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的进阶之路*
——专业化产业集群发展机理与策略

2020-10-13 12:01肖淑梅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众创专业化集群

肖淑梅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在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复杂多变的态势冲击下,我国经济如何更精准的定位,在原有的特色基础上寻求最优化的经济模式和发展途径,是各地方政府决策层面的核心问题。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众创空间,产生的创新增长点提供了大量新思路新火花。众创空间在各方力量培育下,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已经深入人心。

1 众创空间井喷式成长现状

起初的众创空间发展特色明显,多数项目起点低、投资少、人员数量少、占地小,可以最大限度地盘活利用高新区、高校等已有的有利条件,让市场力量发挥作用。政府利用政策优势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链接、社交渠道和资源共享平台[1]。近年来,众创空间在全国已经呈现出 “井喷式”的发展态势。2019 年度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以下简称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复核结果已达1 888 家[2]。从区域和省级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众创空间数量最多,其中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排在前三,分别是 229 家、192 家和 168 家,占全国总数的12.12%,10.16%,8.89%。细分到城市,有些城市逐渐成为省级双创工作的领头军,众创空间体量远超全省其他地区,并渐成集聚式发展。如青岛市众创空间数量为76 家,占山东省总数的39.58%;深圳市数量为90 家,占广东省总数的39.3%;大连市数量为29 家,占辽宁省总数的43.93%。

2 零散粗放发展中凸显的问题

小微企业组合而成的众创空间,早期的粗放发展也暴露了先天不足,即草根企业虽然获取了政府政策补贴和租金优惠,但是在科技资源、人员力量、管理能力、天使投资上无法与传统大型企业相比。尤其是高新技术方面,草根企业科技基础薄弱,人员流动频繁,为数不少的创客们即便是创新题材新颖,在专业化和信息化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却也在较短时间内从创业浪潮中跌落。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复核结果中,2019 年1 949 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里有60 家经营不善未达到预期目标,被取消国家备案资格。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5 个方面。

1)缺乏战略布局规划,众创空间无法依靠自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2015 年以来,多个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几十部政策支持扶助众创空间的发展。各级政府创办了模式多样、名称不一的众创空间,有孵化器、加速器、创业苗圃、大学科技综合体等。入驻众创空间的创客们分布零散,各自经营。在同一个省市、同一个众创空间内,出现多个重复专业研发方向、重复客户群体的小微企业,竞争激烈。地方政府对创客的服务也仅限于工位出租优惠、场地管理、创业培训等内容,而很少有基于区域、基于本地经济特色的战略布局规划。近几年的众创空间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尚不成熟,对创客的引导和输血功能有限。小微创客无法通过自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2)零散经营的小微企业无法形成良好的外部规模效应和稳健投资。调研发现,即使在同一个众创空间内的相同创新方向的小微创客,每一家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设计、研发、经营、管理、财务、销售环节样样俱全。这种形式虽然灵活机动,但是却属于早期粗放模式的企业发展样式。这种个体经营无法形成高度的分工协作,每家创客公司都需要在设计研发以外的环节中投入大量精力物力,经营效率低下,平均生产成本过高,外部的规模效应无法生成,不具备产业延续性。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创客,虽然早期发展理念创新性强,可以得到风险投资的种子资金,但是在后期的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也难以获取稳健投资。

3)空间交易成本较高。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合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3]。同一地区内,多家众创空间、创客公司地理临近,管理部门相同,企业成长历史渊源相近,本应该易于建立信用机制和相互信赖关系。尤其是相似专业研发方向的小微企业,如果有地方行政指令参与,易于将运输、信息、合作等成本集束起来,替代讨价还价机制,降低交易成本。但是零散的、各自为政的经营形式,必然产生空间阻滞效应,导致小微创客公司生存困难。

4)合作学习和协同创新效应薄弱。小微创客的独立封闭式经营,成为技术交流合作的壁垒,阻碍了同行业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协同创新,无法及时接受同一区域内其他企业的创新知识外溢,无法与高速发展的科技创新趋势迅速串联,削弱了竞争优势,不能充分激发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导致协同创新效应薄弱。

