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促进科学与人文相融合

2020-10-20 06:15陈瀚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大数据融合

陈瀚

[摘 要] 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文化与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的人文文化之间的融合,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大数据时代确实能够促进人文文化朝着科学文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并不意味着人文文化完全科学化,而是在保持恰当张力的基础上,实现科学与人文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新融合,即通过大数据让科学与人文相向而行,从而实现新的融合。

[关键词] 大数据;科学与人文;融合

自1959年斯诺(C. P. Snow)在剑桥大学发表《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等系列演讲以来,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文化与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的人文文化的融合,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对于这个焦点问题的解答,人们往往都希望社会科学能够像自然科学一样确定。当它们水平相当的时候,融合则水到渠成。而充分确定的标准就是社会科学的数据化和实证化。自孔德(Auguste Comte)以来的众多学者都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均没有取得令我们十分满意的结果。从根本上说,就是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的人文文化,难以真正实现数据化和实证化。毫无疑问,大数据时代确实为这个方面带来了新契机。2018年,黄欣荣教授及其博士生沈秋莲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的题为《大数据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一文就认为,大数据为社会科学的客观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进而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毕竟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一切皆可数据化,因而大数据为社会科学的客观化提供了重要技术基础,可能会给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带来新的曙光。其实问题远没有我们想象得简单。大数据时代到来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能够完全实现数据化和实证化,进而让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处在同等水平,由此实现二者的融合。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大数据促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达到同等水平,而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自然科学也应该恰当地“软”一点,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向而行,在保持客观与主观的基础上,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更高层次融合。

一、大数据时代科学与人文要保持恰当的张力

在一切皆可数据化的大数据时代下,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的人文文化与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文化,都能够实现数据化和实证化,促进人文文化向科学文化靠拢,进而实现二者融合。但是,这是否意味着由因果必然所产生的决定论在大数据时代会重新“复兴”,而自由意志则不断地被消解?因为如果社会科学真的走向完全自然科学化的道路,实际上就有可能完全消解人文文化,陷于决定论的泥淖而丧失自由意志。例如,近代人们希望通过经典力学体系来实现一切学科的力学化,导致了决定论的泛滥和 “宿命论”甚嚣尘上。

其实,两种文化难以实现真正的融合,因为在客观与主观之间难以保持恰当的张力。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的人文文化充满着主观性,难以达到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文化的客观性。相反,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文化充满着客观性且强烈排斥着主观性。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两种文化并没有在主观与客观之间保持着恰当的张力。相比科学而言,人文过于主观,而客观相对缺乏,科学则过于客观而主观相对缺乏。但是,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研究对象都是物质世界,以真理形态存在的世界知识图景都应该具有客观性。当然,认识的客观性不能等同于物质世界的客观性。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差异,科学文化比人文文化更接近物质世界。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数据化,促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更加同等的水平上接近物质世界,实现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只能尽可能地减少而不是消灭其中的主观性。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到來只能是在尽可能地减少社会科学的主观性的基础上,实现二者更高层次的融合,并且这个更高层次的融合并不是要完全消除两种文化中所固有的主观性。

二、大数据能够促进科学与人文之间保持恰当的张力

我们必须承认,在任何时代,人们都无法实现认识的客观性与世界的客观性合二为一的状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文化也不存在绝对的客观性,当然,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的人文文化也同样不存在绝对的主观性。因此,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绝对不可能是通过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化来实现,同样更不可能要求科学文化放弃数据化和实证化而向社会科学靠拢来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实际上,大数据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正是在主观与客观之间保持恰当张力的基础上实现的。虽然,大数据技术能够促进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的人文文化,不断实现数据化且越来越客观,但是大数据时代也并不是一概排斥主观性而陷于绝对客观,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允许主观性的存在,使我们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自由意志,以实现更大的自由。不然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就不再是人类,而是被动执行大数据的机器,一切都将由大数据决定。这样的状态就已经完全消除了主观性,只剩下客观性,显然不符合我们人类所需要的生存自由。

更何况,大数据的强大预测功能仅仅提供了物质世界的各种发展趋势,并不是唯一的答案,或者说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选择。因此,无论大数据给我们提供多么精准的预测,都是一个概率问题,仍然还有让人自由发挥意志的空间。如果大数据仅仅给我们提供了诸多选项,那么到底如何选择,这就更需要充分发挥自由意志。既然在大数据时代还需要我们为了做出选择而充分发挥自由意志,那么正如史蒂夫·洛尔(Steve Lohr)在《大数据主义》一书中所强调,我们应该给直觉留有一席之地。由此可见,大数据本身也必须给自由意志留有一席之地。更何况在大数据时代也必须观察渗透理论,难免科学负载价值,也不存在绝对的客观。这意味着在大数据时代,自然科学也不是绝对的“硬”,当然社会科学也绝不是像过去一样的“软”,而是二者在主观与客观之间保持一个恰当的平衡。因此,通过大数据技术,我们更能够找到这个平衡,进而实现科学与人文在更高层次上融合,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大数据技术来消除社会科学的主观化来实现二者的融合。

三、大数据时代能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新融合

大数据技术应该是在保持客观与主观之间恰当的张力中,促进科学与人文更高层次的融合。过去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虽然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文化能够实现一定限度的客观化,但是由于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的人文文化过于主观,所以二者所谓的融合基本都是强调通过人文的客观化,即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化来实现。这一潜在前提是科学文化已经实现了客观化。这样的结果是过于强调因果必然性而导致决定论的盛行,忽视了人的自由意志。当然,我们也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放弃科学文化中的客观性来实现科学与人文相融合。

因此,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无法达到与物质世界等同这一客观存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能以消除人文的主观性为代价,更不能以放弃科学的客观性为前提,而是必须在主观与客观之间保持恰当的张力。现在,大数据就能够实现这个张力。一方面,大数据能够不断实现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的人文文化的客观性,特别是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大数据技术变革;另一方面,大数据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自由意志,以实现更大的自由。总之,大数据正在不断推动科学与人文相向而行,在保持主观与客观之间恰当的张力中,实现科学与人文更高层次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英]查理斯·帕希·斯诺.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M].刘兵,陈恒六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黄欣荣,沈秋莲.大数据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9-11.

猜你喜欢
大数据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