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I模型的高职贫困生心理资本干预研究 *

2020-10-15 03:25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贫困生团体辅导

赵 娟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运动系,广东 广州 510650)

作为象牙塔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面临经济、学业、社交、就业等多重压力,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因此,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影响贫困生职业生涯发展,阻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甚至影响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1],影响构建和谐社会宏伟蓝图的实现。因此,开展高校贫困生资助时,要将“扶贫”和“扶志”相结合,在近十年经济资助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2]的情况下,尤其要突出心理援助,帮助贫困生实现经济和心理“双重脱贫”。“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3],这是2019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援助问题更加严峻。

积极心理资本简称心理资本,是促进个体成长和绩效提高的重要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动力。根据Luthans的理论,希望、韧性、乐观和自我效能感是心理资本的四个核心心理要素。希望是实现预定目标的积极动机状态;韧性是心理“复原”能力;乐观是积极的归因风格;自我效能感是自信程度。提升心理资本水平有助于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4]。

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对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5-6]。可见,提升高职贫困生心理资本水平,有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进行高职贫困生心理资本干预不仅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预防性的理念相吻合,还能实现对高职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帮扶。

心理资本干预模型(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PCI,如图1所示)是由Luthans及其团队于2006年提出的。该模型以希望、乐观、自我效能和韧性为抓手,设计出一套完整、可操作的干预措施,集中提高个体的心理资本水平[7],为提高心理资本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该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外的研究者通过对企业员工或大学生进行的实验研究,证实了PCI 干预模型对提高心理资本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圆(2015)[8]以及吴丹萍(2016)[9]的研究发现,基于PCI模型的干预训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

图1 心理资本干预模型

纵观我国心理资本的研究,一方面,干预研究数量较少,还不成熟;另一方面,研究对象集中在企业员工等职业群体,虽然少量研究涉及学生群体,但以本科大学生群体为主[10],缺乏以高职贫困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干预研究。此外,不同研究采用的理论和干预手段不同,因此干预效果也存在差异。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探讨基于PCI理论的干预模型对提升高职贫困生心理资本水平的影响,一方面,将丰富高职贫困生心理资本干预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检验基于PCI理论的干预模型对不同群体的适应性,补充相关实验数据;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对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支持,为高职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新的视角和切实可行的实践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公开招募的方式,录用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大一至大二72名贫困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人。本研究招募的被试均为申请了助学贷款,并经过学校认定的贫困生。贫困生的界定依据《广东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其参照标准为: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措到的资金,不足以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后来,对照组有2名被试因个人原因中途退出,故实验组成员36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9人,平均年龄(18.82±1.01)岁;对照组34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15人,平均年龄(18.79±0.98)岁。两组被试年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选取“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由张阔及其团队编制,由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乐观四个维度构成,共26个题目。问卷采用Likert式7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资本状况越好。该问卷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6~0.86之间;各因子间相关系数介于0.21~0.55之间,各因子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62~0.77之间[11],表明该问卷信、效度良好。本研究中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4~0.83 之间,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7。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调查法

在实验组实施基于PCI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资本干预训练前后,分别在实验组、对照组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进行前测、后测,考察干预前后高职贫困生的心理资本水平。

1.3.2 实验干预法

1.3.2.1 实验干预思路

以积极心理学及团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设计了以提升心理资本水平为目标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干预目标:通过基于PCI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实验组被试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提高自我效能感;引导实验组被试制定合理的目标,并积极探索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帮助实验组被试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掌握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实验组被试树立乐观心态,形成乐观的归因风格;最终提升实验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

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对实验组实施心理资本干预训练,主要采用基于PCI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训练进行干预,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共八次。团体辅导干预开始前,课题组与实验组被试签订了团体契约。对照组被试在实验阶段不接受任何干预。由于实验组人数较多,为保障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不受影响,课题组随机将实验组分为两个小组,每组18人,同期分别实施干预。干预结束的当天,进行后测,干预结束后的第九周,进行追踪测试。为避免使用同一问卷所产生的练习效应,课题组在后测及追踪测验前分别对问卷中的24个项目进行重新排序,然后再进行测验。所有测试中,被试匿名填写,为了方便后续数据处理进行分组,要求被试填写自己的学号。

1.3.2.2 干预过程

(1)前测

在对实验组进行基于PCI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使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对全体被试进行心理资本评估,当场收回问卷。

(2)干预

利用全校不安排课程的每周三下午的时间,对实验组被试进行每次90分钟的基于PCI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共进行八次;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具体干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1周):创建团体。 本阶段通过“大风吹小风吹”“我的名片”“找朋友”“滚雪球”等活动,促进实验组学生认识彼此、增进了解,活跃氛围;探讨、拟定团体规范,并进行签字确认仪式,创建规范、和谐的团体,初步建立信任感和归属感。

