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工作坊研究的成果综述(2005-2018)
——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2020-10-14 04:29朱彤彤张爱琴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工作坊运行机制研修

朱彤彤,张爱琴,何 德

(1、2.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0;3.兴庆区大塘中心小学,宁夏 银川 750021)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对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教师培训不仅可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能够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教师工作坊作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载体,早已受到了我国研究者的关注。早在2002年上海市长宁区就以工作坊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对教师学习和参与区域研修的资源共享起到了促进作用。近年来,关于教师工作坊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尤其是2008年以后,在中国知网数据库里关于教师工作坊主题的文献数量一直呈逐年上升态势。2014 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印发关于《“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指南》的通知,明确了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开展教师工作坊研修的目标任务、主要流程、研修方式、研修内容、职责分工以及绩效考核等相关内容。[1]为给教师工作坊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研究思路,本研究采用关键词共词分析技术对我国教师工作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进一步梳理和归纳了我国教师工作坊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研究趋势。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技术对近十四年来我国教师工作坊研究进行文献统计与分析,为确保文献信息的有效性,在准备文献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人工筛选并作出标准化处理,进而使用相关研究工具对文献进行量化统计与分析。

1.资料来源

首先,收集和查阅资料。进入中国知网(CNKI) 学术期刊库,将检索条件设置为 “教师工作坊” 或含 “教师工作室” 的主题词,将来源期刊类别设置为核心期刊和CSSCI,共检索到553 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18 年12 月31 日。其次,对文献进行人工筛除,删去工作坊简介或宣传、会议通知、研讨会综述、成果展示以及与主题相关度较低的文献,最终得到375 篇有效文献。最后,对有效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将 “教师工作坊”、“教师工作室” 以及 “名师工作室” 统一规范为“教师工作坊”。

2.研究工具与研究过程

本研究使用的主要研究工具为Bicomb 书目共现分析系统V2008 以及SPSS20.0 统计分析软件。 研究过程如下: 第一, 将中国知网(CNKI) 数据库中筛选好的文本文献进行导出并另存为ANSI编码文本;第二,打开Bicomb运行软件,点击增加项目编号、选择文档,提取关键词、统计关键词,确定高频关键词、生成词篇矩阵;第三,将词篇矩阵导入SPSS20.0 系统中,使用系统聚类分析,得出高频关键性的相似性矩阵和聚类树状图;第四,结合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导出关键词知识图谱;第五,根据聚类树状图和战略坐标图对教师工作坊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解释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对教师工作坊研究高频关键词进行确认、词频统计,分析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和聚类结果,其目的是对出现在教师工作坊研究中频次相对较高的关键词汇总并归纳,明确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教师工作坊研究主题以及研究热点。

1.教师工作坊研究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的375篇文献中所呈现的关键词共计977个,其中,确定的高频关键词有41个,占关键词出现总频次的30.14%。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前10 位,除去主题词 “教师工作坊”(83次),依次是工作坊(80)、教学模式(33)、工作坊制 (22)、 教师专业发展 (15)、 学校(14)、人才培养模式(13)、高职高专(12)、艺术设计(12)、教师培训(11)。除此之外,教师工作坊研究高频关键词还包括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学习共同体、网络研修、教学实践等。这一结果初步反映,关于教师工作坊研究多是围绕其对教学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学校场域内工作坊建设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网络工作坊研修以及工作坊内形成的学习共同体等方面的主题,但仅凭教师工作坊研究高频关键词词频的统计和分析,很难发现各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需要通过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对高频关键词间隐含的重要信息进行深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2.教师工作坊研究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与分析

为挖掘教师工作坊研究高频关键词间隐含的重要信息,需要通过Bicomb 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对41 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生成教师工作坊研究的词篇矩阵。 将词篇矩阵导入SPSS20.0,选取Ochiai 系数将该词篇矩阵转化为教师工作坊高频关键词相似性矩阵,再由相似性矩阵转化为教师工作坊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在相异矩阵中,数值越接近0,说明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关联度越大;数值越接近1,说明两个关键词的距离越远,关联度越小。

由表1可知,各高频关键词距离“教师工作坊” 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教师专业发展(0.799)、教师培训(0.832)、学校(0.852)、高职高专(0.968)。由此表明,将教师工作坊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多,在学校场域内进行的教师工作坊建设研究也较为普遍。表1中还有三组关键词的距离较为接近,分别是教学模式和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和艺术设计以及教学模式和工作坊制,这一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文献当中将教学模式与高职高专类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以及工作坊本身的机制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多。

表1 教师工作坊高频关键词Ochiai系数相异矩阵(部分)

3.教师工作坊研究高频关键词聚类结果与分析

为进一步说明高频关键词间的依赖程度,本研究将Bicomb 导出的41 个高频关键词的词篇矩阵导入SPSS20.0 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从教师工作坊研究高频关键词的聚类树状图上能够直观地发现高频关键词可分为四个领域,具体分布见图1。

