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区域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变

2020-10-15 03:48飞1宫红平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年10期
关键词:省份渔业空间

卢 飞1,宫红平

(1.潍坊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2.潍坊海事局 山东 潍坊 261000)

自《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首次明确提出发展休闲渔业以来,我国休闲渔业产值快速提升,巩固和确立了休闲渔业在现代渔业中的产业地位,但同时休闲渔业发展过程中经营效益低下、政策体系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质量成为关注的重点[1]。渔业供给侧改革中,发展休闲渔业是渔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而当前休闲渔业发展质量是制约休闲渔业消费进一步升级的短板[2]。2018年《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休闲渔业质量提升年活动的通知》指出,在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升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增强休闲渔业持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休闲渔业作为旅游与渔业相结合的新产业[3],其发展质量是旅游业与渔业相关要素在区域空间的耦合[4],由休闲渔业环境、资源、产品、服务、政策系统共同组成[5],反映了休闲渔业经济成效的质量等级。其中,环境约束是休闲渔业发展的硬性制约条件,良好的环境为休闲渔业活动开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资本、劳动、技术等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是休闲渔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可打破休闲渔业经济结构的低端锁定,从而改变休闲渔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旅游市场规模扩大和消费能力提升为休闲渔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可靠的拉动作用;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是影响休闲渔业发展前景和潜力的关键要素之一,产业政策则起到引导、规范和调节作用。环境约束、资源效率、结构均衡、消费潜力、服务保障和政策支持是影响休闲渔业发展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由于各省份休闲渔业开发的经济基础、结构状况、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存在着区域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但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各省份经济的广泛联系与互动使休闲渔业发展的空间关联性进一步增强。

本文构建了由环境提升、效率提高、结构优化、需求旺盛、基础完善和政策助力等6个子系统构成的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我国29个省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区域特征和空间格局演变,对提高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促进渔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测度与评价。学者们通常采用休闲渔业产值来简单表征休闲渔业发展质量[6,7],这种单一指标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却无法体现经济发展质量的外延[8],如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环境因素等方面[9],从而在揭示区域休闲渔业发展质量上窥豹一斑。因此,构建测度体系综合评价休闲渔业发展质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例如,董楠楠、蔡林从技术投入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刻画了浙江省宁波市休闲渔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10]。此外,为甄别影响休闲渔业发展的因素,平瑛、赵怡慈以休闲渔业供给侧资源为逻辑依据,构建了涵盖渔业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创新资源的休闲渔业发展评价体系[11]。鉴于休闲渔业构成元素的多元性,彭燕、黄琦珊以鄱阳湖地区12个县区为样本,构建了由休闲渔业总产值、从业人员数量、休闲渔业面积、接待游客能力等8个指标组成的休闲渔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2];柴寿升、戴欢丹、王海建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休闲渔业资源质量研究[13];赵金金、刘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休闲渔业景区发展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价[14]。这些测度体系视角丰富,指标各有特点,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单一指标表征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②休闲渔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分析。受自然条件、资源基础、客源市场、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影响,休闲渔业发展质量普遍存在地区差异,分析和解决区域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成为重要的研究视角。张震在对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划分为4类开发区域,剖释其空间格局分布,并选取适宜的开发路径[15];彭燕、黄琦珊揭示了鄱阳湖地区各县市休闲渔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12];张广海、卢飞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山东省休闲渔业区(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16]。以上学者从静态角度表征了休闲渔业发展的空间格局,而对从动态角度的演化特征研究明显不足。张广海、徐翠蓉的研究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他们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系统分析了我国沿海11个省份1999—2015 年渔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空间特征[17]。可见,休闲渔业发展空间格局的研究尺度主要关注沿海地区、经济区、省域等;研究方法上,由聚类分析逐步融合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内容上,由静态的空间格局转向动态演化分析。

综上,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但在两方面存在进一步探索的空间:一方面,现有的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通常从经济发展质量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入手,缺乏系统性。休闲渔业发展不仅要追求产值的持续增长,更应注重从环境提升、效率提高、结构优化、需求旺盛、基础完善和政策支持等多视角对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进行测度与评价。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研究忽视了区域间的空间联动性,对全国尺度的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特征和空间格局演化研究明显不足。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由休闲环境、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消费需求、接待服务和产业政策等6个系统构成的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了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区域特征和空间格局演变规律,旨在构建合理有序的休闲渔业发展空间格局,推进渔业经济健康与协调发展。

