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集体式社区更新的研究分析

2020-10-20 06:18何雨宵
价值工程 2020年28期
关键词:社会发展

摘要:集体式社区是具有计划经济色彩和中国特色的时代产物,在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年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和城市建设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曾经作为城市生活基本构成元素的集体式社区也面临着转型。本文以武汉市红房子社区为例,对集体式社区进行刨析,希望能够对于中国普遍存在的集体式社区的更新改造和转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Abstract: Collective communities are the products of the era with the color of planned economy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y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the era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The economy and urban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re in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collective community that was once the basic element of urban life is also facing transform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Red House Community in Wuha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ollective community, hoping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llective communities that exist in China.

關键词:社会发展;集体式社区;环境更新设计;社区转型

Key words: social development;collective community;environmental renewal design;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28-0047-03

1  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十分迅速。如今,我国的城市建设体量已经逐渐趋于饱和状态,土地资源紧张,扩张型的城市建设模式面临着转型和新的探索。与此同时,在城市社区的建设方面,我国城市中存在大量建设于上世纪60-80年代的单位集体式社区,其特点为布局内向型、居住人口集中、身份属性一致、生活模式化,一度成为我国城市社区生活的典型。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环境品质和空间功能已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社区生活的需要,成为了城市当中的低层次社区。同时,住房体制的变革也使得单位模式的集体式社区逐渐转变为了社会型的混合社区,原本具有相同属性的社区居民的邻里关系和活动发生了变化,社区活力逐渐减退。另一方面,在城市的发展层面,对旧有住宅和社区的改造和更新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解决城市发展用地不足和城市人口居住需求矛盾的主要方式。这一方式既能大大节约经济投入和减少社会成本,又能够保护城市原本的风貌和环境景观。对于城市用地紧张,社会资源稀缺,城市人口愈发密集的中国城市,改造无疑是比盲目的拆迁重建更为合理的方式。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认为,“城市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改造是非常好的城市更新手段,但却常常被人们忽视。想要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早期建筑的面貌,应当从改造入手,而不应当将建成区一味地拆迁重建或者在城市的外围进行扩张式地盲目开发。”面对这些问题和观点,我们认识到,中国旧有的社区空间模式和空间环境亟待改造更新,以适应更加复杂化的居民人员构成和新的社区生活方式,塑造新的社区空间关系,进而促进新的社区社会关系的形成,重新激活社区活力。

2  武汉红房子集体式社区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分析研究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武汉市青山区红房子集体社区就是一处始建于建国初期的单位集体式社区。它曾是国有企业武汉钢铁厂职工们的生活居所,由苏联专家设计建造,空间布局典型、社区面积庞大、具有非常浓厚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氛围,半个世纪以来,红房子集体社区不仅作为曾经生活于此的武钢工人的生活场所,更成为了武汉市工业和城市化发展的鉴证,是武汉青山区新的历史文化象征,至今仍然容纳着大量居民的居住和生活,具有十分突出的保留价值和改造潜质。

如今,红房子社区的空间功能已经落后于现代商品住区,社区公共空间的服务和交流功能缺失,生活质量下降。随着集体住房体制的变革,社区人员构成也发生了转变,更多的社会人进入社区当中生活,原有的内向型生活模式面临解体,原本紧密的社区邻里关系逐渐疏远。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时期。在转型的影响下,以生产单位为集体的社区模式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1991年,在国家政策下,住房制度发生了变革,单位住房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1997年,国有企业改制,一些企业迫于生产压力裁减员工数量。在这之后,一部分武钢老职工通过购买或租赁的形式取得了红房子社区房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继续居住在社区当中;另一部分下岗职工选择离开红房子社区;其余一部分年轻职工选择了地理位置更好,生活保障条件更优越的社区。由此,红房子社区的社区人员构成关系开始发生了转变,外来人口通过购买房屋所有权进入社区当中居住,单位社区的模式开始被打破。2000年来,一方面由于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武汉市城市区域不断发展,青山区商品住房建设规模大幅度扩张,原本处于郊区地段的红房子社区附近成为了开发对象,红房子社区的土地开发价值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务工人员进入武汉市寻找工作机会,他们选择进入地理位置相对偏离主城区、居住条件相对落后、租金相对低廉的红房子社区居住。如今,红房子社区已经完全由单位集体式社区转变为了容纳不同社会身份属性的社会型社区。

