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谣》中传统民间音乐与现代筝曲的融合

2020-10-20 06:01贺元姣
大观 2020年7期
关键词:曲式结构演奏技法

贺元姣

摘 要:20世纪以来,中国的音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受到西方无调性音乐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饱含现代气息的古筝名曲孕育而生。《莲花谣》这首作品自发表以来一直以其融合民间音乐,又兼具无调性与炫技的现代筝曲魅力而被广大筝人所熟知。文章首先介绍了乐曲中民间音乐元素与现代筝曲技巧的融合,而后通过细致分析这首作品的背景、曲式结构等加深对各个乐段演奏技巧的把握。

关键词:《莲花谣》;现代筝曲;曲式结构;演奏技法

一、现代筝曲与传统音乐的融合

《莲花谣》这首作品源于传统民间曲艺莲花落。绍兴莲花落是浙江四大曲种之一,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由极富江南戏曲特色的音乐孕育而生,唱腔朗朗上口,余韵延绵。绍兴莲花落的唱功表现出“叙事畅快淋漓,行云流水,抒情抑扬顿挫,委婉缠绵,音调高低错落,节奏缓急分明”等鲜明特征。这些特征潜移默化影响着《莲花谣》的节奏韵律处理,使其端庄飘逸,富有节奏。水乡的秀色与柔情感染着作品的句句节节,听时耳边如若诗意幻妙,婉约与秀丽将我们带入那个芙蕖所长之地,微风轻抚,余韵延绵。

《莲花谣》这首作品取材于民间传统音乐素材,但现代的演奏技法却是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段。它的出现为我们研究混合性质的曲式提供了重要途径。这种特殊的曲式结构,形成于欧洲浪漫派以后,以两种不同的曲式结构相混合而得名。《莲花谣》里,王建民先生就充分借鉴了这种创作手法,以西方传统的复三部曲式结构为“形”,再以古老东方的传统歌舞音乐为“神”,形成“中西合璧”极富创造性的音响感受。

调式音阶的排列也是现代筝曲组成的重要因素。人工调式的定弦,打破了传统五声音阶的桎梏,令曲目不再拘束于传统筝曲的单一调性。作品也绝非单纯依托新型调式音阶,反而因吸收了地域性较强的民间音乐,使得它对筝的内在韵味与古风淳厚的音调有着更真挚的呈现。

现代筝曲最具特色的创新是音效演奏技法的扩展。一些更为丰富多变的非乐音音色的加入,例如柱外刮奏、拍击琴弦等,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古筝的音响效果,使得作品在传统的地方民间音乐因素之上与现代无调性相结合,向着更丰富、更绚丽的音乐形式发展。

二、《莲花谣》的曲式图示与音阶

《莲花谣》这首乐曲由五部分组成,所用的西方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可以划分为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

在《莲花谣》的创作中,采用了特殊的人工调式定弦法,以大二度、小三度的关系向上叠置,构成了六个五声调式。这种按照特定音程度数的关系叠加构成的音阶排列和非同宫系统多调的衔接为作品的旋律和声与调式安排做了铺垫。

三、《莲花谣》的作品分析

(一)《莲花谣》引子

《莲花谣》以一串清新质朴的泛音开始,由远及近,将我们徐徐带入一个悠远飘渺的幻境。与泛音交织出现的是几组低音的和弦,古朴神秘。两组反向琶音散漫轻柔,形成绵远而悠长的听觉感受。与西方作曲中常用的二度级进不同,五声性线性和声为本作品的主要手段,这样的运用增加了乐曲的民族元素与流畅性。按音的出现将江南余韵缓缓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在最后琶音的静谧中一切拉开了序幕。

(二)《蓮花谣》慢板主旋律

乐曲的第一次转调,是主旋律出现的地方,三行大谱表呈现出四声部的交响化音响。荷锄而作的农人唱着婉转悠扬的小调,少女将发丝绾在耳后,应和着旋律,裙摆翩翩。高声部为4/4拍,中音声部的重音与高、低音声部都错开了一个半拍的时值,使得看似较弱的持续音声部更加鲜明。左手持续节奏型与右手深邃的旋律交融,同音反复,将古朴深邃之感延续,如影随形的雾里江南,唱不完的深情婉转。中低音声部使用了平稳的和声功能进行,将调式调性上的变化减为最低。简明的多声技法运用和干净的创作技巧,将莲花的高贵曼妙描绘得风姿绰约,也为后面的变奏留下了充足空间。

