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民居演变研究

2020-10-20 06:01万玉冰於航英
大观 2020年7期
关键词:旅游开发演变民居

万玉冰 於航英

摘 要:传统苗寨民居是凝固的艺术与文化,文章以西江千户苗寨为调查对象,从民居选址、功能、建造仪式等方面研究旅游开发中苗寨民居的演变,发掘苗寨民居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有利于西江苗寨传统民居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及展现。

关键词:旅游开发;西江苗寨;民居;演变

自2008年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苗寨召开之后,西江苗寨在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下,凭借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秀美的景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民宿、零售、酒店等项目基础设施陆续完善,带来了旅游业“井喷”式的增长。然而,在全国村寨旅游开发的浪潮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其传统民居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面临着挑战。

一、传统西江苗寨民居的特征

(一)层叠错落的布局和灵活的选址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山麓,白水河穿寨而过。为了不占用耕地,苗寨的吊脚楼因地制宜,依山势而建,傍水而居。村寨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坡地上,呈联排形式沿等高线错落排列,呈现出多地点聚集抱团的特点。而少数建造在平地上的吊脚楼多呈现出半开放或四合院的形式。它的朝向并不恪守“坐北朝南”的规则,而是根据多变的地形,结合使用需求建造,形成自然而有序的群落体系。村民在选址时偏好向阳且顺坡的位置,会将房屋建在村寨内或临近自家耕地的地方,也有不少村民选择将老屋拆除,原地重建。

(二)自然材料在建造过程中广泛使用

西江苗寨处于偏远山区,开发前交通闭塞,民居的建造以自然材料为主,类型多样,如木、石、土等。建造吊脚楼过程中的“伐青山”就是指采集木材(一般使用杉树或紫树),民居中的梁、柱、枋、檩等主体结构皆是以木头为原材料加工制成,美人靠、门、窗、楼板等构件也是用木材打造而成的。石头多来源于水中的河石和山间的野石,多用作房屋的地基和筑台,可以帮助房屋防潮且坚固耐用,成本低廉。土主要用于地基和筑台的夯实,在堆砌石块时起辅助、粘合的作用。杉树皮常用于铺设屋顶,辅以砖瓦,可以防风防雨。

(三)集生产、生活、储藏于一体的功能空间

西江苗寨大部分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这三层的使用功能也不同。上层主要用于储藏粮食,开有窗户保证室内的空气流通;中层是人们生活起居的地方,设有卧室、堂屋、火塘、厨房、茅厕等。堂屋常位于中间,人们在此会客、用餐、祭祀祖先等。厨房、茅厕位于两侧。堂屋外侧建有一条走廊,走廊外侧设有美人靠;下层干燥宽敞,常用于饲养牲畜,有时用木板及树皮隔出小块空地用于堆放农具。此外,在吊脚楼的中层和上层还会搭设晒台用于晾晒粮食,不仅能拓宽晾晒面积还方便下雨时的抢收。

二、旅游业影响下的苗寨民居发展及演变

(一)空间与功能的演变

1990-2017年以来,苗寨空间形态受旅游开发的影响,扩张速度逐渐加剧,规模变大,民居面积增加明显,因游客观景所需及山地自然空间的限制,空间沿等高线向村寨外部扩张,逐步深入河流上游。西江苗寨空间形态、规模经历了“原地圈层→轴向扩展→稳定→延伸填充→轴向扩展”的演化规律。

同时旅游的开发及当地经济的增长,也影响了传统吊脚楼的平面布局。底层空间由原来的用于饲养牲畜转变为经商店铺。中间层的堂屋,现在已经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客厅,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及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原来提供用餐及部分厨房功能的火塘被煤炉取代,成为现代化标准厨房,部分开展农家乐的村民也会保留火塘,屋外加建厨房,将火塘作为苗家民族文化的展现。吊脚楼上层不再堆放粮食杂物,而是封好四壁,再进行空间分隔,作为自身卧房或客栈房间。