2 指标体系、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构建了包括休闲环境、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消费需求、接待服务和产业政策6个子系统在内的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多维度衡量了我国各省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表1)。其中,休闲环境质量是休闲渔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加强环境治理可提高休闲渔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确保旅游开发的自然环境保护力度,采用生态治理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加以表征;资源配置效率反映了休闲渔业活动投入产出的效率,是衡量休闲渔业资源合理利用与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采用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养殖生产率3个方面加以表征;产业结构优化是转变休闲渔业发展方式和提高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采用合理化和高度化指数对休闲渔业产业结构水平加以表征;休闲市场需求旺盛可不断推动休闲渔业产值的规模增长,决定了休闲渔业的发展空间和需求结构变化,进而提升了休闲渔业发展质量,采用市场规模和消费方式加以表征;接待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休闲渔业经济增长空间提升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基础,通过完善服务功能,为休闲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采用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两方面加以表征;产业政策为休闲渔业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可有效避免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失衡,从而提升发展质量,采用社会支持力度和投资吸引程度加以表征。为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选用客观赋权的熵值法计算指标层各个指标的权重。

表1 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2 研究方法

标准差椭圆:标准差椭圆属于空间格局统计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全局特征[19-20]。该方法主要以重心坐标、方位角、x轴标准差、y轴标准差为基本参数,从全局和空间角度精确地揭示经济空间分布的中心性、方向性、展布性等形态特征。标准差椭圆主要参数的计算公式为:

(1)

(2)

(3)

(4)

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可对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空间依赖性进行定量描述[21],包括全局和局域两个视角。其中,全局空间自相关通常采用全局Moran′I指数来衡量,以表明邻近位置同一属性的空间关联程度和集聚模式,计算公式为:

(5)

(6)

2.3 数据来源

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起步期、快速发展期和提升规范期3个阶段。2011年《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布以后,休闲渔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在示范基地创建、渔文化挖掘、品牌培育、渔业功能拓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格局逐步形成[2]。为了凸显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区域特征和空间格局演变,选取萌芽起步期与快速发展期的过渡期作为研究起点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的研究时间区间定为2009—2018年。考虑到统计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统计口径的可比性,本文未将西藏自治区、青海省、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纳入研究范围,故本文的研究区域范围为我国29个省份,东、中、西部地区省份主要参照国家“七五”计划经济带的划分标准。原始数据来自于2010—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渔业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对个别缺失数据运用线性插值法进行补齐。

3 实证分析

3.1 休闲渔业发展质量测度结果

本文基于构建的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得出我国29个省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综合得分(表2)。

表2 2009—2018年中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测度结果

3.2 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区域特征

结合表2的测度结果,本文绘制了我国29个省份2009—2018年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均值空间分布图(图1),以便从总体上把握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区域特征。

图1 我国29个省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均值

从图1可以看出,研究期内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均值介于0.049—0.254之间,北京、湖北、山东、江苏4个省份的休闲渔业发展质量最高,而贵州、新疆、宁夏、甘肃4个省份最低。全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平均值为0.126,北京、湖北、山东、江苏、山西等12个省份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这些省份大都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他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的17省份基本上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说明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分布特征,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地区梯度递减。为进一步分析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本文选取2009年、2014年和2018年3个特征时点,基于ArcGIS10.2软件,利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 (Jenks)将各省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划分为4个等级,颜色越深,表明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越高,如图2所示。

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较高的省份构成相对稳定。2009年位于第一等级的省份包括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湖北和江西,这些省份的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首先对休闲渔业发展进行了论证,休闲渔业起步较早,发展相对成熟,休闲渔业产值保持稳定增长。同时,这些省份也是我国水产强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渔业及相关产业较为发达、渔业资源要素配置相对合理、产业结构水平较高。此外,这些省份在政策上给休闲渔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浙江允许持证从事休闲渔业的渔船享受燃油补贴,上海将垂钓用地认定为设施农用地等。2014年,山西、湖南和广东的休闲渔业发展质量有所提升,升至第一等级,江西则有所下降,降至第三等级。2018年,江苏、上海、浙江、湖南和广东降至第二等级。由此表明,渔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是休闲渔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必要条件。其中,环境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频发的内河污染、近岸海域污染事件造成长三角地区省份休闲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休闲渔业发展质量显著降低。山西水资源和渔业资源严重匮乏,但其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良好的休闲渔业产业结构和对省级以上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扶持政策,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位于第二等级和第三等级的省份呈波动变化态势。2009年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处于第二等级的省份呈现渔业资源导向分布的特点,如渔业资源较为丰富、渔业经济产值较高的广东、辽宁、四川等省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较高。2014年也基本上表现为类似的特点,这些省份呈现点状分散分布。至2018年,处于第二等级的省份转变为集聚分布格局,并围绕第一等级的省份分布,表明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较高省份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发展质量较高的省份在品牌推广、投资吸引、市场共享、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溢出效应明显,从而带动周边省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提升。2009年,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处于第三等级的省份范围较大,覆盖东中西部各个区域;到2018年,则呈现出由北向南带状集聚分布,以西部地区为主的格局。其中,具有丰富渔业资源的福建、湖南和海南,在休闲渔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休闲渔业开发的资源依赖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考验,存在资源配置低效发展、休闲产业科技含量低、经营方式原始等问题,导致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呈下降态势。

