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曲“颤抖的树叶”之作品分析和演奏探究

2020-10-12 02:42周璐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作品分析手风琴

周璐

摘要:手风琴曲《颤抖的树叶》是前苏联作曲家诺尔巴克先生的代表作,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风格,是前苏联手风琴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本文针对该作品曲式结构、创作特点以及演奏技巧进行分析探究,结合本人训练轮指和抖风箱技巧的实际情况和专家学者理论文献所述的方法,为广大学琴者针对该作品练习轮指和抖风箱演奏技巧上提供正确且高效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手风琴;颤抖的树叶;作品分析;演奏探究

创作背景介绍

《颤抖的树叶》是非常受广大手风琴爱好者推崇的艺术作品。作者诺尔巴克(Ноэл Баркер),前苏联手风琴作曲家,创作的作品通常是三到四个乐段的小型独奏作品,擅于将手风琴演奏技巧艺术化,塑造多样的音乐形象。该作品中,诺尔巴克以自然界中最渺小但确是最大众的树叶为素材,描写了在秋风瑟瑟中飘零的形象,象征着二战期间前苏联人民饱受战争带来的饥寒交迫,生活所困的真实景象。

作品分析和演奏探析

树叶,是自然界最能让人直观感受到四季变化的素材,春天发芽,夏天茂盛,秋天飘落,冬季枯萎。“颤抖”这一形容词不仅表现树叶的动态效果而且直接反映当时创作的时间是深秋,作者用音乐对其进行艺术升华,便创作了这首具有艺术性的作品。

本首作品是3/4拍乐曲,整体结构是单三再现乐曲,即引子(1-8小节)A(9-41小节)B(42-59小节)A(9-36小节)尾声(60-68小节)A段是整部作品的基调;凄凉致郁的小三和弦以及七和弦音调是全曲的描绘音乐形象部分;B段对比性较强,以强有力、抒情含蓄的大三和弦以及七和弦音调出现,是全曲的转折点。

引子

这一段充满斗争力量的乐段,调性以a小调为主,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运用抖风箱技巧,加入左手低音贝斯旋律这些方法,写出了节奏性强,短促有力的基调。

引子(1-8)运用抖风箱的演奏技巧,双手同向旋律,作者在这里加入左手低音贝斯旋律,丰富了和声效果。由Presto(急速的)表情力度记号直接引出八小节十六分音符的旋律,形象的描绘了树叶发出瑟瑟响声的画面,象征着战争局势的紧张发展,表现了作者对入侵者不理智行为的反感。双音同向旋律要短促有力进行上下行反复起伏,将凌冽寒风急速吹过树林的画面形象地展现。

A段

曲式结构:起止小节(9-41)小节,调性为a小调,节拍是3/4,段落结尾处反复记号,需从乐段开始(9小节)反复至第二结尾处(41小节)结束。

该段是最具艺术形象特征的段落,也是最能表现手风琴独特技巧性的一段,由轮指和抖风箱技巧交替出现,可以大致分为4小节为一个乐句,共8个乐句。在一个乐句中前4小节是单声部右手旋律运用轮指的演奏技巧,按三度关系上行音阶,左手低音贝斯配对出对应的小三和弦或七和弦伴奏,后4小节運用短促有力抖风箱演奏技巧演奏与左手声部和弦对应的音程,和声效果立体丰富。轮指部分运用上行音阶表现的是树叶在风中飘零的动态,抖风箱部分运用和声效果表现的是寒风凌冽的效果,动静结合,活灵活现的将颤抖的树叶这一素材用音乐表现出来,象征着战争期间作者看到民众饥寒交迫妻离子散的场景,心中万般不舍。

在演奏中,单声部右手旋律部分的三连音部分,要用轮指的演奏技巧,按照指法321的顺序上行,注意音之间的间隔,及时扩指及时找到临时升降号的位置。上行音阶的部分要做出由弱到强再到弱的力度变化,注意是跳音弱收结束,不可拖长音。单声部左手伴奏部分要注意前两个音是连音关系,如果不好把握,可以按照三拍动感“强弱弱”来处理左手单声部伴奏。在演奏中要充分利用前一小节的空拍,攒足力气,绷紧风箱,这样出来的抖风箱效果才会短促又有力气,5拍的和弦长音要弱收结束。

B段

B段有反复记号,从(42小节)乐段开始演奏至(57小节)处反复到该乐段开始(42小节),再次演奏到(59小节)需回到第二乐段开始(9小节)演奏到(39小节)处直接接(60 小节),也就是第三次的反复从第二乐段(9小节)开始,省去第三乐段。作者运用大篇幅的轮指技巧,加上a小调关系大小调C大调的和弦音色变化,形成强烈的对比性,从幽暗萧瑟变为阳光积极有力,宛如在一片秋风萧瑟景象中感受到一丝温暖,象征着作者希望唤醒民众积极响应苏联政府号召奋力抗战,盼望着和平年代早日到来的伟大精神。在演奏中,单声部左手旋律依然要注意前两个音的连音关系,形成明显的3拍动态节奏,单声部右手部分按照C大调一级和弦以及属七和弦进行上行旋律,要注意音与音之间的间隔,提前做好扩指准备。在演奏这里第3小节时,出现?re,注意和弦变换带来的音乐色彩的变化。可以处理成渐慢的表情力度变化,只维持一小节。后面的旋律恢复原速演奏。

尾声

尾声(60-68)小节,再现引子,在曲终(68小节)处用a小调主三和弦作为结尾,具有终止性。不过结尾段落取消了Presto(急速的)表情力度记号,与引子段落形成对比,象征着作者通过对苏联政府领导全体人民积极抗战的认可,对世界和平的满心期待,有着一颗温暖的心,再冷峭的寒风吹过都不觉得那么凄凉了。

结语

该作品运用大量复杂的轮指、抖风箱技巧以及关系大小调和弦音色的对比,展示了俄罗斯音乐特性和民族性。本人在对该乐曲进行分析探究的同时,整理查阅了相关的学术论文资料并结合自身练习该作品的实际情况。为广大学琴者针对该作品练习轮指和抖风箱演奏技巧上提供正确且高效的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1期.张清.“论手风琴风箱技术的运用”.

[2]《小演奏家》.2003年02期.何波.“手风琴抖风箱的训练方法.

[3]《世界音乐》.2008年17期.韩媛媛.“俄罗斯手风琴音乐的民族特性”.

[4]《高校论坛》.2009年02期.廖一瑄.“手风琴轮指演奏技术的训练及应用”.

[5]《大众文艺》.2010年01期.何巍.“俄罗斯手风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性特征”.

[6]《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14期.龚展宏.“手风琴风箱的技巧训练与运用”.

[7]《北方音乐》.2012年12 期.姜大治.“俄罗斯手风琴演奏中的民族特性”.

猜你喜欢
作品分析手风琴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张之远问鼎第70届手风琴世界锦标赛
手风琴音乐在室内乐实践中的研究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版本比较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中国手风琴发展的现状分析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五)手风琴(下)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四)手风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