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与民族演唱融合与借鉴研究

2020-10-20 06:01李秋玉
大观 2020年7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声乐教学

摘 要:伴随国内歌唱艺术持续发展,诸多高校开始将美声唱法与民族演唱融合,并已初步取得成效。然而在此过程中,诸多高校对于二者融合路径的探讨并未深入,导致美声唱法与民族演唱融合的效用难以全部发挥。因此,文章在分析美声唱法与民族演唱特点的基础上,对美声唱法与民族演唱融合及借鉴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美声唱法与民族演唱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演唱;声乐教学

注: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中国民族演唱与西洋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发展模式研究”(GD14XYS08)成果。

美声唱法以及民族演唱是歌唱艺术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两种表现形式。其中美声唱法颇具演唱技巧,在发展进程中也逐步形成丰富的理论研究,对于民族演唱形式及相关科研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演唱发展轨迹。美声唱法与民族演唱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在多个维度、多个方面均存在联系,相互依存并发展。自20世纪初期美声唱法开始流入中国,国内民族演唱积极借鉴美声唱法的优势,并逐渐形成美声唱法与民族演唱融合发展的演唱艺术路径。二者以不同的演唱手法,展示各自的艺术魅力,并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内演唱艺术深入发展。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演唱特点

(一)美声唱法特点

美声唱法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在文艺复兴思潮下在歌剧中获取更多的发展启示,且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美声唱法在20世纪初逐渐流入中国,在20世纪中期开始在国内广泛传播。随着美声唱法的应用愈加广泛,国内诸多歌唱艺术家开始深入研究美声唱法,并初步总结出美声唱法具备的明显特征。首先是音域较为统一,发音浑厚,通畅的美声唱法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对于受众而言是一种较为舒适的艺术享受。其次,美声唱法的音量分类较多,包括共鸣以及连贯音,共同形成美声唱法的结实音调。最后,美声唱法在演唱过程中的分类也较多,并且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等多种演唱方式。另外,美声唱法在音调方面较为高亢,有学者提出美声唱法能够充分发挥人声的潜力的观点。

(二)民族演唱特点

所谓民族演唱,是国内56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沉淀中,逐渐由民族习惯以及语言共同形成的演唱方式。民族演唱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声乐的典型代表。由于民族异质性,民族演唱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演唱方式也较为丰富多彩。对于国内民众来说,民族演唱是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此背景下,国内民族演唱逐渐形成自身发展道路,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民族演唱融情于歌,因此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二是吐字清晰,声音嘹亮,例如刘三姐的山歌,均明显具有上述特点;三是气息绵长,音域广泛,因此民族演唱中声音会出现集中靠前的情形。

综合来看,国内民族演唱和美声唱法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共同性,也具有各自的独特风格。因此,对美声唱法与民族演唱进行融合研究,对于国内歌唱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演唱融合与借鉴路径

(一)演唱技术方面的融合借鉴

就演唱技术方面的融合借鉴而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共鸣演唱技术的融合借鉴。在当前国内民族演唱中,应用共鸣演唱技术颇为广泛,特别注重局部共振。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调节自身共鸣腔体,融合美声唱法和民族演唱的共鸣技艺,对发音圆润度以及音色完美度进行适当调整,形成真声、假声合理转换的独特演唱技巧。二是对咬字技术的融合借鉴。美声唱法来源于国外,因此发音可能具有轻微混乱,民族演唱借鉴时可能存在字音不清晰、发音不标准等诸多问题,因此需要沿用民族演唱的发音技巧,提升演唱过程中的咬字清晰程度。并且,使用民族演唱吐字技巧时,对于转音并无干扰。充分发挥美声唱法和民族演唱的技术优势,方能促进歌唱艺术更加深层次发展。