图1 教师工作坊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

为更清晰地看出各领域中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图1 所呈现的内容进行归纳,以便后续的观察和分析,具体分布见表2。对图1 的聚类树状图和表2 的聚类结果进行分析得出,近年来关于教师工作坊研究的四个领域分别为:教师工作坊的培养对象研究;教师工作坊的运行机制研究;教师工作坊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以及基于工作坊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表2 教师工作坊高频关键词聚类结果

领域1是教师工作坊的培养对象研究,包括学校、学堂、教师团队、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名师成长、网络研修、校本研修、青年教师、教师发展、骨干教师、校本培训12 个关键词。教师工作坊一般以教师姓名或研究专长命名,是培育青年教师、淬炼骨干教师、助力名师成长的教师研修新方式。从目前教师工作坊的培养对象来看,大致可以从五个维度分析,一是从不同学段涉足教师工作坊。教师工作坊的培养对象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不同学段对教师的要求不同,教师工作坊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均有所差别,如以园本教研活动为主题的幼儿教师工作坊研究[2]、名师工作室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3]、基于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的普通高中 “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 研究[4]、重视教师合作文化氛围的中职教师工作坊研究等[5],不同学段的教师工作坊侧重点不同,研究呈现出培养目标的阶段性、个性化特征。二是围绕不同学科建设教师工作坊,集中优势资源,旨在帮助各学科教师实现相对快速的专业成长,如关于语文教师工作坊内成员间知识共享效果的研究[6]、高校思政课教师工作坊的主体功能探析[7]、初中化学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的实践研究等。[8]三是从成员分布情况划分教师工作坊。为增强研究力量,一些工作坊会选择不同学校、不同级别、不同教育部门的教师构成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坊团队;也有一些工作坊考虑到激发教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意识,根据教师自己的意愿自发形成学习小组,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组建专题性的教师工作坊。四是结合多种研修方式建设教师工作坊,促进培养对象的专业成长。如有学者认为,教师工作坊是一种依托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混合研修模式。[9]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教师工作坊既可以立足于学校实践情境,促进教师分享和更新知识,又可以利用 “互联网+” 平台为教师提供便捷的在线帮助,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研究能力[10];也有学者立足于校本教研或园本教研的组织形式研究教师工作坊。无论是基于网络研修、校本培训、园本教研还是跨校研修的形式,都充分肯定了教师工作坊对教师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五是基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构建工作坊。有学者以问题为导向,在总结归纳教师成长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构建了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知识工作坊、不胜任教师教学问题诊所式工作坊、骨干教师流动工作坊等。[11]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培养对象的不同需求,利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研修方式构建教师工作坊,辐射和带动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

领域2是教师工作坊的运行机制研究,包括教师学习、运行机制、教师培训、研修模式、教师工作坊、教师专业发展、职业教育7个关键词。教师工作坊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师研修方式,成为解决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教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其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促进教师工作坊良性、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已有研究者对于运行机制的研究视角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探索教师工作坊在运行过程中整体运行模式和外部支持机制之间相互协调的问题;二是结合每个工作坊自身条件和特色,形成的内部长效运行机制。从工作坊人员的组成上建立了 “1+1+7+n” 的运行机制,第一个 “1” 是设立一名工作坊主持人,第二个 “1” 是聘请一位专家作为工作坊专业顾问,“7” 是选择七名有进取心、工作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工作坊成员,“n” 指的是每位成员再带动若干名本校教师,突显出工作坊的辐射作用,类似的运行机制还有 “1+5+n” 模型等。[12]但是目前教师工作坊的运行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有研究者针对当前教师工作坊设计存在的缺陷,从工作坊的运行模式上,提出了 “1+2+3+4” 模式构想,“1” 是一个目标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 是两种价值即工作坊的引领与示范作用、“3” 是三个模块包括工作坊成员要学习的专业理论、教学研究以及学科实践、“4” 是四方支持即工作坊运行需要来自各教育部门的合力支持。[13]从工作坊的责任主体上划分,教师工作坊的运行机制由行政导向机制、指导落实机制以及监督保障机制这三部分构成。[14]也有研究从运行机制的成效上提出教师工作坊应根据教师发展的需要和本工作坊所拥有的资源,充分发挥工作坊的运行特色,其运行机制的建构应符合以魅力凝聚人气、以志趣吸引成员、以平等递增交流、以非正式搭建平台和以话题引领发展的特点。[15]尽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工作坊运行机制构建的侧重点不同,但其共同指向性在于突出教师工作坊自身特色,契合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为工作坊有效长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领域3是工作坊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包括高校、模式、人才培养3个关键词。工作坊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主要是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视角审视教师工作坊建设。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教师工作坊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高校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学者强调,以工作坊为载体、专题项目为依托,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为高校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16]高校教师工作坊作为教、学、研一体化的多功能平台,不仅可以促进校企合作更深入,人才培养更高效[17],还能够充分扩大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用一批名师的榜样示范性作用来辐射和惠及广大教师和学生。

