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之苦难是一种修行

2020-10-20 06:06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0年40期
关键词:爱莲周敦颐芬芳

世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来说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弱者来说则是一个万丈深渊。

人生是一场修行,一场关于苦难的修行。你,准备好了吗?

【阅读训练一】

淤泥偏自出芙蓉

我之爱莲,初与别人相同,是因观其盛开,恋羡其花纯洁、其叶圆碧、其香清远。其花,纳兰状为“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其叶,东坡喻成“重重青盖”,诚斋夸作“接天莲叶无穷碧”;至于其香,曹寅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因有“夜夜凉风香满家”。

我之爱莲,后又进了一层,是因读《爱莲说》称其“花之君子者也”,得以因物及人、由目入心,实现了从视觉、嗅觉到心境的升格。

莲花与君子的相同处,周敦颐只用三句话便道中、道全了。第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君子即便身处污浊动荡之境,但心始终高洁稳正,不受污染,不为矫饰,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器”;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君子内心通达、气脉正直,不会倚靠附和,不会攀缘拉拢,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党”;第三句“亭亭净植、香远益清”,君子腹有诗书,故而气质洁净,声息清新,这就是孔子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曾抄写、诵读《爱莲说》无数遍,每至文末“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时,都会不禁脱口而出:“我!”随后发出一声叹息,叹息与周敦颐相隔了近千年,不能同他一道,前去赏莲。

据闻周敦颐为了赏莲,特命人挖了个大大的池塘,池塘中心置小亭一座,以九曲桥相通,以便从各个角度近距离地观赏。我猜周敦颐赏莲时,可能独自一人,方出此言;即使有人伴随,却对他的爱莲之切、知莲之深,未必懂得,这反倒增了他的孤独。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此番心境,还可再溯千年以上。屈原钟爱鲜花香草,曾让山鬼披薜荔、配女萝,又用各类花卉饰满了湘君与湘夫人相会的房间,其中就有莲叶。而他自己,则“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作为“离骚”的装束。这身装束,自然难以被人理解,所以屈原紧接着说:“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孤独之强烈,直到了使他绝望自尽的程度。我想屈原之所以选择投水,是想从一个君子變成一朵莲花吧。君子和莲花的区别,只是一个在大地上,一个在水中央。

我之所以爱莲,先是慕其有君子之质,后是发现其有艺术之境。当然,泛泛而言,所有的花儿都可比作艺术;但我以为唯有莲花,最能揭示艺术的真谛。第一句“亭亭净植、香远益清”,艺术当予人以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使所思澄澈、所感幽远;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艺术以通透简约为高,以含蓄蕴藉为尚,以少胜多、以简驭繁者方为妙境上品;第三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他花儿只需如常孕育、萌生开放,期间未尝有太多的曲折艰难,好比从人间顺利升入天堂;唯独莲花,生于淤泥之中,必须先突围后方可孕育生长,恰似先要从地狱来到人间,然后进入天堂。艺术亦像莲花,生来便在淤泥之中。艺术要像莲花,须在淤泥里,也只能在淤泥里汲取营养、积攒力量。莲花将根向下扎入淤泥,为的恰恰是向上生长,当终于开出花来时,必向上空高高擎起,离淤泥越远越好。艺术同理,其生存需要金钱的滋养,但它的目的,恰恰是离金钱越远越好。

生活的种种苦难、人生的种种坎坷,都能给人以最有成效的磨砺,如泰戈尔所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试想若不是流亡一生,若没有贫困半世,就不会有八大山人、板桥居士及其传世之作了。既然君子、艺术皆与莲花相类,那么两者必然互通,即君子可成就艺术、艺术也可成就君子。君子有了艺术,可以不再过于孤独。八大山人遭遇国破家亡,心中悲凄,却以书画遣怀。他画莲花,寥寥数笔便神完气足,这莲花就是他的化身。板桥居士曾咏过一朵入秋方开的莲花:“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这朵莲花便是他的化身,不是不想顺应时序,只因困顿太久、积攒太难,故而开得稍迟一些罢了。

(作者胡晓军,选自《新民晚报》2018年7月23日,有删改)

思考

1.联系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和苏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这句话的。

2.谈谈你对文题的理解。

【阅读训练二】

让苦难芬芳

最近认识一个朋友,是个农民,做过木匠,干过泥瓦工,收过破烂,卖过煤球,在感情上受过致命的欺骗,还打过一场三年之久的麻烦官司。现在他独自闯荡在一个又一个城市里,做着各种各样的活计,居无定所,四处飘荡,经济上没有任何保障。虽然看起来仍然像一个农民,但他与乡村里的农民不同的是,他虽然也日出而作,但不日落而息——他热爱文学,写下了许多清澈纯净的诗歌。每每读到他的诗歌,都让我感动,同时惊奇。

“你这么复杂的经历怎么会写出这么柔情的作品呢?”我曾经问过他,“有时候我读你的作品总有一种感觉,觉得只有初恋的人才能写得出。”

“那你认为我该写什么样的作品?《罪与恶》吗?”他笑道。

“起码应该比这些作品沉重和暗淡些。”

他笑了,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农村家家都储粪。小时候,每当碰到别人往地里送粪时,我都会掩鼻而过。那时我觉得奇怪,这么臭这么脏的东西,怎么就能使庄稼长得更壮实呢?后来,经历了这么多事,我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学坏,也没有堕落,甚至连麻木都没有,就完全明白了粪与庄稼的关系。”

我看着他。他想做一个怎样的比喻呢?

“粪便是脏臭的,如果你把它一直储在粪池里,它就会一直臭下去,但是它遇到泥土情况就不一样了。它和深厚的泥土结合,就成了一种有益的肥料。对于一个人,苦难也是这样。如果把苦难只视为苦难,那它真的就只是苦难。但如果你让它与你精神世界里最广阔的那片土地去结合,它就会成为一种宝贵的营养,让你在苦难中如凤凰涅槃,体会到特别的甘甜和美好。”

这个智慧的人,他是对的。土地转化了粪便的性质,他的心灵转化了困难的流向。在这转化中,每一道沟坎都成了他唇间的洌酒,每一道沟坎都成了他诗句的花瓣。他文字里那些明亮的妩媚原来是那么深情、隽永,因为其间的一笔一画都是他踏破苦难的履痕。

他让苦难芬芳,他让苦难醉透。能够这样生活的人,多么让人钦慕。

后来,我把他的一首小诗抄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我健康的赤足是一面清脆的小鼓,

在这个雨季敲打着春天的胸脯,

没有华丽的鞋子又有什么关系啊,

谁说此刻的我不够幸福。

(作者乔叶,选自《智慧人生》)

思考

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2.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A.第五段中的“这么多事”指做过木匠,干过瓦工,收过破烂,卖过煤球,打过官司,生活居无定所,经济无保障以及小时候嫌弃别人挑的大粪臭。

B.“他完全明白了粪与庄稼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于大粪是臭的,如果你一直储在粪池里它就会一直臭下去;但它一旦和泥土结合,就成了一种有益的养料。

C.第一段中“清澈纯净的诗歌”中“清澈纯净”的意思是指他的诗歌很优美。

D.作者称他为“智慧的人”是因为他能够转化苦难的流向,让苦难变得芬芳。

E.“我看着他,他想做一个怎样的比喻呢?”一句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3.第八段中,与标题“让苦难芬芳”相照应的句子是:

猜你喜欢
爱莲周敦颐芬芳
大爱芬芳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一路芬芳
麦苗青青又一春
周敦颐赏莲图
花开芬芳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让你不来电
别样芬芳
让你不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