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发源地探秘——因少写“宋志”二字,“火爆法”采矿长期被误为明代发明

2020-10-14 00:46张寿橙
食药用菌 2020年5期
关键词:杂记县志五金

张寿橙

香菇发源地探秘——因少写“宋志”二字,“火爆法”采矿长期被误为明代发明

张寿橙

(浙江省龙泉市金沙张宅,浙江 龙泉 323700)

因为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在卷十四中引用《龙泉县志》五条时,少写了“宋志”二个字,导致其后历代学者们都认为“五金之矿、青瓷、韶粉(铅)、采铜法”等技术是“明代”的发明。源自南宋何澹,被写进《中国香菇栽培史》的香蕈185字,解开了一把时代之锁,也理顺了“火爆法”采矿技术的时间轴。

香菇发源地;菽园杂记;陆容;“宋志”

谁是第一个以生命尝试吃香菇的人?是谁为香菇定名?香菇从野生到人工栽培,是如何发生并完成全栽培过程的?为什么香菇砍花栽培会发源于龙、庆、景?菇民的祖先,唐宋时代从异乡逆向迁徙至贫瘠山区,是为什么?菇民区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童山”,很难见到原生态的森林?菇民区,那些深不可测的矿洞遗存,那么多带“坑”的村庄,就是明朝开矿那样简单吗?笔者将撰文陆续解开发生在香菇砍花栽培发源地——浙江西南部龙泉、庆元、景宁、云和的历史之谜。

本篇讲述的是从“中华香菇文化之父”何澹及其定名的“香葚”,以及何澹185字源于南宋(1209)《龙泉县志》的历史论证中发生的,也是中国矿冶史、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桩历史冤案!本文企盼还原与补正“中华香菇文化之父”何澹其人其事,以弘扬唐宋先民的伟大奉献。

南宋嘉定二年(1209)《龙泉县志》五条中,香蕈的185字,作者为何澹,已为国内外学界所公认,何澹亦被尊为“中华香菇文化之父”,其事迹已入载《中国香菇栽培史》。五条中的“五金之矿、采铜法、韶粉”三条共1 700字,其核心内容为“火爆法”采矿。

“火爆法”开采五金之矿,是根据热胀冷缩原理,或加泼冷水或醋的方法使岩石破裂或变酥,破坏其内部结构。“火爆法”采矿,首先必须探测、寻找、认识矿脉及其走向,采取后,将矿石堆叠,炭火爆烧使其变酥,以利粉碎。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向自然索取的创造性行为,具有弥足珍贵的工业创新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世界科技进步的一大里程碑。这种方法和火爆破碎岩石,完全是两码事。火爆破碎岩石,在我国秦代开凿都江堰宝瓶口,唐代开凿龙门砥柱,均已使用。

何澹在《龙泉县志》五条中,首先描述了“五金之矿”:“五金之矿,生于山川重复高峰峻岭之间。其发之初,唯于顽石中隐见矿脉,微如毫发。有识矿者得之,凿取烹试。其矿色样不同,精粗亦异。矿中得银,多少不定,或一箩重二十五斤,得银多至二三两,少或三四钱。矿脉深浅不可测,有地面方发而遽绝者,有深入数丈而绝者,有甚微久而方阔者,有矿脉中绝而凿取不已复见兴盛者,此名为过璧。有方采于此,忽然不现,而复发于寻丈之间者,谓之虾蟆跳。大率坑匠采矿,如虫蠹木,或深数丈,或数十丈,或数百丈。随其浅深,断绝方止。旧取矿携尖铁及铁凿,竭力击之,凡数十下仅得一片。今不用锤尖,惟烧爆得矿……”

赵彦卫,是何澹同时代人,他在开禧二年(1206)写就的《云麓漫钞》中,对银矿开采有以下记载:“取银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甫容人身,深至十数丈,烛火自照。所取银矿皆碎一石,用臼捣碎,再上磨,以绢罗细。然后以水淘,黄者即石,弃去;黑者乃银。用面糊团入铅,以火煅为大片,即入官库。”

