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国际传播视阙下非遗类旅游产品的汉俄翻译策略探究

2020-10-12 02:42高泽祥张琨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0期

高泽祥?张琨

摘要:作为“齐鲁之邦”的山东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本论文选取山东省“5A”景区的非遗类旅游产品作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国际传播和旅游翻译理论出发,对其汉俄翻译的策略做出全方位的可行性探讨,揭示出译者要注重语言文字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传播。

关键词:跨文化国际传播;非遗类旅游产品;汉俄翻译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有了质的飞跃。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具有艺术和市场价值的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产品对各个旅游企业的影响愈发重要,而每种旅游产品的设计都需要凭借一定的资源优势,将其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适合衍生品开发的行业,项目种类丰富,群众基础好,附加值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为旅游产品的研发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和艺术语言,将非遗文化融入旅游产品中是引导旅游文化消费向多样性高端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山东省非遗类旅游产品的特点及其外宣资料的翻译现状

目前山东省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73项,省级751项。适合非遗衍生品开发的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中医药项目众多,仅省级项目达300多项,全省范围内四级名录体系项目达上千个,以此为依托的衍生品开发资源丰富,发展前景良好。而旅游商品是“非遗+旅游”大放异彩的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众多门类与艺术技艺形式能为艺术产品研发特供支持,打造旅游拓展新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所衍生的旅游产品,将极大地丰富旅游业态。

山东省利用便利的交通位置和良好的平台,依托独具特色的非遗资源,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开展多种形式的非遗旅游活动,推进非遗元素与知名景区和旅游体验深度融合,这不仅对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而且拓宽了对这些非遗项目的活态化保护和开发式传之路,必将有利于对外人文交流。

当前国内对于非遗类旅游产品宣传的外文翻译资料并不多,特别是相关的俄文资料的翻译更是少之又少,文化宣传实效性受到不利影响。在对外宣传资料翻译过程中又存在着文化缺省的问题,产生大量的“文化空白”现象,给跨文化交流带来障碍,使得俄语国家游客对齐鲁历史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2.跨文化传播学和翻译学对非遗类旅游产品俄语翻译的指导意义

跨文化传播,是传播学一个分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组织和国家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现象。传播学与翻译学关系密切,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尤金.奈达创立翻译传播学理论,指出翻译从本质上讲就是原文信息的跨文化传播。我国传播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后期翻译学被纳入传播学领域进行研究。吕俊在国内首次把传播学相关理论引入翻译研究,指出翻译的本质是传播。廖七一指出,翻译研究的重心应该从作者、文本转向读者,更注重翻译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从本质上讲,非遗文化国际传播是把一国文化中最具特质的部分传向他国,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跨文化传播。要使这类跨文化传播顺利进行,必须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减轻传播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影响,提高文化信息的传播效率。

经济及社会形态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文化的多元化,文化内涵的传播成为文化翻译关注的重点。由于中俄两国在自然地理环境,交际民俗、宗教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差异,中俄两国的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给跨文化交流带来障碍。译者在保障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时,应尽可能多地宣传地方文化内容,保存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尊重俄语国家旅游者的译文接受能力和受众习惯,采用多种多样的翻译手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传播。

3.山东省“5A”景区非遗类旅游产品的汉俄翻译特点及技巧

山东人文旅游资源众多,历史源远流长,山川风光秀丽,构成了独特的旅游风景线。目前山东省“5A”级景区包括天下第一泉景区、泰山景区、蓬莱阁-三仙山-八仙过海旅游区、曲阜三孔旅游区、崂山景区等11处,“好客山东”已成为山东旅游的名片。而相关的非遗文化资源则包括群众喜闻乐见的泰山石敢当民俗、泰山皮影戏、泰山封禅与祭祀、蓬莱阁庙会、八仙过海传说、祭孔大典、崂山道教音乐、螳螂拳等,这些非遗资源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代代相传。

非遗类旅游产品翻译最关键的是非遗类旅游文化词语的翻译。在译介这些词语时,译者应尽量以向世界展示齐鲁文化为出发点,尽可能将其中的文化韵味翻译成俄文,这一点对于保持民族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这一原则的指导,对山东省“5A”景区的非遗类旅游文化资源翻译策略总结如下:

1)音译法

音译是根据源语言的发音进行的翻译。汉语文化中所独有的事物在俄语文化中呈现完全空缺的状况,此时可用音译法将这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移植到俄语文化中去。

例如:螳螂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大瑰宝。其中“螳螂拳”譯为Танланцюань,“武术”译为ушу,都采用了音译方法。又如:泰山石敢当习俗的流变,经历了漫长的进程。按照音译法,石敢当翻译为Тайшанский камень Гандан。这种翻译方法简单明了,音译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非遗文化所蕴含的独特的中华元素,能够引起异域读者的猎奇心理。

2)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转述原文意思时,使译文的表达形式和句法结构尽量同原文一致。直译法是一种补全空缺词义的常用方法,它可以使译文最大限度保留汉语的原汁原味。

例如:八仙过海是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这里的八仙可直译为Восемь бессмертных。又如:蓬莱阁庙会中的庙会翻译为“ярмарка”,用直译的方法把庙会这种民间的社会活动逼真的展现出来。再如:道教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道教音乐可直译为“Даосская музыка”,译文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3)意译法

意译是指不拘泥于源语文字的表层意思,根据大意对源语句子的结构进行较大的变化和调整来进行翻译。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当直译很难翻译出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的句子,可能会给人造成困扰,不能很好达到传播目的时,需要运用意译策略。

例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以意译为“Восемь бессмер тных использовали своё мастерство,чтобы пересечь море.”指的是八位神仙用自己的法器渡海,对“各显神通”进行了调整。

4)释译法

为了達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译者可以大胆的冲破表面意思,通过深层理解和不断推敲,真正阐释其内涵的实质意义。例如:“泰山皮影”是一项别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泰山皮影可译为“Тайшаньский театр теней”但单纯通过这一词条很难把握皮影戏的本质特点,所以需要进行必要的解释:“Фигура и реквизит Тайшаньского театра теней сделаны из ослиной кожи”。通过这一详细的说明,更加深了外国读者对这种传统艺术的理解。

当然,对于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仅仅使用一种翻译方法根本无法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精妙涵义,译者必须结合或者综合运用音译、直译、意译或者释译等翻译方法,在目的语文本中创造出近似于原文的表达效果,以弥补原文语义损失以及文化损失,才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总之,非遗类旅游产品的国际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具有积极意义;而外宣翻译作为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的媒介,是国际受众了解中国非遗文化的重要渠道。因此,研究非遗旅游产品的外宣翻译和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国际受众对中国非遗的认知度,加强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3]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23(1)

[4]荣浩.基于文化软实力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传播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5)

[5]戴俊骋,李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和地方建构[J].旅游学刊,2019(05)

[6]赵谦,代合治,闫姗姗.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初探[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

[7]严华.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大众标准化.2020(02)

课题来源:本文系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跨文化国际传播视阙下非遗类旅游产品的汉俄翻译策略探究--以山东省“5A”级景区为例》(项目编号:S20191043907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泽祥(1999.01-)男,山东泰安人,本科生。

通讯作者:张琨(1984.05-)女,山东泰安人,讲师,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化及俄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