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问题设计,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力

2020-10-15 03:03赵建康冯娜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习力问题探究问题设计

赵建康 冯娜

【摘要】以问题解决为载体的课堂,可以设计“操作发现型”“阅读探究型”与“假设验证型”三种类型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探索间接经验、建构新知体系,从而将学习过程转化为问题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关键词】学习力 问题设计 问题探究

学习力是学生的生长力(活力、能量)。学习力是人的生成、生长和发展,是人具有的饱满生命能量与活力。数学学习力,是数学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的综合。当下,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力已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

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是指不能通过简单的算法解决,需要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探索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或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可以让学生将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以此获取数学学习能力。所以,以问题解决为载体的课堂,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针对不同数学知识,笔者将数学学习分为三种类型:直接经验的获取、间接经验的探索和利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知,并相应地将三类知识转化为设计三类数学问题,即“操作发现型”问题、“阅读探究型”问题与“假设验证型”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学习乐趣,形成学习能力,进而提升数学学习力。

一、设计“操作发现型”问题: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

“操作发现型”问题旨在化讲授为发现。将数学课本上给出的间接经验,利用数学问题,转化成通过操作发现的直接经验。

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时,笔者的教学设计是从挖掘厘米和米的来源开始,给学生思考、操作和创造的空间。设计的问题是:远古时期,世界上还没有直尺时,人们怎样画出直线?教师提前给学生准备毛线、不规则形状的纸片,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尝试。学生通过拉直毛线和折叠不规则纸片得到直线,体验直线的来源。从实际需求出发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钻研能力和创造能力。

接着教学长度单位时,利用学生折纸创造出的直线,制作直尺。端点的引入可以从“0”位置的意义讲起,根据实际测量的需要,将起点、终点和端点意义相结合。思考测量物体长度时所需要素,如显示长度的数、等距刻度等。通过多次对折得到相同间隔,并表示刻度。但容易发现,学生制作的不同直尺量同一个物品,显示的数字不同,标准不统一。由此引出国际单位制和单位的概念,以及厘米和米的意义。这样,厘米和米对学生来说,就不只是看见的长度,它是单位、是标准、是公平。本节课中对厘米和米长度的感知与物体的测量固然重要,但学生要学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更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设计“阅读探究型”问题:让学生探索间接经验。

“操作发现型”问题是直接经验的教学。它可以让学生真切体验数学知识的来源,让学生都成为“小小数学发明家”。而学习不只是直接经验的学习,更多的在于间接经验的学习。阅读能给我们更多、更快且更精准的知识,因此笔者设计了“阅读探究型”问题。

“阅读探究型”问题给定学生学习的主题,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阅读课本或相关课外书籍,找出答案。此外,也可小组合作建构知识框架,上台演示展示成果与答辩,最终形成正确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中起到的是引导、提供阅读材料、把握课堂节奏、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的作用。

如在教学“认识时分”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的想法是,时间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针对时间与时钟提出问题:怎样读时间?指针是怎样转动的?刻度表示什么含义?有了问题,就有了探索方向。

其次,教师给学生准备适当的阅读材料。鉴于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可以将完整的材料分为不同板块给每个小组,各小组根据各自的材料找出不同问题的答案。材料篇幅设置在学生5分钟内的阅读量,并进行小组讨论,将一个小的知识点细化理解。

接着,请每个组派代表阐述本小组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例如,第一组解释刻度的含义;第二组解释一秒和一分钟的时长;第三组解释指针的意义;第四组解释时钟的来源。由于每组材料不同,学生必须认真听讲,有利于培养学生讲解与倾听能力。其间允许提问或辩论,以此来培养学生质疑与思辨能力。

再次,根据所有小组的分享,整合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對时间与时钟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并把所学会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引导、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分针和时针的联动关系),留下继续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设计绘画或制作一个钟表,培养学生手脑结合能力。

这样的阅读探究型学习方法,能够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阅读、交流表达、质疑思辨、资源整合等数学学习能力,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而非浮于知识表面。

三、设计“假设验证型”课堂: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知

“操作发现型”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创造能力;“阅读探究型”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自学能力;而“假设验证型”问题更多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智力。

所谓“假设验证”,是指当学生面对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时,利用已有知识,针对未知内容,通过观察,展开假设和思考,继而以实际操作进行验证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唤醒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找出未知内容。与往常教学方法不同的是,不是通过操作教具而得到问题解决,而是假设猜想问题解决方法,用数学原理运算,再通过操作学具验证猜想。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这一课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34+16”,课本给出的方法是:“先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再想想用竖式怎样计算。”该方法的优点是将抽象的计算转化为直观的个数变化,从而能够较为容易地得到本题的答案,更便于学生理解。而不足在于,通过操作得到结果后倒推竖式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奇思妙想,缺少了思辨与探索的“气息”,学生难以创造出自己的想法,更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笔者的设计是改变书上给出的方法的次序,通过六个问题,先思辨,再进行操作加以验证。第一步,让学生观察“34+16”这个竖式,思考“我会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如竖式是要数位对齐相加减的。第二步,观察竖式,思考“我不会什么?”以此来发现新知与旧知的不同点。如学生会发现个位“4+6=10”,对应位置写不下。第三步,假设猜想,“我想怎么办?”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想法。可能会把“1”插在“4”和“0”中间,也可能在个位写“1”,也可能会有学生说出正确答案。第四步,思辨“我的想法是否可行?”请学生辩论,对于猜想的正确性做出推理或反驳。如估计得数是个两位数,不可能是“410”。第五步,“是真的吗?”操作小棒或计数器检验得数,并理解竖式计算的深层意义。最后一步,“都是这样的吗?”将得出的竖式计算方法延伸于其他算式,进一步检验其合理性和准确性。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已有知识,通过假设验证的方式来获取新的知识。这种方法给予学生认真观察、大胆猜想、合理推理、小心论证等数学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智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学习并不只是简单地写出正确答案,数学学习力的培养也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个数学知识点的理解。问题解决的核心是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质疑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欲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猜你喜欢
学习力问题探究问题设计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精设计,巧提问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创新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