5)众创空间绩效、运营情况、寿命周期与地方经济发展层次关联过于密切。从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18 年统计数据显示,各区域众创空间运营情况明显不均衡,东部地区创业团队当年获得投融资总额占全国总额的81.7%,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为10.1%,7.1%,1%。同时,东部地区众创空间年度总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57.1%,其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6.6%。表1 为2018 年全国各区域众创空间经营情况对比,众创空间运营情况排名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这个排名与国家地区经济排名是一致的。显而易见,地区经济发展层次与众创空间运营情况关联密切。一个区域若经济基础薄弱又无地方经济特色,则众创空间难以获得持续的投融资,且外部支持环境与双创氛围力量单薄,不能长期支撑众创空间的发展。

表1 2018 年全国各区域众创空间经营情况对比表

3 众创空间专业化产业集群生成机理及优势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同类产业的聚集。集群内的产业之间互助联系,能产生一种四处扩散的产业关联效应。近5 年来,各地区众创空间已经从早期的区域性集聚发展到现在逐渐趋于产业集群态势。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创客空间,自身有着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深厚背景,在生产 “春晚”机器人的哈尔滨乐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明星团队之后,其产业辐射效应迅速体现,园区内吸引了大量创客团队,先后产生了“基于图形识别黄桃脱核机器人” “排爆机器人”“Cubeworks 系列”和 “Smart 系列”教育机器人等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力的科技产品。并以哈尔滨为总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了多家以机器人为主题的众创空间分公司,初步形成了机器人产业集群,辐射影响力巨大。这是我国众创空间的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参照范例。众创空间形成专业化产业集群对于双创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优势。

1)众创空间产业集群,其内部建立的互动机制会缓和经济利益冲突,协助信息流通,为上下游企业创造合作与信任的空间;集群内的创客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2)众创空间内产业集群的创客数目达到某个关键值时会自动触发自我强化的机制。专业化供应商、服务商开始萌芽,数量逐渐增多,产品资讯累积到一定量后,集群内部将发展出培训、研发、销售、基础设施提升等服务机构[4],地方政府或区、街道办也会制定适当的规则来扶助其健康发展。外部企业或投融资商会看到潜在的市场机会,且会趁着进入门槛低时成立新公司或进行初级、二级投资。当产业链逐渐辐射至多个地区后,这个产业集群的重要性将会被广而告之,本地甚至省级、全国的上下游供应商都会回应产业集群的整个服务链的需求。产业集群成长,也将左右当地政府的经济政策。所以,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大于各个部分的总和,具有 “1+1>2”的系统效应。

3)专业化实施的众创空间产业集群,其生成机理可以归纳为3 个时期: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其特色是:在萌芽期,集群具备地理优势,同质化的创客会因为地理相近而降低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合作成本;发展期将形成 “招牌向心力”效应;成熟期会产生 “产业离心力”,最终实现产业扩张。流程步骤详见图1 的众创空间专业化产业集群生成机理图。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 “中心—外围模型”理论,各地区众创空间的原始形成是政府行为,是内在的、原发性聚集手段促成的简单 “双创”布局。之后,某些区域会根据地方经济特色或产业发展进行专业化归置,如杭州为移动互联网创客打造的阿里百川项目基地、互联网金融大厦;天津港保税区基于化工新材料专业方向,重点培育的渤化集团创新创业基地和瑞普生物智创谷。

图1 众创空间专业化产业集群生成机理

通过分析可以总结出:众创空间的专业化产业集群生成机理,是内生形成和外部归置两种路径的集合。内生的集群依赖于该区域的经济特色历史,外部归置依赖于政府对区域经济的规划扶持。两者并不严格分隔,内生集群的发展壮大需要外部政策给予的优化扶助,外部归置的集群在生长过程中,也会逐渐形成地区产业特色。最终,两者的集合到达发展期,可以形成良好的 “招牌向心力”集群效应,吸引同类项目合并发展;专业化程度达到成熟期后,一个区域地理位置和经济政策等已经不能满足产业扩张的需求,那么,这个众创空间会向外产生 “产业离心力”,扩张到更适合发展的地区直至全国范围。至此,“双创”的意义才真正体现。

4)众创空间的专业化产业集群道路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从而弱化地方总体经济水平对众创空间运营情况的关联程度,使经济水平较低地区的双创工作获得更有效的扶助和支撑。产业集群强调专业化、特色化和资源集聚,部分缺乏经济特色历史沿革的地区,可以利用集群优势培育众创空间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跟随全球经济形势择时而变,重点发展类别差异、错位互补的新产业,实现弯道超车,追赶发达地区。