通过调研发现,社区目前的人口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目前,红房子社区的人口构成形式已经由单一的单位属性构成转变为复杂的社会属性构成。社区的成员,一大部分为老武钢退休职工家庭,生活时间松散化,活动范围基本在社区内,同时这些家庭还有第二或第三代人口,也占据相当的人口比例;一部分为年轻的武钢职工,社区住宅大部分时间内只作为居住使用;另一部分为外地来武汉发展的年轻人口,他们选择租住的方式在社区生活,这一部分人员流动性较大。在年龄构成上也呈现出以老年人为主,50-65岁和6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40%以上,同时,还有一部分第二第三代人口,总体呈老中青三代并居的特点。因此,原本较为内向的集体式社区变得流动性和社会性更强,不同身份属性和年龄的社区居民也存在着不同需求的差异,这些多元化的特点和差异都为社区的开放式更新改造提供了客观的必要性和契机。

3  红房子社区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居民需求

通过对红房子社区整体现状的调研,我将社区内部不同空间的类型、位置,使用形式以及现状做了大致的分类,并以此为依据对不同空间存在的问题做更深入的分析和定性(如表1所示)。

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红房子社区整体和局部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用条件和实际需求进行了总结:

3.1 红房子社区边界性和内向性明显,缺少和城市空间的必要性联系  红房子社区在建设时,作为单位集体宿舍建造,整体规模较为庞大,考虑到社区生活的氛围和独立性,部分边界地区建造了围墙保障居民生活,如由北至南的红钢一街到红岗三街,东西纵向的建设七路和建设八路。因而内向型和封闭式特征明显,成为一个内外分明的小城镇,同社区之外城市的空間联系较少。2016年,国家提出了对于城市社区改造设计的意见,并要求逐步开放现有的建成社区。这实际上确立了我国建设开放式社区的理念,即要将社区更好的融入城市的空间关系当中。这不仅能够有助于解决空间规划和交通上的现实问题,更能帮助社区居民更好地树立先进的社区理念,社区不再是简单的服务于居民的居住机器,更是服务于城市整体,连接以家庭为单位的居民和城市之间的过渡性公共空间。因此,对于红房子社区的改造更新,逐步开放边界是社区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极具必要性。

3.2 红房子社区内工业建筑利用状况不佳,与社区需求联系性不强  红房子社区在建成之后,陆续在公共用地上增设了一批工业类型建筑,作为青山武钢厂区的配套服务用地,如运输公司的仓库和办公楼,食品加工公司的厂房等。这些配套服务公司在武钢转型之后逐渐倒闭或转型,因而原有的办公和工业用地被化整为零,分散地出租出去,用途较为杂乱,缺乏统一的管理,有的甚至闲置起来,完全废弃,给社区空间使用带来了一定困扰。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应该整体考虑这些建筑与社区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和改造使用,使其尽量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建立联系。同时,在社区当中还零散分布着一些教育建筑,诸如:钢城三小、武钢艺术小学、幼儿园、武汉阳光职业培训学校等。这些教育建筑存在着活动空间不足、设施老旧、停车占用社区用地等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使这些教育建筑发挥其服务社区的功能,也需要对这些建筑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造。

3.3 社区内公共空间分区规划杂乱,公共用地废弃,缺乏合理地规划  红房子社区合院式的布局给社区带来了公共面积宽阔,社区环境宁静的优点。同时,社区内在八十年代加种了许多树木,绿化率十分可观,时至今日,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空间秩序感,这些都是红房子社区空间上的优势。

然而,由于建设时缺乏空间规划的意识和条件,导致现在社区内的公共空间使用状况杂乱:机动车私占公共空间用作停车位,有的甚至已经遭到废弃不用,成为了社区内居民不愿意聚集的无用空间,使居民丧失了建立社区关系的公共场所。因此,对社区公共空地需要进行必要的分区和改造设计,对于吸引社区居民的生活和休闲使用,以及社区环境景观的改善,促进社区同城市景观发展相联系,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3.4 社区内缺少为居民提供建立联系、交流的文化空间服务场所  在整个红钢城工业生活住区建立之初,考虑到职工日常生活的多样性,武钢分散性地在17个街坊之内布置了生活服务、交流休闲等类型建筑(如图1所示),极大程度上丰富了职工家庭在生产之余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武钢社区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打下了基础。

如今,社区内以退休的高龄职工为主,私人生活时间增多的他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大大增加。然而伴随着红钢城整个住区的规划拆迁,原有的交流功能的场所也随之消失。

这给红房子社区内居民的精神文化交流制造了困难,给社区内老龄住户的精神养老带来了不便,不利于社区关系的构建。因此,在空间改造过程当中,应当增加社区文化交流中心、社区图书馆等有特色的公共功能空间,通过这些场所为社区居民提供交流的契机,满足社区居民学习和交流等精神文化需求,打造社区的文化生活。

