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国文化公选课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0-10-12 02:42徐丹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践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全国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大背景下,以《韩国文化》公选课为例,探索高校外国文化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实践方案,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切实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兼具国际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综合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外国文化;韩国文化;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论述为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指明了方向,各类课程都开始着手探索如何结合本学科特点和规律,打造兼具知识传递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课程。

外国文化公选课以全校各阶段学生为选课对象,除选课主力--外语专业学生之外,还会吸引众多对国际关系、国际热点和异国文化等方面感兴趣的非外语专业学生,在高校内受众范围广,且具备学生学习动机中的主观优势。因此,探索此类外国文化公选课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提高课程思政水平和效果显得尤为必要。

一、外国文化公选课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1.什么是课程思政?

以往的高校课程设置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公共必修基础课,其他专业课及公选课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一般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在认识上普遍形成误区: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课的“专属”任务和责任。这导致其他课程忽略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程之间形成“两张皮”的脱离现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各类课程都要在尊重自身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在完成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现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范畴很广,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核心,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产主义理想和人生观教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实际上,任何课程都是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这需要各科教师结合课程和自身的情况,深入挖掘,并能够“润物细无声”地体现在课堂教学当中,真正让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入脑、入心”。

2.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是新时代对外国文化类课程的基本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局势下,在国家要求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战略方针下,必须要在外国文化类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关注国际时事政治、了解国家大政方针,从而培养学生用国际思维看待问题并提高未来竞争的能力。

3.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外国文化公选课在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也会使学生接触到西方文化,包括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多元价值交织的阵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别,从价值观角度理解对象国家的国际行为,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遵循学科特点,探索课程思政的实践方法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一种课程理念,不是新开一门课,也不是在原有课程中增加一项“环节”,而是要将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和环节,本文尝试以《韩国文化》公选课为例,探索结合专题内容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

第一,课程内容是基础,注重专题导向性

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李国娟2017)。而课程建设中,课程内容是基础之基础,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的方向和深度。外国文化公选课一般没有区域性统一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个别高校甚至没有专门教材,而是使用自编教材或自编讲义等,课程内容选择上具有主观倾向性和多变性,这就要求课程组和教师首先在制定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时就要考虑课程思政。以《韩国文化》公选课为例,可设置国情、历史、文学艺术以及特色产业文化等专题,既能满足对韓国人文知识常识的掌握,同时又便于进行课程思政。

第二,结合对象国文化特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时要结合对象国国情、外交关系、国家实力以及文化风俗等特点,针对不同国家应准确把握各自的侧重点。以《韩国文化》公选课为例,首先要明确韩国是我国的海上邻国之一,自古以来同我国就有密切的文化交往和贸易往来,如今,韩国是全球热点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中重要的一方,通过相关知识的讲授引导学生关注国际时事政治,了解我国的大政方针,唤醒学生责任担当,在国际领域中维护国家尊严。另外,讲授韩国特色文化时,在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1.引导学生关注国际时事政治,了解我国的宏观政策

当代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动荡时期,高校学生应具有“身在校园,心系天下”的思想觉悟,通过了解国际热点事件,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了解我国的宏观政策,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从国际角度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韩国文化》公选课第一次课一般以介绍国家概况为主,包括韩国的地理、气候、资源等自然概况,人口、行政区划等社会概况,以及国号、国旗等国家象征符号,除了这些基本知识之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提升国际视野,把韩国置于整个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国际环境当中。讲授韩国的地理位置时,可着重介绍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地位,朝鲜半岛位于东北亚的中心,还处于被“大国”包围的国际环境中,自古以来就是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角逐的要害地区,当今朝鲜半岛也是中、美、日、俄四大国利益交织的重要地区,是重要的国际热点地区之一。此外,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对韩政策、对朝政策,以及相关的国际行为,如我国积极推进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原因和策略、我国在六方会谈中的作用等。

2.引导学生加强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

我国和朝鲜半岛有悠久的交往历史,同属儒家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等,自古以来半岛受中原文化影響深远,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众多相通之处,对此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用文化包容和大国风范看待传统文化的相通,同时,面对“韩流”文化和韩国文创产业的兴盛,要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为努力打造中国文化品牌而努力。

在讲授韩国传统文化时必然无法避免涉及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的部分,如汉字、汉文学、传统节日等,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不要片面地视为“文化抄袭”,要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影响力而感到自豪,同时,对于一些“传统文化之争”的民间矛盾,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如在讲授韩国“端午祭”相关文化知识时,要直面“文化争议”,客观指出端午节的确是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并在一千多年前传入朝鲜半岛,但韩国在2005年申遗成功的并不是端午节本身,而是韩国江原道江陵市在端午前后进行的一系列特色祭祀活动,而我国也在2009年对端午节申遗成功,两者并无矛盾。以此引导学生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独立思考,分辨是非,同时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思考。

3.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

外国文化课程会使学生直接接触到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韩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奉行西方国家的普世价值观,教师在讲授韩国文化时应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中韩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别,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加政治认同。如在讲授韩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时,除基本知识点外,可通过具体事件来解释韩国政党更换频繁、政治内耗巨大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制度、是统治阶级代表谁的利益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第三,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关键作用

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觉悟,因此,高校应着力建设一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如在校内建立一个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的顾问团队,为外国文化公选课的教学方案把关,并给予专业性的理论指导,避免思政素材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7期,

[3]周正秀.课程思政体系下的高校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年03期

[4]张明海.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提升课程育人质量.湖南日报,2020年4月

[5]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Z3期

作者简介:徐丹(1985.7-)女,汉族,吉林敦化人,硕士,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基础部外语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