(三)《莲花谣》慢板主旋律变奏

一组由弱到强的琶音进行后,乐曲由B调再一次转入E调,此处充分展现对位旋律的应用。主旋律左右手交替,进入低音区,仿佛镜头推远,寂静淡去,刚劲始现。不受节拍约束的节奏,自由的流动气息穿插在段落小节内,形散神聚。右手快速指序的出现使乐曲都变得欢愉起来。

由慢及快的层次安排渐渐带领我们走向湍急流动的池水边,摇指与左手低音琶音配合,犹如涟漪一片,荡漾万千。从作曲的角度来看,虽然乐曲记谱延续着4/4 拍进行,但实际上右手演奏的旋律为9/8 拍。右手声部并非规整记谱,而是跨小节的方式创作,是非常典型的三拍子节奏,左手在中低音演奏的主旋律仍为固定的4/4,这与乐曲主旋律第一次呈示时规整的节奏形成明显对比。声部重音的错位正是由节拍的不规整和变化对位导致的,高音伴奏与中低音旋律的一唱一和,芙蕖摇曳,美不胜收。

作为整个慢板的收尾,它带领乐曲一步步走向灵动活跃的高潮,薄雾散去,夏日的艳阳将荷塘的一寸一厘都点缀得闪闪透亮,点状的伴奏将线状的旋律映衬得自然流畅,令人闻之如画,遐思不绝。

(四)《莲花谣》小快板

小快板开始是曲子的第三次转调,呼应式织体的出现让副旋律也得到丰富完整。

乐曲节选片段正是运用了这样的创作手法,上声部为流畅、舒展的主旋律,下方副旋律则长短参差,用十六分音符补充或呼应主旋律的长音及休止使快板乐段饱满。织体跳跃整合,技巧往复变换,情绪愈趋高涨,画面推进仿佛我们看到了莲花傲然展姿且不畏风雨冲击、奋力搏浪的景象。

(五)《莲花谣》急板

快速展开的急板是全曲最高潮的乐段,159-176 小节运用了模进手法。它将出现在慢板中的a 主题进行了第三次变奏,用右手有力的摇指和左手强烈的和弦来展现,充分将音乐的力量性与节奏感融合。177-188 小节使用十六分音符和上下模进的左右手交替节奏型,使旋律音色统一、颗粒感强,表现了莲花在风雨中孑然挺立的气质。189-196 小节音乐情绪转变为宽阔而挺拔,音响效果犹如磅礴的交响乐队中气势恢宏的管乐齐鸣,通过气口和强有力的摇指象征莲花在疾风暴雨中也依然傲骨的高洁品性。

(六)《莲花谣》广板

第四部分是乐曲进入了激情的广板,作曲家所传达的内在情感愈发深入,节奏由恢弘磅礴转变为旷远、飘逸,表达了作曲家对莲花的喜爱和礼赞。左手的琶音与刮奏赋予了乐曲情绪的烘托和呼应。222-231小节力度开始加强,双手双音齐奏,音响壮丽宏伟。最后乐曲在232 小节慢慢进入尾声,在前面饱满、坚实、气势恢宏的音响效果后,静谧空灵的泛音再次悄然而至,同快板的速度与力度形成鲜明对比,完美表达出作曲家抒发的情感。曲毕,一首对莲花的礼赞淡淡地结束在了悠扬怡然的意境里,让听者遐思无限。

四、结语

通过分析《莲花谣》的音乐意境与创作素材,风格与技法,音乐表现途径及审美理想,使我们对现代筝曲的领悟更加深刻与透彻。通过对它的解读与演奏,我们加深对乐曲层次心境的理解,能更好地在演奏中将民族与现代融合。我们惊喜于看到这样一批具有鲜明现代作曲风格的作品向我们走来,力求“古筝不古”。感谢每一位古筝艺术家为古筝事业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引路人才让我们的古筝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蓬勃。

参考文献:

[1]樊艺凤.一个独特的“渐变”过程:王建民筝曲《幻想曲》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3):71-74.

[2]阎爱华.当代古筝艺术发展之轨道[J].艺术百家,2002(3):107-111.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

猜你喜欢
曲式结构演奏技法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竹笛协奏曲《愁空山》研究现状及思考
布洛赫中提琴希伯莱组曲演奏技法剖析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唢呐常用演奏技法与声学参量关系研究(一)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2 第一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