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价值论几个问题的再思考

2020-10-13 12:16侯珍菊
西部论丛 2020年1期
关键词:客体主体价值

摘 要: 价值哲学是研究价值现象和规律的哲学学说。但到目前为止,如何界定价值哲学的核心概念“价值”,学界并未达成共识。价值是客体所具有的对特定主体的属性或功能,既具有客观性的一面,又具有主观性一面;既具有绝对性的一面,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同时,价值还具有依附性、层次性和复杂性。“价值是人”的论断,取消了主客体的划分,否定了客体的意义,又不自觉地把主体沦为客体,形式上突出了人的地位,实质上贬低了人的地位。

关键词: 价值哲学; 价值; 价值特征; 主体; 客体

价值哲学是研究价值现象和规律的哲学学说。学界通常认为,价值哲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价值哲学的核心概念“价值”的认识,还存在着诸多分歧。本文在梳理有代表性的诸说的基础上,对价值概念、价值的基本特征,以及人的价值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一、关于价值概念的认识

“价值”是价值哲学的基础概念和核心概念,但由于学者们的认识不同,形成了 “关系说”、“效应说”、“客体说”、“功能说”和“主体说”等影响较大的观点。在此略作分析(“功能说”和“主体说”的分析见下文)。

“关系说”认为,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关系说”在我国影响极大。价值是在主体与客体特定的关系中存在的,但不能把价值与关系等同。价值是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某种功能。当主体以自身需要即价值尺度,测量客体的某种功能时,主体与客体就会形成价值关系,客体价值的大小就会呈现出来。

“效应说”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实际效应。“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即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客体作用于主体,转化为主体本质力量的过程。”[1]“效应说”也是影响较大的观点。而所谓效应,就是效果和反应,它是价值活动的最后结果,即价值的实现。因此,“效应说”混淆了价值与价值实现两个不同概念。

“客体说”包括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认为,价值就是客体本身。如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基督教的“上帝”等等。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解,它以人之外的某个精神实体视为价值。另一种理解认为,价值是客体包含的某种成分。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持此论者很难解释,为什么相同的客体,对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

概而言之,在价值概念的相关研究中,至少存在以下明显错误:主体与客体相混淆;价值与主体或客体相混淆;价值与价值关系相混淆;价值与价值判断相混淆;价值与价值实现相混淆;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相混淆。

那么,什么是“价值”呢?如前所述,所谓价值,就是客体所具有的对特定主体的属性或功能。此论可概括为“属性功能说”。美国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认为,自然物的属性“被觀赏者的知觉记录下来,并被翻译成了实实在在的价值”。[2]实际上,这只是自然物固有的价值,更多的价值需要在主体的价值创造活动中赋予客体。

有论者认为,“属性功能说”,无视主体的作用,只看到客体的作用,属于唯客体论的单极思维,无法说明和解释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对不同条件下的同一主体,为何具有不同的价值。事实上,解释和说明这一点并不存在困难。人是万物的尺度,但人作为主体、作为价值尺度,是变化发展的。不同主体、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主体需要不同,价值尺度不同,价值自然就不同。这正是主体自由发展的本质体现。此外,由于主体价值认识和评价能力存在差异,有可能造成对客体价值认识不足或过高,因此出现破坏客体价值、崇拜无价值的客体等社会现象。而且主体实现价值的能力差别也很大。主体无力实现、获得的价值,往往也被视为无价值。

二、关于价值的基本特征

价值是客体所具有的对特定主体的属性或功能,既具有客观性的一面,又具有主观性一面;既具有绝对性的一面,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同时,价值还具有依附性、层次性和复杂性。

价值客观性主要表现于:第一,价值是客体所具有的属性或功能,任何一个主体都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随意改变,无限夸大或缩小。第二,在社会生活领域,客体的价值通常是社会公众甚至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认识、确定的,它不依某一个体或某一群体的意志为转移。第三,人作为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本身就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人自身的需要也有客观的一面,都受时代的制约和影响。价值的主观性主要表现于:第一,人的需要有个体性、主观性的一面。第二,在不影响其他主体的情况下,客体价值的大小,受主体的主观影响很大。

价值的绝对性是客体面对人类主体所具有的平均价值或公约价值。它不以个体或群体的意志为转移。价值的绝对性一方面源于客体的客观性,一方面源于人类需要的共同性和人类的平等性。相对性则因条件不同,主体不同,价值尺度不同而造成的客体价值的不同。很明显,价值的相对性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是无限的。承认价值的相对性是对作为具体主体的人的地位、自由和尊严的尊重和认同,直接涉及到个体人的权利。