(二)材料与结构的演变

旅游开发使得村寨对外开放,带来了许多现代先进的技术及新型材料。例如,砖与混凝土通常被用于现代西江民居的房屋基础及首层部分。部分民居会选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房屋的填充部分,用于承担楼梯、卫生间等辅助功能。

吊脚楼保留原有穿斗式结构的同时,木质板墙被泥土、砖石所取代,吊脚柱被砖、实砌墙替代。少数金属材料也出现在内部墙体中作为支撑杆件,以角钢和轻钢龙骨为主。全木结构也变成了混合结构。同时为了满足现代功能所需,木构架形式也发生了转变。取消中柱,改设两根立柱,形成客栈室内走廊;取消地脚枋,方便砌砖或安装其他内墙材料;取消退堂,方便空间的布置及扩大堂屋;取消堂屋挑高,简化木构架整体。

(三)建造仪式及施工工艺的演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汉文化和现代文明对苗族文化的冲击,部分仪式如择屋基、动土等均有简化,唱祝词等传统仪式中非必要的步骤大多被直接省略,现代化的机械使立房上梁更加便捷,大多仪式逐渐变得“形式化”,迅速举行完后直接宴饮。有的仪式甚至已经消失,如砍伐仪式等。由于引进了新的结构模式,新的营造技艺也进入到民居建造中,如砌块砌筑工艺及室内装修装饰工艺等。

三、演变发展中苗寨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一)苗寨民居演变发展中的规律及问题

西江苗寨民居演变过程既受感性、理性活动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同时,受山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垂直空间分异规律,内部差异明显,空间功能呈现抱团集聚、垂直分异与旅游渗透异质的特征。民居的现代化虽然给人们带来了经济收益及生活上的便利,但是过于商业化、现代化使得原本的苗寨民居在造型上摒弃了传统的样式,改变了传统功能布局,部分吊脚楼直接被现代钢筋混凝土取代,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有些吊脚楼整体保存完好,但因经济利益的驱使,成为纯粹的谋利场所,传统民居文化内涵削弱。

(二)苗寨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西江模式: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十年发展报告(2008-2018)》指出:“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地的灵魂,也是构成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西江苗寨发展旅游业最富有吸引力的核心资源,就是由上千栋木构吊脚楼依山就势构成的村落景观,以及蕴含在村落里面的苗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体现了苗寨民居的重要性。基于此,笔者对苗寨民居的保护提出几点建议:第一,保持传统吊脚楼的功能,同时将木结构进行防潮、防虫、防火的处理,保证内部空间规划的合理性;第二,建筑材料的选择遵循传统文化,选用当地固有材料或能与传统有机结合的现代材料,建造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苗寨民居。第三,新建吊脚楼应符合传统吊脚楼的建筑美学,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尊重并继承传统营造结构、仪式与工艺。

四、结语

本文从旅游开发的视角下,对苗寨民居的演变进行了探讨。苗寨民居作为人类居住与活动空间,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景观与文化符号,具有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功能,也是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来源与旅游接待的主要载体。因此,村寨民居的保护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政策扶持来完善苗家吊脚楼的改建准则,同时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在还原建筑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创新。这项保护应该是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持续不断的努力,方能使苗寨民居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尚澎,沈飞宇,孙友富.贵州苗寨吊脚楼的发展与演变: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设计,2015(4):119-121.

[2]徐艳文.西江苗寨的吊脚楼[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8(11):54-59 .

[3]赵曼丽.基于旅游发展的苗族传统民族调适研究:以西江苗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9(11):136-141.

[4]黄晨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西江苗寨民居营造模式演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5]吴通宜.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城市化特征及机制分析: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22):123-127.

[6]李天翼,麻勇斌,苍铭.西江模式: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十年发展报告:2008-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7]肖佑兴.演化视角下的旅游地建筑景观变迁探讨: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75-83.

[8]李天翼,麻勇斌.西江模式: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样本[J].新西部,2018(19):39-43.

[9]杨洋,蔡溢,周秋文,等.旅游影响下民族村寨社会空间演化过程与机理研究: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20(1):192-201.

作者單位: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旅游开发演变民居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