率企业会被迫破产,破产企业不必再承担疫情期经营带来的额外成本C1。

2.2 演化博弈模型的建立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建立如表1所示的博弈支付矩阵。

表1 疫情期求职主体就业选择与企业决策博弈支付矩阵

接下来结合演化博弈和复制动态方程探讨上述模型的纳什均衡策略和占优策略,进一步分析二者博弈行为的演化过程。设求职主体采取积极求职策略的概率为p,则其消极待业的概率为1-p;企业接收求职主体求职的概率为q,不接收求职主体求职的概率为1-q,并且满足0≤p≤1,0≤q≤1。

设求职主体积极求职的支付为U11,消极待业的支付为U12,则:

U11=q(Q-C2)+(1-q)(-C2)= qQ-C2

U12=0

所以,求职主体的期望收益为:

U1=pU11+(1-p)U12=pqQ-pC2

由此可以得到求职主体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F(p)= dp/dt=p∗(U11-U1)= p∗(1-p)∗(qQC2)

同理,设企业接收求职人员的支付为U21,不接收求职人员的支付为U22,则:

U21=p∗(E-L-C1)+(1-p)∗(-C2)= pE-pL-pC1-C2+pC2

U22=p∗(-tC1)+(1-p)∗(-tC1)= -tC1

所以,企业的期望收益为:

U2=q∗U21+(1-q)∗U22=pqE-pqL-pqC1-qC2+pqC2-tC1+tqC1

由此可以得到企业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F(q)= dq/dt=q∗(U21-U2)= q∗(1-q)∗(pE-pL-pC1-C2+pC2+tC1)

因此,根据以上分析,动态系统的复制方程式为:

3 基于非对称演化视角的演化博弈分析

3.1 求职主体策略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当 q=C2/Q 时,F(p)= 0,此时所有的 p都是平衡状态。

当 q≠C2/Q 时,令 F(p)= 0得 p=0和 p=1是F(p)的两个均衡点。将求职主体策略选择的复制动态方程对 p求导得 F(p)/dp=(1-2p)(qQC2),根据微分方程稳定性定理,只有当F(p)/dp<0时,所得p值才是演化稳定状态,下面分情况进行讨论:

根据假设有 C2>0,Q>0,所以有 C2/Q>0,此时可以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当C2/Q>1 时,恒有 q<C2/Q,p=0 为演化稳定策略。其经济学含义为:这种情况下,求职主体由于积极求职所获得的期望收益始终小于消极待业的收益,因而,此时无论企业如何决策,求职主体均会选择消极待业的行动策略。

(2)当 0<C2/Q<1时,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当q>C2/Q时,p=1是演化稳定点;当q<C2/Q时p=0是演化稳定点。此时的经济学含义为:这种情况下,求职主体的行为会受到企业对求职者态度的影响,当企业倾向于接收求职者时,求职主体倾向于采取积极求职的行动策略,反之则倾向于采取消极待业的行动策略。

3.2 企业策略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当 p=(C2-tC1)/(E-L-C1+C2)时,F(q)= 0,显然,此时所有的q都是平衡状态。

当 p≠(C2-tC1)/(E-L-C1+C2)时,令 F(q)=0得q=0和q=1是F(q)的两个均衡点。将企业策略选择的复制动态方程对q求导有F(q)/dq=(1-2q)∗(pE-pL-pC1-C2+pC2+tC1),根据微分方程稳定性定理,只有当F(q)/dq<0时,所得q值才是演化稳定状态,下面分3种情况进行讨论:

(1)当(C2-tC1)/(E-L-C1+C2)<0 时,有 C2-tC1<0 且 E-L-C1+C2>0 或 C2-tC1>0 且 E-L-C1+C2<0,同时 p>(C2-tC1)/(E-L-C1+C2),这种情况下当E-L-C1+C2>0时,q=1为演化稳定策略,当E-L-C1+C2<0时,q=0为演化稳定策略。经济学含义为: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最终决策会综合考虑接收求职主体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以及疫情给企业和求职主体带来的不同成本。

(2)当(C2-tC1)/(E-L-C1+C2)>1 时,有 p<(C2-tC1)/(E-L-C1+C2),这种情况下,当 E-LC1+C2>0时,q=0为演化稳定策略,当 E-L-C1+C2<0时,q=1为演化稳定策略。经济学含义为: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最终决策会综合考虑接收求职主体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以及疫情给企业和求职主体带来的不同成本。

(3)当 0<(C2-tC1)/(E-L-C1+C2)<1 时,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当 p<(C2-tC1)/(E-L-C1+C2)时,q=0是演化稳定点;当 p>(C2-tC1)/(E-LC1+C2)时,q=1是演化稳定点。此时的经济学含义为: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行为会受到求职主体策略的影响,当求职主体倾向于选择积极求职时,企业倾向于选择接收求职主体,反之则倾向于拒绝求职主体。

3.3 企业和求职主体策略的系统演化稳定性分析

由动态系统复制方程式(1)来描述企业和求职主体策略系统的演化,且当仅当0<C2/Q<1、0<(C2-tC1)/(E-L-C1+C2)<1 时,可以得出系统演化总共有5个复制动态均衡点:(0,0)、(0,1)、(1,0)、(1,1)、(q∗,p∗),其中 q∗=C2/Q、p∗=(C2-tC1)/(E-L-C1+C2),按照 Friedman 提出的方法,对于由微分方程系统描述的群体动态,其均衡点的稳定性可由该系统的雅可比矩阵的局部稳定性分析得到。对F(q)、F(p)求偏导得雅可比行列式及雅可比行列式的迹。雅可比矩阵如下:

