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喂频率对乌鳢幼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2020-10-16 07:08陈秀梅高开进夏长革王桂芹
科学养鱼 2020年9期
关键词:摄食鱼类频率

陈秀梅 高开进 夏长革 赵 静 王桂芹

(1.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2.百洋产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22;3.吉林省新立城水库管理局,吉林 长春 130000)

乌鳢属鲈形目、鳢科,俗称黑鱼、生鱼、乌鱼等,自然条件下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水域,喜栖于水沟、池塘或水库的浅水区,因其生长快、抗病力强、无肌间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乌鳢被称为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三高”养殖品种,已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中重点推广养殖的品种之一,目前在山东、江苏、浙江及广东等地区已进行大面积养殖推广。但是在推广养殖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亦存在一些弊端。这是因为乌鳢是凶猛肉食性鱼类,尽管工厂化养殖模式下推广投喂配合饲料,但也存在高蛋白质配合饲料过量投喂的现象,极易造成水体氮磷过多排放、恶化水质现象,不仅不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投喂策略,寻求生产力最大化的投喂策略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其中,投喂频率对鱼类摄食和饲料转化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过低不能满足鱼类生长所需的食物供给;过高不仅会增加养殖成本,而且会污染养殖水体。因此,制定适宜的投喂频率不仅可使养殖鱼类获得正常的生长,而且还会减少饲料浪费,降低成本。

目前,在花鲈、大口黑鲈、青鱼、吉富罗非鱼、牙鲆、大西洋鲑、长吻等鱼上均有关于投喂频率调控摄食、生长及代谢方面的研究,主要通过设置不同投喂频率、比较不同投喂频率组在整个养殖期间所表现出来的生长性能、食物转化效率及肝脏健康等指标来确定,但尚未见投喂频率对乌鳢生长的影响。因此,本试验通过设置不同的投喂频率,以乌鳢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投喂频率对乌鳢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报道,以期获得乌鳢幼鱼最佳投喂频率,同时为养殖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试验鱼。乌鳢幼鱼在试验前先暂养15 天,饱食投喂基础饲料使其适应试验饲养环境和饲料。暂养期间采用曝气48 小时的自来水养鱼,每天投喂两次(9:00、16:00)。暂养水温为23~25℃,pH 为7.1±0.1,溶氧大于5.0 毫克/升,氨氮小于0.5毫克/升。

(2)试验饲料的配方及制备。饲料配方如表1所示,所有饲料原料用粉碎机均匀粉碎,随后过60 目筛,逐一称重,按比例混合后加水混匀人工制粒,晾干后置于-20℃冰柜中保存、备用。

表1 饲料配方及营养成分

2.方法

(1)试验设计及日常管理。暂养结束后,选取无明显外伤、体形及规格一致的450尾初始个体重(10.10±0.26)克的乌鳢,随机分成5 组,分别为1 组(两天投喂1 次)、2 组(1 次/天)、3 组(2 次/天)、4 组(3 次/天)和5 组(4 次/天),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 尾。按照5 种投喂频率分别手工投饵,并及时捞取残饵。养殖期间定时换水,水温、溶氧、pH及氨氮与暂养期间保持一致。

(2)样品收集和指标测定。饲养试验经过8 周后进行取样,取样前停食24 小时,记录鱼的尾数,逐一测量鱼体重和体长;每个重复取10 尾鱼于冰上解剖,取内脏和肝组织分别称重,每个重复另取5 尾鱼进行全鱼体成分测定。根据乌鳢初重、末重、摄食量、体长、肝脏重及内脏重按照常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肥满度、肝体比及脏体比。

(3)数据统计。所有数据记录在Excel 表格中,利用SPSS 20.0 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判定各个试验组间的差异显著性(显著水平设定P<0.05),所有试验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二、结果

1.投喂频率对乌鳢生长的影响

投喂频率对乌鳢生长的影响见表2。

表2 投喂频率对乌鳢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由表2 可知,随着投喂频率增加,乌鳢末重、平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逐渐增加,当投喂频率在2~4次/天,乌鳢末重、平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组(两天投喂1次)。随着投喂频率增加,乌鳢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投喂频率在2~3次/天,乌鳢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1组(两天投喂1次)。随着投喂频率增加,乌鳢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逐渐增加:当投喂频率在3~4次/天,乌鳢肥满度显著高于1组(两天投喂1次);当投喂频率在4次/天时,乌鳢肝体比显著高于1 组(两天投喂1 次);当投喂频率在2~4 次/天,乌鳢脏体比显著高于1组(两天投喂1次)。