处于第四等级的省份均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宁夏、甘肃、新疆、贵州,这些省份鱼类资源种类少、产量低,产业结构单一。与此同时,渔业与相关产业联系不紧密,休闲产业经营规模小,经营以池塘和常规鱼类为主,加之地域广阔、经济欠发达、人均收入偏低等因素影响,其产业布局还未形成,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较低。

图2 我国29个省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空间四分位

3.3 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空间格局演变

空间分布格局演变分析。本文对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进行了标准差椭圆分析,并根据公式(1)—(4)分别得到空间分布重心、范围与方位角,并通过2009年、2014年、2018年3个特征时点进一步探析了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见图3。

图3 中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演变趋势

空间分布重心变化方面:2009—2018年,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空间分布重心移动路径经历了“东北—西北—西南—东北—西南—东北”的变化。从3个特征时点上看,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重心均在河南省境内,东西方向上,位于东部地区省份的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平均要高于西部地区省份;从重心移动方向和距离上看(表3),2009年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重心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东岸乡境内,2009—2014年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偏移,偏移方向为西偏北9.23°,重心由东岸乡迁移到华陂镇境内;2014—2018年重心由华陂镇迁移至漯河市的临颍县,偏移方向为西偏北67.62°。因此,2009—2018年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重心总体上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说明在此期间我国西北地区省份的休闲渔业发展质量有较大提升,致使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从重心移动距离和速度看(表3),2009—2014年间分别为35.99km、7.20km/a,重心西进的速度(7.11km/a)与重心整体移动速度几乎相同,说明在此期间重心主要向西移动,移动距离为35.56km;2014—2018年间重心移动的距离和速度有所提升,主要归结与南北方向上北进的速度(9.44km/a)和距离(37.78km)的大幅增加。总体上来看,重心移动的速度呈现加快的态势,即2014—2018年移动的速度大于2009—2014年移动的速度。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对西部地区投资逐年增加,重视“三农”工作,为休闲渔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在提高渔业养殖效益的同时,优化渔业内部结构,从而使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快速向西北方向移动。

表3 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重心移动方向和距离

空间分布范围变化方面:2009—2014年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标准椭圆差分布范围呈现下降的趋势(表4),但是降幅较小,面积由2009年的272.22×104km2下降到2014年的261.48×104km2,同时长半轴与短半轴标准差分别由2009年的1079.87km、802.49km缩减至2014年的1066.89km、780.18km,说明在2009—2014年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空间分布不断趋于极化。2014—2018年标准椭圆差分布范围趋于上升态势,长半轴由2014年1066.89km上升至2018年的1092.98km,短半轴则由780.18km上升至795.38km,说明在此期间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空间分布较为分散,虽然偏东南—偏西北方向仍为主轴方向,但是偏东北—偏西南方向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也愈加明显。

空间方位角变化方面:从方位角θ来看(表4),2009—2014年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θ变化了1.44°。这期间,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由东北—西南走向向正北—正南方向偏转了1.44°。具体来说,渔业“十二五”规划初期,受国家政策导向,休闲渔业在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四川、重庆等省份利用城郊渔业基础条件开展休闲垂钓和旅游渔业,在休闲渔业产值增长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致使重心向西偏移。随着环境保护投入边际效应的显现,2019—2018年方位角转向略微增大,达到2.62°。总体来看,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空间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并不断向正北—正南方向偏移。

表4 中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结果

空间集聚特征与演变分析。本文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整体空间集聚程度,选择Rook空间邻接权重矩阵(为防止“孤岛现象”,将海南与广东设置为邻接),使用GeoDa095i软件得出2009—2018年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全局Moran′I指数,结果见表5。具体来看,研究期内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呈现明显的阶段性,2009—2010年Moran′I指数的Z统计量值均小于1.96,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呈现出随机分布的特征。2012—2018年Moran′I指数的Z统计量值均大于1.96,且指数值为正,表现出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表明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存在正向空间依赖性。Moran′I指数虽然有波动,但是总体由2012年的0.090下降到2018年的0.067,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表现出空间集聚程度有所减弱的趋势。