第二阶段(第2~7周):干预。 本阶段通过“自信呐喊”“戴高帽”“松鼠和大树”“棒打薄情郎”“风中劲草”“情绪接龙”“情境大考验”“造反运动”“快乐密码分享”“拥挤的公交车”“雨点变奏曲”“心有千千结”“摘苹果”“目标搜索”“八仙过海”“一杯水的重量”“我的五样”“高空飞蛋蛋不破”等团体活动、故事及视频分享,营造温馨、和谐的团体氛围,围绕乐观、希望、韧性、自我效能感等维度进行团体心理干预。

第三阶段(第8周):结束团体。 本阶段通过“时光隧道”“大家都来说”“笑迎未来”“真情告白”等结束团体干预活动,处理成员之间的离别情绪,总结收获,整合实验组被试在团体活动中获得的成果和积极心理能量,提升整体心理资本,增强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和自信。

(3)后测

连续8周的基于PCI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活动结束当天,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对包括对照组在内的全体被试进行心理资本后测评估。

(4)追踪测验

基于PCI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活动结束后的第九周,对实验组进行一次追踪测验,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追踪测验采用网络测试的方式进行。

1.3.3 个别访谈法

在调研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被试进行访谈,以掌握高职贫困生对心理资本的了解情况以及是否接受过相关训练的情况。干预结束后,再次进行访谈,作为评估干预效果的辅助手段。

1.4 施测和数据处理

问卷施测时,按照统一的指导语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被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匿名填写问卷,前测和后测时现场回收全部问卷,追踪测试时网络回收全部问卷。所得数据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的同质性检验

为考察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心理资本状况的同质性,进行基于PCI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实验前,用心理资本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被试进行测试,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心理资本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1)。由表1可见,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实验前,在整体心理资本及各维度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实验组和对照组可被视为两个同质小组,适合进行干预。

表1 实验组、对照组前测组间同质性比较

2.2 实验干预的效果检验

为考察基于PCI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心理资本干预的效果,对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得分的差值(差值=后测得分-前测得分)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实验组整体心理资本及各维度得分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由此可见,经过基于PCI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实验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即基于PCI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贫困生心理资本水平的发展产生显著的积极效果。

表2 实验组、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心理资本水平的差值的差异检验

2.3 实验干预的保持效果检验

在实验组接受基于PCI模型的团体辅导结束后的第九周,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对实验组被试进行线上追踪测试。对实验组前测、后测、追踪测验结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效应值偏ω2计算、事后分析(LSD),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干预结束两个月之后,实验组被试的整体心理资本及各维度显著高于干预前(p<0.001),而且在整体心理资本及乐观维度的提升上达到高效应,在自我效能感、希望维度的提升上达到中等效应。因此,在基于PCI模型的干预实验结束两个月后,实验组被试的整体心理资本水平及各维度的提高仍存在显著效果(p<0.001)。

表3 实验组心理资本水平的跟踪分析

2.4 实验组中高分组、中间组、低分组前后测比较

为考察基于PCI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对实验组不同心理资本水平高职贫困生的干预效果,根据前测总分对实验组被试由高至低进行排序,并将36名被试平均分成3组,即高分组、中间组和低分组各12人,对3组被试干预前-干预后的心理资本水平得分的差值(差值=后测得分-前测得分) 分别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效应值偏ω2计算、事后分析(LSD),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实验干预后,低分组在整体心理资本及各维度上的提升显著高于高分组(p<0.001、p<0.01或p<0.05),中间组在整体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乐观、韧性维度上的提升显著高于高分组(p<0.05),而且,在整体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乐观维度上达到了中等效应。由此可见,经过基于PCI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实验组中的高分组的被试心理资本有一定提高,中间组和低分组的心理资本显著提升。

表4 实验组中高分组、中间组、低分组在干预前后心理资本水平差值的差异检验

2.5 实验组中高分组、中间组、低分组干预保持效果的检验

为考察基于PCI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对实验组不同心理资本水平高职贫困生的干预保持效果,对实验组中高分组、中间组、低分组被试的前测、追踪测试结果的差值(差值=追踪测试得分-前测得分) 分别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效应值偏ω2计算、事后分析(LSD),结果见表5。