领域4是关于基于工作坊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包括工作坊教学、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学习共同体、工作坊、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艺术设计、高职高专、工作坊制、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创新、教师、高职15 个关键词。教学改革通常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在某一特定场域进行的改革实践,积累实践经验,获得改革成果。工作坊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不仅要以合理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旨,还要以工作坊教学为支撑。关于工作坊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于中职、高职类院校,教师工作坊建设的目的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高职院校管理体制[18]、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这些目标,探索教育理论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研究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9]实践 “工学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20],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实现企业、教师、学生三方互惠共赢新局面。作为职业院校工作坊主体的教师,应该由专业骨干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21],组建成有扎实的教学水准、过硬的职业技能的教学团队,不断扩大工作坊的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

4.教师工作坊研究高频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教师工作坊研究的高频关键词间隐含的信息,将关键词Ochiai系数相异矩阵(表1) 导入SPSS20.0 分析软件,运用Euclidean距离模型的方法,对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可以得到教师工作坊研究的关键词共词知识图谱(图2)。该图谱通过高频关键词在战略坐标图中的距离,反映了教师工作坊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小圆圈之间的距离越近表示其关系越紧密,反之亦然。如图所示,领域1分布在一、四象限,领域2全部集中在第一象限,领域3 集中在第二象限,领域4 分布在二、三象限。

图2 教师工作坊研究关键词共词知识图谱

具体来看,领域1 的骨干教师、教师发展,领域2的教师学习、运行机制、教师培训、研修模式、教师工作坊、教师专业发展、职业教育分布在第一象限,说明这些方面的研究目前处于教师工作坊研究的中心位置,尤其是教师学习、教师研修模式、运行机制、教师专业发展之间内部联系紧密,表明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领域3的高校、模式、人才培养,领域4的学习共同体、工作坊、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艺术设计、高职高专、创新、教师均分布在第二象限,尽管这些关键词的分布相对松散,但又有不少关键词距离坐标原点很近,说明其有一定的影响力,值得持续关注、深入探讨。领域4 的工作坊教学、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坊制、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高职分布在第三象限,且关系相对密切,一定程度上说明这类研究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领域1的学校、学堂、教师团队、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名师成长、网络研修、校本研修、青年教师、校本培训分布在第四象限,说明这几个关键词目前还处于研究的边缘位置,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这部分内容依然存在可研究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挖掘。综上所述,关于教师工作坊的培养对象、教师工作坊的运行机制、教师工作坊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基于工作坊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都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四、对今后教师工作坊研究的建议

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教师工作坊研究成果体现在:研究范围广泛,涉及教师工作坊的内涵与价值、研修理念、研修动力、运行机制、研修模式等多个主题;研究对象具体,有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师的研究,还有多学段多领域成员相结合的研究,如高职院校的教师工作坊成员既包含本校教师还包括其他学段的教师或企业工程师等;研究视角多元化,如基于行动学习[22]、学习共同体[23]、认知学徒制[24]、人类生态发展学[25]等多个视角对教师工作坊建设进行研究。但客观来看,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是重视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就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教师工作坊研究还是着眼于介绍教师工作坊建设的实践经验,研究数据立足于某一或几个教师工作坊研究,然而从理论层面探讨教师工作坊建设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尽管在当前 “大数据时代” 下,实证数据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研究结果提供支撑和分析,但在没有厘清教师工作坊内涵、培养对象、运行机制等具体问题的情况下,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收集到的数据和统计分析意义并不大。所以,探求教师工作坊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坊建设的理论体系,还需加强对当前教师工作坊的行动研究,在深度挖掘教师工作坊实践问题的同时为其理论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整合多种研究方法,拓宽关于教师工作坊研究的思路。

二是拓宽教师工作坊的研究视角。目前,关于教师工作坊建设主要以运行机制、研修方式、外部保障为主题的相关研究较为深入,而关于教师工作坊的规则建立、教师的研修动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等研究成果相对匮乏,尽管有研究者探讨了教师工作坊的内部机制问题,但没有凸显出教师工作坊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关于教师工作坊的研究视角一方面要回归基础性研究,对教师工作坊的内涵与特征、功能与意义展开研究;另一方面,在明确教师工作坊的培养对象基础上,要落实和完善培养过程,培养内容上要凸显工作坊的定位,考核与评价在形式上要与研修内容相统一,要注重工作坊的实效性,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三是丰富教师工作坊的研修方式。教师工作坊是教师培训的重要方式之一,旨在促进教师学习、教师成长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但作为一种研修方式,教师工作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将工作坊研修与网络研修、校本研修等方式结合形成混合式研修已经成为教师培训研修模式的新趋势,但混合式研修不是简单的 “1+1=2” 模式,而是 “1+1>2” 模式,既要发挥工作坊研修模式本身应有的优势,更要灵活多变、适时调整,适应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工作坊运行机制研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