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疗法联合特色护理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的效果观察

2020-10-19 18:15张星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5期

张星

【摘要】目的:对中医综合疗法联合特色护理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间到我院就诊的120例符合条件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按比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各60例病患。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及督灸疗法,并结合特色护理。设置疗程为15天,各进行2个疗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实验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联合特色护理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取得较好的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医综合疗法;带状疱疹后遗痛;特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5-256-01

带状疱疹常见于一些年纪大的老人或是抵抗力下降的一些患者,而一般10%到20%带状疱疹的患者都会遗留有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西医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结合中医疗法,以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间到我院就诊的120例符合条件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简单对照方式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间到我院就诊的120例符合条件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按比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各60例病患。实验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58.17±11.01)岁,對照组男29例,女31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9.15±12.16)。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条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两组患者均得到确诊为带状疱疹患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有肝、心、肾等不良疾病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静点阿昔洛韦0.25mg,3次/d,,红光照射及对症止痛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联合督灸疗法缓解患者痛苦,取患者脊柱部位涂抹生姜汁,撒上督灸粉,覆盖桑皮纸并铺生姜泥,连续灸治三次后把姜泥和艾灰去除。一月治疗一次,3次为1疗程。并给予特色护理,两组均以15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特色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药物护理。①基础护理:由于带状疱疹往往带来疼痛难忍,进而导致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睡眠质量较差的问题,因此要指导患者在一个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中入睡,尽量保持床铺整洁、舒适,减少皮损部位的摩擦。养成清淡的饮食习惯,戒烟戒酒,并避免刺激类食物的摄入。②心理护理:由于该疾病后遗痛存在时间较长,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的不良心理。因此,应针对不同患者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积援助。③药物护理:在使用止痛药物进行对症治疗的过程中,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清楚止痛药的有关作用、适用症等内容,减少患者对止痛药的抵触心理。

1.3观察与评价指标

观察记录并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将其分为三种程度的疗效:①显效:患者治疗后疼痛感消失,皮损基本消退;②有效:患者治疗后疼痛感得到缓解,皮损有所减少;③无效:患者治疗疼痛感未得到改善甚至病情加重。将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视为总体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给予t检验,诊断结果数据材料以n(%)表示,给予x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显效32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显效26例,有效2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0.00%。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疤疹的较常见并发症,一般认为其与周围神经的损伤、中枢神经信号转导的改变与精神因素有关,其发生与年龄、早期处理及是否合并有基础疾病关系密切。督灸具有破瘀散结、通痹止痛的效果,同时特色护理可缓解患者不良清绪的发生。因此,本研究着眼于中医综合疗法联合特色护理与单纯常规方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的效果对比,其结果显示,采用中医综合疗法联合特色护理的方式具有明显优势(P<0.05)。综上所述,对带状疤疹后遗痛患者采用中医综合疗法联合特色护理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其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浪平,顾卫东,顾明红,等.带状疙疹后遗痛的临床研究[J].上海医学,2014,37(12):1070-1074.

[2]刘起锟.探讨带状疮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2(2):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