表5 2009—2018年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全局Moran′s I指数

从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热冷点图(图4)可以看出:①冷热点区域尽管有所减少,但是总体格局依然保持相对稳定。热点区空间分布显示,2009年的热点和次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环渤海、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山东、上海、浙江、江西、安徽、辽宁、北京等省份,这些地区的局域空间自相关性较为显著,扩散效应也较明显。2014年则进一步向这些地区集聚,并扩散到福建、山西、陕西等省份,休闲渔业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2018年这种集聚性更加显著,并趋向于极化发展。虽然环渤海、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地区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较高,但是处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结构优化阶段,对邻近省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产生的带动作用有所减弱,可以从陕西、河南转为过渡区这一现象初见端倪。与此同时,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冷点区也有所减少,但是并不明显,除个别省份外,基本上都位于西部地区。总体上来说,2009—2018年环渤海、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上一直处于核心的地位。②热点区与冷点区范围相当,在总体格局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冷热点区域也在休闲渔业发展质量逐步提升的背景下发生了一定变化。与2009年相比,2018年热点区增加了辽宁和江苏,而江西和安徽转为次热点区,冷点区只增加了广西。③地带性分布是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状况的主要特征,其中环渤海、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则为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较低地区。之所以呈现这样的发展格局,主要是因为环渤海、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地区依据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深厚的渔文化底蕴,以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渔业经济发展潮流,逐步形成了以沿海、沿江和沿湖为主的休闲渔业经济带,在休闲渔业产业规模和结构、进出口贸易、品牌建设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地区的省份无法企及的。“渔夫垂钓”品牌、盱眙小龙虾节、象山开渔节等,既满足了旅游市场消费结构品质化升级的需求,又有效提升了休闲渔业发展的质量等级。与此同时,环渤海、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政策和制度上敢于创新。例如环渤海地区的山东,以海洋牧场、海洋粮仓战略为指导,将休闲渔业与增殖渔业、鱼礁建设、乡村旅游等相结合,丰富了休闲渔业产业结构;通过出台《山东省休闲渔船管理办法》,突破了发展休闲垂钓产业的瓶颈。

图4 我国29个省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冷热点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休闲环境、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消费需求、接待服务和产业政策6个维度构建了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2009—2018年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区域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变。结论如下:①2009—2018年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较高,中西部地区发展质量较低的梯度递减格局特征。从空间分异的演变轨迹来看,这种空间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与连续性。 ②研究期内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的重心在河南境内,移动轨迹为“驻马店市(东岸乡)—驻马店市(华陂镇)—漯河市(临颍县)”,重心总体上呈现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且移动速度加快;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空间分布范围经历了“极化—分散”的过程,在长半轴和短半轴方向的空间分布皆呈类似过程。方位角不断扩大,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由东北—西南逐渐趋向于正北—正南格局。③2009—2018年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随机—集聚—集聚减弱”的演化态势,热点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极化发展趋向;冷点区总体格局保持稳定,基本位于西部地区。

根据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区域特征和空间格局演变规律的探讨,建议从以下方面提高休闲渔业发展质量:①制定与执行休闲渔业发展相关规划与政策时,充分考虑各地区与省份基础设施、人均收入、市场规模、地理环境等优势条件的差异性。②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休闲渔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如加强金融机构与休闲渔业项目的协调与联系,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水电供应优惠政策。③加快中西部省份城镇化建设,吸引人力资本和休闲产业集聚,提高渔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形成休闲渔业经济内生性增长模式。④创新东部省份休闲渔业业态结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实施严格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促进休闲渔业发展过程中环境正效应溢出。

4.2 讨论

本文尝试构建由休闲环境、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消费需求、接待服务和产业政策等6个系统构成的休闲渔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以期全面反映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情况,并借助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的区域特征和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商榷:为体现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空间格局的演变,在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上未涉及难以量化或连续性较差的指标,如渔文化建设、“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最美渔村”数量等,今后的研究需进一步完善。另外,本文未对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质量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这将是后续研究工作的重点。

(致谢: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张广海教授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提供了宝贵意见,特此感谢!)

猜你喜欢
省份渔业空间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空间是什么?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创享空间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