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苏在心脏性猝死患者自主循环恢复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2020-10-15 09:45杨登才项延郡林孝银项丙大卢敏付世光
心电与循环 2020年5期
关键词:左心室心肺人工

杨登才 项延郡 林孝银 项丙大 卢敏 付世光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指的是在急性症状发作后的1 h内,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而引起的自然死亡[1]。SCD具有发病急骤、病死率高等特点,因此,快速识别SCD并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至关重要。以往研究证明持续高质量的胸部按压是成功复苏的重要原因[2-3]。更早发现患者出现SCD、有效地实施CPR、早期除颤和复苏后有效的治疗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发生。与机械复苏相比,人工复苏过程可能出现中断,压缩深度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减小[4]。因此,人工实施胸部按压效果往往不佳。近年来,CPR机械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大,CPR仪已按最新CPR指南默认设置好参数,操作简易无需重复调试。在这种设备的帮助下,患者可得到高质量无间断的胸部按压。本研究比较人工复苏与机械复苏对SCD患者自主循环的恢复及相关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120出诊或由家属送至急诊科的SCD患者287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SCD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年龄≥18岁;非外伤性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排除标准:院外已经死亡者;入院后家属主动放弃进一步治疗;资料不全或28 d内失访。根据复苏方法将患者分为单纯人工复苏组及人工+机械复苏组。单纯人工复苏组232例,男155例,女77例,年龄32~70(61.0±17.0)岁;人工 +机械复苏组 55例,男 39例,女 16例,年龄 26~75(65.0±17.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复苏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立即胸外按压,开放静脉双通道,皮囊按压,尽快给予经口气管插管进行人工呼吸,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常规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针1 mg/3 min,必要时每3 min重复1次,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等常规措施,必要时采取电除颤。(1)单纯人工复苏组:患者入院后严格按照《2015年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操作要求,立即进行人工胸外按压,按压深度至少为5 cm,但不超过6 cm,按压频率100~120次/min。(2)人工+机械复苏组:患者心跳呼吸停止后,在使用自动心肺复苏装置之前,先进行人工按压,同时尽快正确安装QNS-IC型充气式心肺复苏仪。安装完毕后,根据胸廓前后径调节按压深度,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然后打开阀门,按操作程序打开各旋钮的开关,根据《2015年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调节各项参数。

1.2.2 观察指标 (1)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基础疾病史(高血压、高血脂、左心室肥厚、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口服抗凝剂使用情况。(2)复苏成功率、并发症(内脏损伤、肋骨骨折、气胸等)发生情况、恢复自主循环时程。分析患者年龄和有无基础疾病史(高血压、高血脂、左心室肥厚、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有无口服抗凝剂等风险因子与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性。研究终点是复苏后现场恢复自主循环,以死亡、严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植物状态等为复苏失败[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Q1,Q3)表示,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Spearman秩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例(%)]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BMI、高血压、高血脂、左心室肥厚、心肌梗死、脑卒中、口服抗凝剂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恢复自主循环时程比较 本研究中共有109例患者成功复苏,人工+机械复苏组的成功26例(47.3%)高于单纯人工复苏组83例(3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苏失败患者178例,其中,死亡73例,植物状态64例,神经功能障碍严重41例。人工+机械复苏组中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肋骨骨折3例,内脏损伤1例,单纯人工复苏组中发生并发症36例,其中肋骨骨折24例,内脏损伤9例,气胸3例。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时程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时程比较[例(%)]

由表2可见,两组恢复自主循环时程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恢复自主循环时程与患者复苏方式有关,人工+机械复苏组的恢复自主循环时程是单纯人工复苏组的3.501 倍(OR=3.501,95%CI:1.375~8.912,P<0.01)。

2.3 相关因素分析 复苏成功患者109例(38.0%),平均年龄为(62.8±12.9)岁,复苏失败患者178例(62.0%),年龄(65.2±13.1)岁,复苏成功与失败患者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风险因子与自主循环恢复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

表3 风险因子与自主循环恢复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见,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复苏失败显著相关(均P<0.05)。

3 讨论

在过去的20年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因采取预防措施而下降,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其中25%的人死于SCD[6]。SCD患者的CPR治疗目标是尽早实现自主循环恢复和正常的神经功能,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终末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研究表明复苏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连续和非间断的胸部按压[3,7]。已经提出在复苏过程中机械装置的胸外按压质量明显优于人工CPR,因为机械设备可以降低心脏血液不流通的比率[7-8]。使用机械按压维持冠状动脉和脑灌注高压,这对自主循环恢复和神经系统的预后都有明显的作用[9]。机械设备的使用使紧急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人员能够在运输过程中,甚至在密闭空间中进行持续有效的复苏[10]。

本研究目的是明确人工和机械设备辅助复苏在心脏性猝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相关因素的影响。在本研究中人工+械复苏组的成功率虽高于单纯人工复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类似的,一项报道比较了LUCAS机械胸腔按压与手动胸腔按压,结果提示,LUCAS和人工复苏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11]。本研究发现高龄、左心室肥厚和高血压是复苏最不利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性心肺脑疾患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机体各脏器的功能也逐渐衰弱,这使得患者对CPR的反应性降低[12-14]。虽然体重增加与复苏结果无显著相关性,但数据表明肥胖会导致左心室壁增厚,可能成为间接影响生存的重要潜在因素。

在使用机械按压复苏的过程中创伤性损伤的发生率并不比人工复苏高,说明了该方法的临床适用性。与人工复苏相比,尽管使用机械按压装置必须暂时中断,机械复苏的成功率没有降低[15-16]。

综上所述,在复苏过程中使用机械胸部按压装置是安全和有效的,并为急救服务提供了重要帮助。强调预防性医疗方法的重要性是为了减少高血压和心室肥厚对患者的影响,因为这些因素对心脏猝死患者的生存有不利影响。

猜你喜欢
左心室心肺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清miR-21、TGF-β1表达及临床意义*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人工“美颜”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如何选用降压药?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人工制冷
最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