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分析

2020-10-12 02:42马静雅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马静雅

摘要:从实践中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和重视。高校也义不容辞加入其中。新形势下,高校不仅仅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更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本文通过分析和实地调研对高校大学生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展开探讨,为今后高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更好发挥自身优势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大学生;现状分析

1.大学生志愿者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1.1大学生参与扶贫工作的意义

高校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开展好此项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让大学生志愿者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去,更好地贯彻落实了共青团改革以及“从严治团”的相关要求,还更好地调动了青年大学生深入参与基层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为我国如期脱贫奉献青年大学生的力量。

1.2发展扶贫工作的后备军

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提出的。近年来,为确保在2020年全国如期脱贫,社会各界协调各方力量积极投入其中。作为新形势下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积极参与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智慧的代表,不但拥有广博的学识,还具有开阔的眼界。深入贫困地区,青年大学生为当地“精准扶贫”注入了新鲜血液,以其自身优势推进扶贫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可以让他们率先熟悉了解相关工作,从而,培养一批大学生毕业之后服务于贫困地区一线工作,形成长效培养机制,为国家扶贫工作储备大批熟练掌握工作技能的后备力量。

2.大学生志愿者助力精准扶贫实例分析——以新疆大学帮扶南疆叶城县为例

2.1对口帮扶地现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疆主要指天山以南的五地州,据调查研究表明,南疆贫困人口数量庞大,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后,在新确定的国家级贫困县名单中显示,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有27个,南疆占21个,新疆大学对口帮扶地叶城县也在其中。

2.2大学生志愿者助力“精准扶贫”路径

2.2.1人员配置

新疆大学紧紧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和自治区“精准扶贫支援南疆”的号召,每年派出近200人前往新疆大学对口支援地区叶城县的“访惠聚”工作组和“扶贫”工作组,以及各中小学开展支教等志愿者社会服务活动,助力叶城地区“精准脱贫”工作。由于新疆南部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为主,语言障碍在一方面也影响着当地扶贫工作的开展。大部分当地的老百姓国语水平较低,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工作较困难。在此项工作开展中,新疆大学维吾尔语专业的学生不仅促进了当地扶贫工作的开展,而且对于大学生自身专业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促进了双方利益的均衡发展,这也激发了大学生深入基层的信心和决心。

笔者就2018-2019学年全年参与南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工作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30张,收回有效问卷113张。

根据问卷调查,参与2018-2019学年全年深入精准扶贫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中,普遍认为通过一年的志愿服务工作,自身专业水平,包括:维吾尔语的口语水平、听力水平、翻译水平、写作水平、语法水平、词汇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根据问卷调查并结合实际情况,参与2018-2019学年全年南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工作的学生中,本科生占87.62%,硕士研究生占12.38%,由此可以看出助力南疆脱贫工作的主力人员还是以本科生为主;在性别方面:男生占27.43%,女生占72.57%。由于南疆乡镇工作需要,男生更多的是被派往“访惠聚”驻村工作组参与扶贫一线工作,女生大多被派往中小学校,利用自己的维吾尔语专业优势,参与支教工作;在政治面貌方面:共青团员比重较高,占73.45%,预备党员占18.58%,正式党员占7.97%,可见参与南疆扶贫工作的志愿者中,党员的人数不少,学生党员的模范先进性在艰苦的南疆扶贫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引领、带头和示范作用。综上可知,新疆大学助力南疆“精准扶贫”工作的志愿者中,本科生居多,学生党员带领团员,用严格的纪律和工作作风,努力完善每一项工作。

2.2.2扶智——支教

教育部認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并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研究制定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发展教育脱贫也是各地政府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基础教育关乎国家全民素质和人才发展和储备,加强基础教育也是发展教育脱贫的要求。由于叶城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学生的国语水平也比较差,选派维吾尔语专业的大学生服务当地的教育部门,不但填补了当地乡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不足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国语的有效普及。

投身支教工作的志愿者们普遍认为:一是在支教方面,自己通过给学生授课、家访活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维吾尔语专业水平;二是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自己自觉地担起了责任,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身体力行地宣传和谐新疆与民族团结,为新疆的稳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三是在工作中,与少数民族老师互相学习,彼此尊重,不仅缓解了对口帮扶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地教育水平;四是与其他志愿者共同合作努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互相协作,自我价值得到了升华。

2.2.3扶志——“访惠聚”、“扶贫”

根据笔者实地调研发现,在叶城县部分贫困村村民普遍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当地脱贫进度,农民自身动力不足。所以,转变他们的观念是脱贫工作的头等大事,同时也是异常艰巨的。因此,新疆大学选派维吾尔语专业的男同学与驻村工作队一起开展“访汇聚”工作、“扶贫”工作,做好当地老百姓的思想工作,让其树立起“我要脱贫”的主体意识,运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解决贫困问题。

投身“访惠聚”工作队和“扶贫”工作组的志愿者们普遍认为:一是通过日常档案整理等工作,自己在工作态度以及耐心程度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二是扎根基层,才了解到基层一线工作是多么的辛苦,才亲眼目睹了基层工作的艰辛和不易,让自己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三是深入贫困地区,才能切身了解到贫困地区的百姓生活之不易,让自己更加清楚要珍惜眼前生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创一个美好的未来;四是通过入户走访让自己从刚开始的“张不开嘴”,到最后的“交流自如”,自己的维吾尔语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专业的提升让自己更加拥有责任心,明白肩上担负的不仅仅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担负的是许许多多家庭的未来,担负的是国家扶贫事业的宏伟战果。