价值的依附性、层次性和复杂性。价值是客体对人的属性或功能,客体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依附于客体,离开客体,价值就无法存在。价值的层次性则与人需要的层次性密切相关。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这就说明,主体的价值尺度是有层次性的。而承担价值的客体也存在层次性。农田价值在于庄稼;庄稼的价值在于粮食;粮食的价值在于营养。可见价值的层次是很明显的。价值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价值作为客体的属性或功能,也是客体相互比较的结果;其次,客体本身也是变化的,客体的价值也会随之而变;最后,人的需要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差别很大。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价值的复杂性。

三、关于人的价值问题

在价值哲学的研究中,出现了把价值主体混同价值客体的现象,以公众为立场,把个体异化为客体,大谈人的价值,导致主体的权利和地位形同虚无。典型表现就是价值“主体说”。

“主体说”认为,价值就是主体,就是人本身。更有人直截了当地说:“价值是人。”[3]此论的目的,也许是为了凸显人的中心地位,人至高无上的尊严。但是,视人为价值,即视人为价值承担者,就取消了主客体的划分,完全否定了客体存在意义,同时又不自觉地把作为主体的人沦为客体境地,事实上贬低了人的尊严和地位。“价值是人”的论断对批评各种反人道行为以及拜金主义观念不乏积极作用,但这一积极作用并不能反推该论断正确。所以,此论看起来貌似深刻,实则肤浅,其逻辑是混乱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危险的。古希腊的普罗泰格拉早就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实际上已经指明人是主体,人是价值尺度,而不是价值本身。在一定的价值关系中,主体就是主体,客体就是客体,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功能或意义。

人类对世界进行主客体划分的处理方式本身,已经暗设了人类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人的价值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对人不言而喻的权利和地位的怀疑和否定。应该说,人的尊严和权利是不容追问的。价值是主体对客体的追问,价值是人则反过来对主体进行追问,将人置于客体地位,这明显是对主体人的权利和地位的冲击。其一,人被分裂为主体和客体,部分人成为价值主体,部分人沦为价值客体。其二,片面强调客体人的价值在于贡献。事实上,人的贡献只是人作为主体的价值创造,是人作为主体的价值活动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还有价值需要和满足,不能单纯地把人的价值创造等同人的价值或人的本质价值。一个人只讲贡献价值,不讲价值满足,不就是奴隶吗?在一定程度上,价值满足才是人作为主体最本质的一面。贡献如果不能与自由、民主、幸福,人格、尊严、荣誉、地位相匹配,就是人的沦落而不是价值!不少人以国家为立场,暗设国家为主体,以此为前提谈论人的价值,同样是对人尊严、权利、地位的颠覆和否定。总之,人是价值主体,他可以创造价值客体,但本身不是价值客体,谈论人的价值就是对主体人的异化。

人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只能是同类关系、平等关系和相互需要、相互满足、相互尊重的关系。尽管相互满足可能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但不是单方面的需要和满足。任何一方都是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精神性的人,有人格有尊严的人,而不是自在的、不具有自觉性的客体。任何一方视对方为客体,都是对对方主体地位和权利、尊严和人格的贬抑,甚至践踏,最终会导致双方的冲突和对抗关系的出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被视为客体的主体不断挣脱客体处境、向主体地位迈进的历史。所以,主体之间的关系,与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同,它本质上是主体与主体价值追求活动的协同、并联、对接、碰撞或对抗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当然,主体之间相互满足的关系总要通过或借助一定的客体媒介来实现。因此,主体就是主体,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关系,不能把主体之间的关系,当做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任何把主体视为客体的行为,都是无视主体尊严和权利的恶劣行为,都是主体的异化。

四、小结

所有的事实,都承载或凝固着价值,所有的价值都会转化为事实。事实与价值是须臾不可分离的。人类个体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在人类个体有目的的活动中,主体是人,人是价值的尺度,是价值的创造者,是价值的实现者;客体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事实既可以作为价值活动的基础条件,也可以作为客体;价值是客体所具备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价值与事实的连接活动和转化活动。人就是價值与事实的桥梁。因为主体人本身就是灵与肉的统一,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价值与客体的统一。人的主体性,既包括人的物质性、客体性,也包括人的精神性和价值性。

参考文献

[1] 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59.

[2] [美]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56—157.

[3] 韩东屏.论价值定义及其困境[J].江汉论坛,1994(7):35

作者简介:侯珍菊(1983-1-),女,汉,山东济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客体主体价值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浅议犯罪客体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探
试析期货法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