表5 实验组中高分组、中间组、低分组在干预前、追踪测试心理资本水平差值的差异检验

由表5可知,实验干预结束两个月后,低分组在整体心理资本及各维度上的提升显著高于高分组(p<0.001、p<0.01或p<0.05),中间组在整体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感、乐观、韧性维度上的提升显著高于高分组(p<0.05),而且,在整体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乐观维度上达到了中等效应。该结果表明,基于PCI理论模型的心理资本团体心理干预训练对于高分组高职贫困生的心理资本水平提高有一定持续性效果,在提高中间组和低分组高职贫困生心理资本水平方面持续性效果显著。

3 讨论

3.1 高职贫困生总体心理资本水平分析

由前测结果可见,本研究中所有高职贫困生的均值介于4.41~4.90之间,由后测结果可见,实验组高职贫困生的均值介于5.37~5.82之间,对照组高职贫困生的均值介于4.58~5.05之间,量表总平均分为4.89。由于本研究采用的问卷是7点等级记分,临界值为4,因此上述数据均高于临界值,处于中等水平,这表明研究所选取的高职贫困生的心理资本整体状况处于正向、积极状态。同时表明,高职贫困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2 干预实验结果分析

从表1的前测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整体心理资本及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随机分组是合理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是两个同质小组,可以进行干预。由表2可见,对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的得分的差值(差值=后测得分-前测得分)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实验组整体心理资本及各维度的提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01),这意味着干预有助于实验组被试心理资本的提高,且可排除自然成长因素。由表3可见,干预结束两个月之后,实验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较前测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在整体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达到中等及以上效应,说明基于PCI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对改善高职贫困生的心理资本具有显著的持续性效果。上述结果与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8,12]。

由表4可知,实验干预后,低分组在整体心理资本及各维度上的提升显著高于高分组(p<0.001、p<0.01或p<0.05),中间组在整体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乐观及韧性维度上的提升显著高于高分组(p<0.05),而且,在整体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乐观维度上达到了中等效应。由表5可知,实验干预结束两个月后,低分组在整体心理资本及各维度上的提升显著高于高分组(p<0.001、p<0.01或p<0.05),中间组在整体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感、乐观、韧性维度上的提升显著高于高分组(p<0.05),而且,在整体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乐观维度上达到了中等效应。由此可见,基于PCI理论模型的心理资本团体心理干预训练对于高分组高职贫困生的心理资本水平提高有一定即时效果和持续性效果,在提高中间组和低分组高职贫困生心理资本水平方面即时性效果和持续性效果显著。

3.3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产生效果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中,基于PCI理论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实验产生显著积极效果的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选择了正确的理论基础。Luthans提出的心理资本干预理论模型(PCI)是建立在其研究团队所进行的大量研究基础之上的,该模型以希望、乐观、自我效能和韧性为抓手,集中提高心理资本,Luthans及其团队通过多次微干预和网络干预的实证研究验证了其操作性和有效性。本研究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是基于PCI这一正确的理论模型,从理论基础上保障了研究的科学性。

第二,整合了各维度单独干预的方法。Luthans在PCI理论模型中提出的方法是分别从心理资本各维度进行干预,本研究在此基础之上,综合考量心理资本与团体心理辅导,根据各种方法内在的关联性,加以整合,精心选择契合主题的心理活动,并贯穿到每一项活动中,从整体上提升高职贫困生的心理资本。心理资本的各维度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如果分别对心理资本各维度进行干预,可能会出现各维度之间相互脱节、不能在短时间之内呈现出效果的情况,而经过整合后,能有效避免上述风险。

第三,采用了适合被试群体的活动形式。从被试在实验结束后的反馈来看,游戏活动给被试留下的印象最深,深受被试的喜爱,能更好地调动被试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因此,采用游戏这种被试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能有效促进其心理资本的提升。

第四,得益于团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首先,有助于获得归属感并提升自我效能感。本研究在招募研究对象时遵循自愿原则,被试主动报名参与,因此被试对实验较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被试同属高职贫困生群体,因此,被试在团体中容易找到共性,相互间容易产生积极关注,其他成员相似的困扰和经历会减轻自己的焦虑,使自己在团队中获得归属感,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效能感。其次,有助于促进被试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由于团队营造了平等、尊重、接纳和融洽的团体氛围,鼓励大家敞开心扉,成员间的榜样作用或观察学习可以提高贫困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采用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积极探索自我、悦纳自我,帮助他人。再次,有助于提高被试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团体活动中,被试可以依据其他成员及时而正面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人际交往模式,进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 结论

高职贫困生的心理资本是正向的、积极的,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基于PCI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对提升高职贫困生的心理资本具有显著的即时效果和持续性效果,其中对提升中间组和低分组心理资本的效果尤为显著,建议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实践。

猜你喜欢
贫困生团体辅导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