3.大学生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工作环境

扶贫地的地理位置较偏远,大学生志愿者短期内很难适应当地的生活方式。对口帮扶地的医疗条件差,当大学生志愿者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时,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严重影响病情的控制。这一系列问题,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形成严重的阻力。

3.2协调工作缺乏系统性

大学生在深入帮扶点开展工作前,无论是校方还是帮扶点,并未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而是“到岗即上岗”严重影响到后期工作的进行;基层工作任务繁杂,部分大学生在完成自身工作以外,还需承担值班等工作之外的任务,严重影响大学生作息时间。

4.大学生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几点建议

4.1加强志愿者组织培训工作

对志愿者特别是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校志愿者们一定要增加岗前培训工作,学习基层“精准扶贫”方面相关细则,包括“精准扶贫”政策了解、对口帮扶地基本状况、安全注意事项等展开系统培训,逐渐形成大学生“精准扶贫”专业化培训机制。高校团委应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志愿者精准扶贫服务中心,将志愿者培训工作纳入整体工作要求,统筹推进,让今后的大学生“精准扶贫”志愿者服务工作,不仅仅是基于爱心和满腔热情开展,更是在专业化培训的指导和引领下有序开展。

4.2增加志愿服务的保障力度

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志愿者工作的保障力,它又分为政策保障和物质保障。

当前,部分省市为了保障志愿者的相关权益出台了相关地方性法规,但是仍缺乏全国性统一的规章制度,无法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志愿者的管理机制、志愿者的税收及经费、志愿者维权和优秀志愿者的表彰奖励等内容,都无法找到法律依据。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志愿者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国家应该尽快制定出适应高校志愿者的地方性的规章制度,以便有助于高校志愿者更好地开展工作。

政府及高校应该尽全力保障工作地志愿者们的生活基本保障设施和安全,为志愿者的参与工作的交通、餐饮、住宿等条件提供帮助,并与志愿服务地的对接单位取得联系,做好志愿者们的交接管理工作,让全体志愿者有组织、有团队、有领导、有归属,这样,志愿者们才能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志愿服务工作当中来。

4.3全面重视大学生志愿者“精准扶贫”工作

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绝大多数工作岗位更多的参考就业者的专业技能,但是对于毕业生的志愿者服务经历并不是很看重,这是当前我国国内对就业者志愿者服务经历并不是很重视的大环境所造成的。没有政府部门的支持,没有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理解,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志愿者助力扶贫工作的社会意义,使得大学生志愿者助力“精准扶贫”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

所以,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志愿者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亦或是第二课堂都建议安排有关志愿者相关的培训和课程;建立院校两级的志愿者队伍,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精准扶贫”工作规模的扁平化和层次化;不断强化主体志愿服務活动,在校内形成完善的服务工作模式;在全体高校学生中提高对志愿者服务工作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从特色化、基地化、制度化等各方面大力推进高校大学生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4.4建立健全大学生助力精准扶贫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

任何工作的考评机制、激励机制虽不能作为此项工作的主导作用,但是却能作为完成此项工作的推动作用,志愿者工作亦是如此。从培训、上岗、总结,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都应该贯穿全过程,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助力基层“精准扶贫”工作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参与度,为表现优异的志愿者给予证书、奖章、奖品或者第二课堂学分的奖励,为表现不良的志愿者予以惩戒,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高校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热情和激情。

4.5完善长期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志愿者的党团生活

任何一个志愿者脱离了学校,脱离了常规的党团组织,不仅影响自己的党员发展进程,也影响自身的党团组织生活会的开展。政府及高校应该及时与对口帮扶点的单位取得联系,成立临时党团支部,就团日活动、党日活动、党课培训、推优工作等常规学生党团生活进行指导和监督,有针对性地利用“火线入党”的条件,积极推荐优秀的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争取在志愿服务最前线,发展出更多的优秀团员和优秀党员,为全体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大学生树立榜样,发挥模范标兵力量。

5.结语

高校加入“精准扶贫”已成为大势所趋,高校大学生势必发挥其“中流砥柱”的作用,为2020年全面脱贫,防止后期“返贫”贡献一份力量。为此,首先,高校应该加大实地调研,从中不断发现大学生志愿者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相关机制。其次,高校之间应该建立起“校校联合”交流合作机制,互相交流各个高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措施,互相借鉴学习。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鼓励学生深入扶贫一线,不仅能够解决贫困地区相关问题,并且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专业知识,实现双赢。为此,高校另外,高校应该建立起相关长效合作机制及保障机制和奖励机制,实现校政长期合作,不仅能够保障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自身安全,而且,能够激发更多的大学生自愿加入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建设中,展现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的风采。

参考文献:

[1]王金丽.大理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研究[D].大理大学,2018.

[2]王洪飞,孙莹贤.高校实践育人合力机制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2):88-89.

[3]黎慧.新疆南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D].新疆大学,2017.

[4]朱紫君.新疆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

[5]胡晓青.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研究[D].西南大学,2017.

[6]张晓平,杨皓.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14.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