(二)唱法技术方面的融合借鉴

美声唱法与民族演唱相比,其显著特征在于混声唱法,主要体现在头声区、中声区以及胸声区结合,将人体发声机能进行全面发挥利用。一般而言,所谓混声唱法即真假声交替,是美声唱法中的重要唱法技术,该种唱法技术对于演唱者来说,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拥有长久气息,声音方面需要圆润,在音质、音量以及音域方面,均需要有较好的掌控力。在演唱过程中,结合具体音高要求,运用真假声交替的方式调动自身共鸣腔,进而实现共鸣演唱。而民族演唱中,真假音转换并不和谐,在以假声为主演唱时,往往伴随低音演唱,存在一定挑战。但是在例如山歌一类的民族演唱中,需要演唱者具有张力,如此方能体现出歌曲的强劲。因此,民族演唱需要积极借鉴美声唱法中的真假交替唱法,进一步实现三声区结合,达到声音共鸣的目的。通过此种方式,使演唱者声音发音准确,气息交替,合理避免破裂音的情况。此外,演唱者可以在演唱过程中,采取以真声为主、假音为辅的具体方式,通过调节自身的呼吸、气息以及声音共鸣,进而使得发音更具张力,发音更加圆润。

(三)气息技术方面的融合借鉴

一般情况下,民族演唱过程中,演唱人员先进行深呼吸,并利用横膈膜保证气息绵长,进而使用肌肉群辅助气息支撑,继而确保气息能在喉间持续、自由流转。通俗而言,则是使用小气口断句的方法,使用此种气息方式的演唱者能在演唱过程中赋予作品丰富的感情。例如最近的流行歌曲中开始广泛应用花腔技术进行演唱,而花腔技术的本质是属于美声唱法与民族演唱的结合体。在使用花腔技术进行演唱的过程中,气息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日常练习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充分注重气息练习,保证自身气息正常流转,并且依据歌曲表达的情感、曲调差异等选择合适的气息,以此促进演唱者对于气息的合理利用,并进一步提升演唱质量。

(四)唱法声部划分的融合借鉴

部分学者调查研究显示,演唱者由于生理构造差异,自身声带长短以及声带宽厚均存在差异性。因此,演唱者的声域、音域均有所差异,整体演唱水平以及共鸣腔体运用也有差距。这要求演唱者在日常练习过程中进行多元化学习,按照科学适宜的学习方法合理学习、练习,进而逐步提升自身演唱效果,达到美声唱法中要求的声部划分标准。总体而言,无论是民族演唱或者美聲演唱,都需要充分进行声乐技术学习,具体包括气息吐纳、发声练习等等,并在了解自身缺陷的情况下,制定科学训练计划,在保证不超过负荷的情况下,逐步提升自己的演唱技巧。总体而言,美声唱法对于声部划分的要求颇高,民族演唱时需要积极借鉴美声唱法的声部划分,重视声部划分在演唱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积极汲取美声唱法中的声部划分技巧,推动民族演唱持续发展。

(五)理论研究方面的融合借鉴

伴随国家声乐教育愈加趋于国际化,国内演唱逐渐趋向高水平发展,并且在诸多学者的深入研究下,国内声乐理论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民族演唱理论研究与美声唱法理论研究存在关联,二者在发音、演唱、气息之间均有部分相通。就当前国内高校而言,关于民族演唱以及美声唱法的论文著作近年大幅增加,研究领域也逐渐拓展。在此过程中,诸多研究专员开始对民族演唱及美声唱法进行理论梳理与总结,并且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国内在民族演唱研究理论基础上,积极汲取国外美声唱法研究精华,进而促使民族演唱与美声唱法的研究得到更高程度的融合。

长期以来,歌唱方法众多,每种唱法都具有自身特点,而这些不同的特点为歌唱艺术的融合提供参考依据。在国内,美声唱法与民族演唱已经被诸多演唱家融合运用,并且受到广泛好评。民族演唱始终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承,因此为实现民族演唱的传承,势必需要融合其他唱法的优势,推动形成独特的演唱理论。文章对民族演唱以及美声唱法融合借鉴路径进行探讨,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对演唱艺术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推动我国歌唱艺术实现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妍.浅析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J].农家参谋,2019(2):164.

[2]苗妍.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研究[J].艺术品鉴,2017(3):271-290.

[3]陈曦.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分析[J].北方音乐,2019(2):213-214.

[4]胡志.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明日风尚,2019(5):113.

作者简介:

李秋玉,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及教学。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声乐教学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纳入流行唱法之可行性评价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