3.5 社区内庭院空间缺乏景观规划,社区居民使用状况不佳  社区内院落之间的空间具有很好的景观使用价值和改造前途,但目前社区院落利用率极低,缺少硬质铺装和一定的户外休闲停留功能区域,吸引不到居民的户外休闲停留,社区公共氛围大不如前;社区内景观规划较为随意,缺乏地域性,景观的植被和种类十分单一,视觉活力和层次不足,夏季频繁的降雨得不到下渗,公共用地积水严重,冬季景观单调乏味。

院落是社区内较为小型的基本单元空间,是建立独立院落之内居民关系的重要户外场所,因此,在改造中,有必要对院落的功能进行调整和划分,对景观进行更新和添加。

4  集體式社区更新的现实意义

4.1 国家城市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要求集体社区实现转型  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和城市在客观上要求作为城市生活细胞的社区进行转型。通过社区空间的更新给社区关系转型提供有利条件,从而部分带动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发展和进步,实现国家的转型。同时,在国家由集体主义向市场体制转型的背景下,带有集体式色彩的红房子社区的转型和环境更新也是优化社区自身品质,提升社区宜居性和居民归属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

4.2 开放式社区是我国城镇住房社区和城市建设方向下的明确方向  国务院公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勾画了“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发展的线路图”,提出了城市建设对于社区逐步开放化的要求。这一举措要求原有的社区进行必要的更新设计,不仅要解决交通的开放化,也要实现社区内关系的开放,社区与城市关系的开放。红房子社区同样面临改造的需求。同时,红房子社区的更新也是青山区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环节,起到了连接新城面貌的作用。

4.3 更新改造是重新发挥工业遗产社区价值的最佳途径  工业遗产建筑,代表了我国工业化时代发展的成果,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见证。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工业遗产建筑或社区,如今已经逐渐失去了它们曾经的生产生活职能。功能转型是它们继续存在并且延续生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在缜密分析,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实施更新改造,不仅能够保存这些具有价值的工业遗产,还能使它们创造相当的经济或社会价值。例如在旧工业遗址上改造而成的798艺术园区,就成功转型为了中国当代艺术最为活跃的艺术区。或如武汉通信仪表厂,在改造之后成功完成了工业建筑向居住社区的功能置换,成为了环境优美的润园社区。可见,合适的改造方式能够使老旧社区焕发新的活力,延续它们的生命力。红房子社区这一工业性质的集体式住宅区颇具代表性和普遍性,是中国特色的工业时代产物,在全国各个城市工业区普遍存在着,改造社区,使它们适应居民和城市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4.4 社区更新设计是城市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国际上对于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是:国家60岁人口达到10%,即认为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3亿,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5%,且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比增速快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在城市建设特别是社区建设方面,我国上世纪的社区设计普遍缺乏对老年人的设计考虑,这导致这些社区目前在承担赡养老人这一功能上严重缺失,尤其缺乏老年人精神活动场所的建设。因此,红房子社区更新是社区自身应对老龄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5  结语

红房子社区发展的外部条件随着武汉城市建设的发展,2011年开始,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当中,青山区已经作为武汉市进行重点转型发展的城区,纳入开发计划当中,庞大的红房子社区被纳入“青山滨江商务区”,而红房子八、九街坊社区被武汉市评定为武汉16大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之一,在开发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用地的性质被定义为“商务、居住、城市公共用地和绿化景观地区”。因此,红房子此类的集体式社区将如何实现新型社区的成功转型,成为了十分重要的研究问题。本文通过对集体式社区发展的过程、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希望对相关设计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重塑与再生,城市改造[M].香港理工国际出版社.

[2]徐光.旧建筑改造设计:基本原则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3]中德关于旧建筑改造的对话[M].柏林:国际城市文化协会,2005.

[4]郑杭生,杨敏,王道勇.当代城市社区治理改革[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5]徐雪梅.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社区建设研究:以辽宁为个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国际景观设计获奖作品集[M].大连理工出版社,2012.

[7]改革开放30年上海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甘有军.广州市城市社区微改造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7.

[9]汪洋.武汉青山区老工业住区的衰退机理与保护研究更新[J].工业建筑,2014(44):9,11-13.

[10]万婷,李立杨.单位社区复兴改造规划模式与实践——以哈尔滨电气集团社区改造为例[J].规划师,2015(31).

[11]杨雨璇,杨洁.旧社区改造更新中的场所重塑——以成都成都市曹家巷社区改造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35(40).

[12]郐艳丽,白梦圆.老社区改造决策中的多元主体博弈与平衡——以北京市某社区改造为例[J].规划师,2015(4).

作者简介:何雨宵(1994-),女,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

猜你喜欢
社会发展
探析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对策研究
计算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回归育人才能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