2.投喂频率对乌鳢体成分的影响

投喂频率对乌鳢体成分的影响见表3。随着投喂频率增加,乌鳢体水分和粗灰分含量逐渐下降。当投喂频率在2~4次/天,乌鳢体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1组(两天投喂1次)。随着投喂频率增加,乌鳢体蛋白质含量无显著性变化。随着投喂频率增加,乌鳢体脂肪含量逐渐增加,当投喂频率在2~4 次/天,乌鳢体脂肪含量显著高于1组(两天投喂1次)。

表3 投喂频率对乌鳢体成分的影响%

三、讨论

1.投喂频率对乌鳢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投喂频率是养殖系统中1个投喂日内进行投喂行为的次数,其作为水产养殖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影响鱼类摄食和生长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适宜的投喂频率可以提高鱼类的摄食量,进而提高鱼类的增重率与饲料效率,从而达到提高生长速度、减少因饲料浪费而污染养殖环境的效果。本研究发现,随着投喂频率增加,乌鳢末重、平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逐渐增加,在投喂频率在2~4次/天时显著提高。类似的研究结果也出现在对花鲈、黄斑篮子鱼、长薄鳅仔稚鱼、奥利亚罗非鱼及彭泽鲫等的研究。同时,本研究发现,随着投喂频率增加,乌鳢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投喂频率在2~3 次/天,乌鳢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1 组(两天投喂1 次)。王伟等(2018)在花鲈上也发现,随着投喂频率增加,花鲈饲料转化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 次/天组达到最高。但许鹏等(2014)在奥利亚罗非鱼上的研究发现,投喂频率的增加对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投喂频率的增加可通过增加鱼类的摄食进而用于促进鱼类的生长,但超过一定的范围,投喂频率的增加也会给鱼类带来负担,增加能量消耗从而影响其生长,同时也会增加饲料成本。而且,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投喂频率增加,乌鳢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逐渐增加。众所周知,形态学指标作为衡量鱼体能量状态的一个标准,在鱼类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分析乌鳢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随投喂频率增加而增加的结果,与花鲈、大杂交鲟等鱼研究结果相似,可归因于摄食量升高导致更多营养物质在肝脏和内脏积累或沉积。但是,与之相反的是,杨育凯等(2020)对黄斑篮子鱼的研究就发现,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黄斑篮子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逐渐下降;同样,孙丽慧等(2010)对星斑川鲽幼鱼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果。这可能是不同的鱼类之间存在差异,且与鱼的规格有关。

2.投喂频率对乌鳢体成分的影响

鱼类作为一种水产品一直是食品链中重要的一环,鱼体生化组成常作为评价其品质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投喂频率对乌鳢幼鱼体成分的影响不同,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乌鳢体水分和粗灰分含量逐渐下降,脂肪含量逐渐增加,蛋白质含量无显著性变化。很多研究也有相似的结论,如孙瑞健等(2015)对大黄鱼的研究发现,2 次/天投喂组的大黄鱼全鱼水分含量显著低于1 次/天投喂组,而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其他如黄斑篮子鱼、星斑川鲽、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大菱鲆幼鱼等鱼上也有相似的研究结果。分析其原因,可能高投喂频率下摄食量的增加促使鱼体营养物质尤其是体脂肪积累,相对应地其水分含量下降。多数鱼类肌肉中粗蛋白质、粗灰分含量相对稳定,受投喂频率变化影响较小,但不同种类鱼之间存在细微差异,这可能与试验鱼的规格、养殖方式、饵料成分以及饲喂环境的不同有关。

综合乌鳢生长及体成分指标可知,乌鳢幼鱼的最佳投喂频率为2次/天。

猜你喜欢
摄食鱼类频率
“贵蚕1号”“华康2号”对人工饲料摄食效果评价
中华大蟾蜍幼蟾的摄食节律研究※
处理器频率天梯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振动与频率
鱼类运动会
奇妙的古代动物 泥盆纪的鱼类
无线电频率的特点
一类非线性离散动力系统的频率收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