根据雅可比矩阵的局部稳定分析法,我们将分析系统在不同情形下的局部稳定性,并进行相应的数值模拟仿真。

4 疫情期促就业政策的影响机制及效果分析

4.1 疫情初期未实施促就业政策的演化状态

当 tC1-C2<0 且 C1>(E-L)/(1-t)时,由表 2可知,演化稳定策略始终为E(0,0)。鉴于系统演化的长期性,系统将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在企业不接收求职主体和求职主体消极待业的局面。根据 tC1-C2<0 且 C1>(E-L)/(1-t)条件,选择符合条件的取值,由图1可以发现,在初始点(0.5,0.5)不变的情况下,只要 tC1-C2<0 且 C1>(E-L)/(1-t)的条件不变,系统演化均衡点均为(0,0)。

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为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减税、社保金缓缴、贷款降息等相关政策以及促进就业、降低求职困境的措施还未开始实施,在大量企业遭遇困境、需承担较高的防疫抗疫成本、生产销售受阻等情况下,企业面临巨大生存威胁,具体表现为较高的C1值以及接收求职主体的边际收益值(E-L)减小,这种情况下,大量企业不得不减少各类支出并缩减雇佣人员数量,并停止招聘计划,同时企业难以应付经营困境最终被迫破产的概率(1-t)升高,C1的提升、(E-L)值减小、(1-t)的增大使得 C1>(E-L)/(1-t)的情形发生。企业的困境会作用于劳动力市场上,使得就业人员面临失业危机,同时众多求职者的求职难度增加,这些影响具体表现为C2提升,C2的提升以及t的减小又使得C2>tC1,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决策由于受到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倾向于不接收来应聘的求职主体,而求职主体随着演化的发展,逐渐认识到企业的行为而倾向于选择消极待业而非积极求职的行动策略,最终,随着演化的逐渐发展,发生了图1中的情形,即企业不接收求职主体同时求职主体消极待业的局面。为维持企业经营,解决疫情期就业问题,必须打破这种局面。

表 2 tC1-C2<0 且 C1>(E-L)/(1-t)时,系统的局部稳定分析

图1 C1=3,C2=2.1,t=0.6,E=0.2,L=0.1,Q=2

4.2 促就业政策实施后的演化状态

当 C1<(E-L)/(1-t)且 C2<Q 时,由表3 和图2可以看出,此时演化稳定策略变为E(1,1)。鉴于系统演化的长期性,系统将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在企业接收求职主体和求职主体积极求职的局面。 根据 C1<(E-L)/(1-t)且 C2<Q 的条件,选择符合条件的取值,由图2可以发现,在初始点(0.5,0.5)不变的情况下,只要 C1<(E-L)/(1-t)且C2<Q的条件不变,系统演化均衡点均为(1,1)。

在疫情期扶持中小微企业的相关政策以及促进就业政策开始实施后逐步出现的这种情形的演化状态。疫情爆发后,各级政府迅速行动,通过税收减免、设置中小微企业专项贷款、缓缴纳社保金、贷款减息等政策对中小微企业进行扶持,这些措施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企业能够度过疫情困境的概率t值增大、疫情带来的额外成本C1值下降,而企业情况好转又使得企业接收求职主体的边际收益(E-L)值增大,这些情况的发生使得求职主体的求职难度降低,具体表现为C2的减小,也令求职主体能够获得的就职收益Q有所提升。针对求职主体面临的求职困境,在中央的政策号召下各地方开始采取就职培训等促进求职主体就业、降低求职主体求职难度的有力措施,这些措施令C2进一步减小,同时Q的值也一定程度上提升,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使得Q>C2以及C1<(E-L)/(1-t)的情形发生,这种情况下企业倾向于选择接收来求职的求职主体,求职主体在学习模仿过程中,发现企业对于应聘人员的需求增加,求职主体群体逐渐开始采取积极求职的行动策略,因此,随着演化的逐渐发展,发生了图2中的情形,即企业接收求职主体同时求职主体积极求职的局面,我国扶持中小微企业以及保障就业相关政策的迅速落地使得中小微企业在疫情期得以度过困境,逐渐恢复政策经营;也能起到保障并促进就业的目的,至此,假设得证。

表 3 C1<(E-L)/(1-t)且 C2<Q 时,系统的局部稳定分析

图2 C1=0.9,C2=0.8,t=0.9,E=0.2,L=0.1,Q=2

5 结 论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已基本得到控制,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因疫情产生的企业生存发展困境以及严峻的就业问题。应继续落实支持、促进劳动者就业的相关政策,同时也应进一步落实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保障中小微企业良好发展,对稳定就业的政策目标产生激励作用。这些措施能令中小微企业尽快恢复有序生产,避免破产命运,进而向社会供给更多工作岗位,同时也能够提升失业者寻找工作岗位的激励、降低求职难度,进而促进稳定就业、保障就业政策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企业良好发展同时就业得到保障的“双赢”局面。

注释:

①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②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模型中的“企业”均指“中小微企业”。

猜你喜欢
待业失业困境
从《待业啄木鸟》说开去
待业啄木鸟
困境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困境成因与解决策略①
失业预警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市场分割理论下的大学生待业成型机理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