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沿黄城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0-10-20 06:24郭丹丹
决策探索 2020年20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黄河流域城市

郭丹丹

【摘要】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成为沿黄城市面临的重大课题。沿黄城市要从全流域出发,重新审视自身在崭新发展机遇下的功能定位,肩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多措并举提升黄河治理能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城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青海省发源,绵延5464公里,途径9个省、自治区。黄河上游夏季水量大,冬季水量少、易结冰;中游含沙量高,洪峰流量大,河道淤积与侵蚀河段交互出现;下游河道坡降小,水流平缓,泥沙淤积严重,河床逐渐升高,形成“悬河”。黄河的治理开发和生态保护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黄河安澜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境内黄河干流河段属典型的游荡性河道,宽、浅、散、乱,含沙量大,河床冲淤变化大,主流摆动不定,治理难度较大。河南在黄河流域中居于承东启西的战略位置,肩负着黄河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在减缓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黄河国家战略”的推进实施过程中,沿黄城市是先行者和主力军,可统筹协调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河南沿黄各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加强生态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创新思路,因地制宜,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但实践中仍存在不少困难。现阶段,要尽快破除制约因素,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推动沿黄城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着力加强制度规范

政策是决策的科学依据,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必须政策先行。宏观层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加紧编制,顶层设计日臻完善,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体制机制还有缺位,不够健全;微观层面,由于历史原因,部分规定与当前实际存在矛盾,增加了建设管理的难度。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应立足当今发展需要,认准新形势、把握新要求、聚焦新使命,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理顺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法律法规,合理调整、修订滞后的制度规范,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各类高质量发展的专项规划,并加快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落实,明确各地、各部门在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职责分工,优化制度环境。

二、着力优化要素资源配置

优化配置要素资源,促进黄河承载能力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使其能有效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调研发现,河南沿黄各市普遍存在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黄河湿地保护不足、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可用的水资源指标较少等问题。破解要素瓶颈的核心就在于打破行政分割、市场壁垒的束缚,促进要素有序流动,提高资源使用效益。要积极探索黄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存量资源利用、资源置换、资源共享、引导多元投入等方式,促进沿黄城市间优质资源互补。搭建信息网络体系和交流平台,降低区域之间要素流动的制度性成本,促进资源要素在更大空间、更短时间内集聚扩散,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三、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增长极

扭转粗放发展方式,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增长极,是塑造区域独特形象、形成品牌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譬如洛阳市,根据当地“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五山四岭一分川”的地形地貌和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客观条件,大力发展沟域经济,集中培育绿色生态、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沟域经济示范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三门峡市则围绕当地特有的天鹅资源,积极发展文旅、康养等产业,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推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现阶段,沿黄各地应借鉴先进经验,把握难得的发展窗口期,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梳理全市产业发展的特点、亮点,选准优先发展的着力点,充分发挥优势,精准吸引各类要素汇入,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持续放大极化效应,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四、着力丰富黄河文化内涵

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区域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抓手。河南沿黄各市历来都十分重视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通过文物景点修建更新、建设沿黄文化研学基地、打造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全域旅游示范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等措施,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底蕴,促进黄河文化历久弥新。当前,要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加快资源普查、数据整理,对黄河文化建档立卡,防止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流失;要对黄河流域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进行深刻解读,总结其对社会进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人们的力量之源和心灵归宿;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加强黄河文化衍生、创意产品的开发,让黄河风景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向往之地、打卡之地,让黄河元素成为城市形象的金字招牌,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

五、着力推进统筹联动

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加强协作,密切配合,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实践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多年来一直都是各地各自为政,分工协作不足,同时,部分重点工作和项目实施涉及河务局、水利、国土、农业、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管辖权较为分散,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现象。新形势下,沿黄城市要按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要求,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一体化协同推进为切入点,深化全流域合作和市场融合,形成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产学研用合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城市联盟,实现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全省沿黄城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统筹联动长效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和功能互补。加快沿黄区域间综合交通运输、空间布局、城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步伐,合理分工合作,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发展。各地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全方位合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夏淼,贾洪文.以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涵养黄河上游生态环境[N].经济日报,2020-04-28.

[2]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何建武,卓贤.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07).

[3]徐汉明,邵登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N].人民日报,2018-06-21.

[4]田文富,完世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环境协同化治理[N].光明日报,2019-11-26.

[5]王业强.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N].中国经济时报,2019-01-04.

[6]蔡之兵.加快推动要素自主有序流动[N].人民日报,2020-05-14.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黄河流域城市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凤凰古镇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