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时尚”的时尚大师山本耀司我与布料之间的对话

2020-10-20 06:25王雅静
北京青年周刊 2020年39期
关键词:山本剪裁布料

王雅静

《做衣服》

时装界一代宗师山本耀司的坦诚回忆录。新版增加了一整章内容及全新后记。他不禁在书中感叹:人怎么可以这么美。在书中,山本耀司详尽地阐述了他的造衣理念和方法,他对女人和美裳的独到观点,对背影的迷恋,对剪裁的坚持,对快时尚的厌恶。山本耀司也温情回忆了他的童年、母亲,和友人。同时,书中附有山本耀司珍贵的设计手稿,时装发布会的精彩瞬间,童年照片、生活与工作近照,以及与友人的合影等多幅照片。

山本耀司是世界时装界特立独行的存在。他被时尚界奉若神明,却称自己是“反时尚”的:“我对时尚并无兴趣,我只对怎么剪裁感兴趣”;无数人渴望拥有他设计的衣服,他却拒绝制作主流的西服,更愿意为各种边缘人士做衣服:“我只给自己的同伴——那些坏家伙们设计衣服”;他将布料做旧、撕裂、破坏其平衡,一再挑战着我们对“美”的认知。

在这一本山本耀司的坦诚回忆录《做衣服》中,山本耀司详尽地阐述了他的造衣理念和方法,他对女人和美裳的独到观点。同时,他也温情回忆了他的童年、母亲和友人。书中还收录了对山本耀司的100个提问,披露时装大师背后的人生细节,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活中的山本耀司。以下摘自书中《服装之美》这一章节。

从某个时期起,我就停止了画设计图。有时在构思下一季服装时,那种想法实在匪夷所思,简直不能用笔画出来。虽然会姑且用语言或者其他资料向助手们表达我的意思,但实际的设计首先会从将布料搭垂在人体模型上开始。那是我与布料之间的对话。

天然的素材是有生命的。夸张点说, 就是你要清楚那块布料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衣服。每当手触布料,我就会通过去感受它或轻或重、或垂或飘的特性来思考。touch( 手感) 就是一切。布料自己会告诉你它们的愿望。你只消再将轮廓、变化、布局以及具体的造型与之相结合。 只是,无论将这样的工作重复多少遍,也无法预想到最终成品的模样。创作是一种发现。如果没有一副善于发现的宽广胸怀,美终将会被错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错失任何一处美的发现,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

还有一点,我非常重视背部的设计,重视到非同一般,丝毫都不想含糊敷衍。可以说,我是个“背痴”。我常对制版师们说,服装要从背部做起,背面的样子成形以后再着手做前面。我也知道对于服装制作来说, 这其实很难。

同样用语言难以形容的是,轮廓和面料的动感非常重要。当身体向前移动的时候,衣服會在身后留下一道剪影。只有零点几秒的迟缓,像是视觉暂留,服装的轮廓映像留在了身后,那个瞬间美得无以言表。

余韵,也许是现今很少使用的词语了。或者用更加文学的表达,那是一种擦肩而过的、稍纵即逝的美。

我的母亲含辛茹苦养大了我,记忆中永远留着她拼命劳作的样子。在我看来,只有工作着的女性才有魅力。至于为什么我那么痴迷背影,大概是因为在我心里仿佛有一道难以愈合的创伤,像在呼喊:“啊,别离开我!”

即将离去的女子的背影,既让我伤感又让我觉得无与伦比地美丽。女性那遥不可及、追无可追的美,让我有一种背影情结。

西方的服装强调贴身合体。他们的着装理念认为,只有合乎人体曲线的合体剪裁才是完美的设计。而我对此向来抱持反对意见,做法一直与此背道而驰。

服装的制作工艺另当别论,只就设计来讲,我的设计一定会让空气在身体和衣服之间微妙地流动。也就是说,在我设计的服装中,有留白,有“间隔”。

这个间隔的“间”,也是“字里行间”的“间”,带着欲语还休的言外之意。这种“间隔”美学,遗憾的是,大概只有日本才有。这是一种可以引以自傲的美学。

从音乐的角度来说,蓝调是黑人音乐的代表,他们最重视的是Groove,翻译过来大概是指“律动”,即旋律节拍上的“高度契合”,那是在乐谱上无法体现的东西,也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大抵上,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在节奏上时而有零点几秒的延迟,时而又快出那么一点点。这种移位或者偏离略显凌乱,听起来似乎不合规矩,但它大概就类似于我非常看重的“间隔”。

猜你喜欢
山本剪裁布料
心灵手巧的“剪裁师”——卷叶象甲
用布料拼图形
烧结机布料器的改进优化
浑然一体有玄奥——写人作文之人事“剪裁”与“拼接”
论报纸图片编辑如何巧“剪裁”
螳螂之夜
按约定付账
吐鲁番杏花诗社活动剪裁
高炉重量布料准确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