南宋洪咨夔《大冶赋》则是写矿产开发与冶炼最完整的著作,但于“火爆法”,却不及何澹之完整与详尽。何澹在南宋《龙泉县志》中所写的“五金之矿、韶粉、采铜法”三项,可谓是中国矿冶史上最早、最全面、最为难得的史料。但几百年来,世人皆将其错误地作为明代历史。今指出其为宋代之历史,并希望引起世人的关注,以期为现代经济与文化旅游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金之矿、韶粉、采铜法”三项,其核心“火爆法”开矿,最具历史意义。网上和不少书刊宣传中国历史成就,都将“火爆法”采矿作为明代的五大发明。然而,何澹在宋代所写的采矿方法,实际上在唐代就已实现,乃一千多年前之中华成就,而不能将之归为明代的一大发明。先前也有不少史学家、矿冶史学者、地质学家,对此有过怀疑,但囿于陆容《菽园杂记》的记载,还是将其误为明代。如光绪三年(1877),陈咏重修《唐县志》引用《菽园杂记》十四卷中之“采铜法”,亦将其作为明朝“火爆法”采矿技术。类似引用直至民国乃至新中国建立之后。

199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学研究》第四卷,发表了华觉明①华觉明(1933—),江苏无锡人氏,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现任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长、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兼任教授。和钱战洪、李仲均的《大冶赋考释评述》文章,对《大冶赋》作了十分难得的阐释,但正如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王菱菱教授所言:“在引用《菽园杂记》时,仍将其(五金之矿、采铜法之火爆法)作为明代的技术状况,因此对一些问题的探讨缺少过硬的佐证材料。”

华觉明和明清两朝及以后的大多数学者一样,未能分辨陆容所引用《龙泉县志》是属于宋代而非明代。但他的这一观点,却也代表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相关学界的认识,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发展史普及读本等,均持这种观点。网上关于中国明代的五大发明,亦将“火爆法”列入其中,根据都是《菽园杂记》。

图1 丽水市博物馆古代银矿遗址分布展示模型

如: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遗址中,将“云和银矿遗址”标为“明代”,极大地降低了其开发意义。该遗址虽有一块写着明天顺二年六月(1458)的石碑,但不能说明此矿非唐宋遗址。丽水市博物馆展示的古代银矿遗址分布模型(图1)上标有137个遗址,但凡规模大的都在其名称旁注以“明代”二字,这是因为《菽园杂记》所记“采铜法”已被固化为“明代”的发明。2017年4月10日“历史上的今天”官网,有一题叫:“明朝不可思议,‘穿越’人士的5种发明”,总阅读1 303万。其中一项内容为:1596年,明朝发明火爆法采矿技术。

即使丽水本地和浙江省内的地质地矿研究者们,近十年来发表的大量探讨丽水地区古代银铜矿遗址及开发历史与科技等方面的论文,在研究遂昌矿业历史时,也唯有以南宋赵彦卫《雲麓漫钞》、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为依据,其在引用陆容《菽园杂记》之矿冶技术为重大创新成就时,均认定此为“明代”技术。这类论文所引用文献亦为我国著名学者或刊物所出,但竟无一人将陆容《菽园杂记》五金之矿等三条著名矿冶成果归类于唐宋时代。

这当然不是学者们的认知水平问题,而是因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引用《龙泉县志》时少写了“宋志”二字所致!而陆容的这一无心之误,却将何澹这位历史伟人及中国矿冶的辉煌史实湮埋了800年!我们作为香菇发源地的直接研究者,参考陆容附注,将原作11个“葚”字改为“蕈”字,通过对原作中“香蕈是‘以竹篾穿挂焙干’的”记述,以及深入研究考证书中许多菇山暗语,方才确认所引《龙泉县志》五项为宋·嘉定志,作者为何澹。因此,关于多数学者对该志年代的误解,都是可以理解的。

1994年,林世荣主编的建国后首部《龙泉县志》虽然已认定何澹为宋志(1209)的主编,但在全国范围内,由于受《菽园杂记》的长期影响,学界对其所引为宋·嘉定《龙泉县志》的观点尚未引起高度关注,因此也未能对以“火爆法”为核心的矿冶部分作进一步的系统研究。乃至在2015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还原龙泉一宋朝的繁荣》一书中,仍然未将“火爆法”等作为唐宋时代的伟大发明提出。

何澹之五条,尤其是“火爆法”开采与五金之矿的冶炼,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一项伟大贡献和值得全人类传颂与礼拜的光辉历史。遍及龙泉、庆元、景宁、云和等地的137个矿冶遗址,应追溯自唐宋时代甚至更早。还历史以真相,复宋代之辉煌,也感念何澹、陆容等先人的贡献。今后,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对历史精华的弘扬。

S646

B

2095-0934(2020)05-370-03

猜你喜欢
杂记县志五金
东莞市赫阳五金有限公司
东莞市赫阳五金有限公司
东莞正钢五金塑胶模具有限公司
东莞市赫阳五金有限公司
凿壁偷光
欧拉秀玛杂记
县志里的乡贤
泰安杂记
村居杂记
缠访者入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