4 众创空间专业化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1)挖掘区域众创空间现有的产业集群专业化优势,有的放矢的培育新产业热点专业。政府要高度关注本区域众创空间的经营发展与变化情况,大力培育有创新特色的小微创客,利用政府行为,加速萌芽期的进程,为专业化产业集群的产生做好组织保障。新经济发展现状下,地方政府应重点培育区域核心层竞争力,选择项目时,不一定依靠区域自然发展缓慢内生形成的特色经济,可以利用招商引资进来的外源性产业,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众创空间的规模产业集聚效应。特别是经济水平较低地区,政府应重点关注国内外经济热点,打造和培育“小而新”的科创项目,剑出偏锋,做到经费倾斜与广告铺设并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高度重视区域内众创空间市场制度建设与环境的治理,形成一个诚信度高、规制健全、环境良好的经营机制,为萌芽期的众创空间专业化集群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优良环境。

2)地理上改变众创空间点状分布为片状分布模式。目前的众创空间在各个城市中基本呈点状分布,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校级等各级别、各种大小的众创空间在地理位置上零散布局在区域各处。这是由城市建筑分布、各空间的成立时间不同所造成的,因此专业相同、行业关联的小微创客,也是零散分布在其内。地方政府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策划,将同质化的点状分布的众创空间进行二次地理位置规划安排,实行专业归置,将相同、相似专业的众创空间和小微创客集合到一起,成为超级专业市场,变点状为片状分布,从而强化地理优势,降低同质化企业的信息、合作、生产、运输、水电、商业服务和技术共享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3)建立基于专业的众创空间集群的物流和其他经营链服务外包新模式。现有众创空间零散分布的明显弊端是分散运营、运输和交易成本过高,这些成本内容很多,主要包括运输、存储、包装、监督、搜寻、装卸、残损、税收、占用资金、质量度量、利息、信息、谈判、制定决策、订单成本、IT费用、预测、监管、度量绩效、代理费用等,还有一些不易测度的隐含成本,这些成本支出将大大消耗众创空间的物质和精力支出。政府应协同众创空间管理者建立物流和经营链的服务外包模式,使用第三方物流与服务外包企业,尽可能将核心业务以外的商业职能外包转让,从而让众创空间的小微企业可以集中资源专心致志地从事核心业务,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 “基于专业”的物流和服务外包。由于不同专业、不同规模、行业性质的众创空间企业,其组织方式是不同的,因此物流和服务外包也需要细化分类,按照不同的专业属性,分类整合,修正物流和外包方式。这种创新的物流和服务外包组织模式,可以减少零散的市场交易环节、降低经营前后期的不确定性,大大地减少众创空间个别运行的摩擦和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众创空间的专业化集群发展提供创新基础。

4)优化众创空间互联网络组织形式,打造线上的虚拟众创空间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强调 “特定空间”的地理优势,这一空间的大小受制于创客们相互之间的信息成本、交流成本、协调成本等,其边界取决于集群扩大所带来的边际收益与边际交易费用之间的大小关系。对于某些专业众创空间的创客而言,如信息网络类、线上教育类等,其工作性质与传统 “空间”的概念关联不大,远程网络办公可以解决商业经营的大部分步骤,那么对于这样的创客公司,可以建立线上的虚拟产业集群,打破常规的地理限制。这需要建立一个专业产业集群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这个线上集群平台是供创客交流的内部网络,也是一个以集群整体组织模式,面向外部的产、供、销虚拟平台,当然也可以用外包的形式由第三方服务企业来实现。这种线上的虚拟产业集群可以解决地方政府由于历史、经费等原因无法打造众创空间地理集聚的困境。对于特定专业的创客,这也是拓展业务范围,建立畅通的交易、物流配送渠道,降低交易成本的一个新的选择。

5 结束语

中国的众创空间经过5 年的大范围发展,目前已经到达一个高原区。探索在高原基础上的高峰发展,是当前的紧要任务。打造众创空间的专业化产业集群是一条高效低耗的、攀登高峰的进阶之路。地区政府在适合时期点,应该抛却 “顺势而为”的传统众创空间政府管理模式,将市场化管理中加入精细计划管理,插手布棋,将零散分布的众创空间挪腾置换,参考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的产业发展特点和生成机理,从地理、网络、服务外包等方面建设基于区域经济特色的专业化产业集群,从而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猜你喜欢
众创专业化集群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西安市级众创空间可资助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