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授课制应过渡为班级悟习制(上)

2020-10-20 06:43牛其刚马占营李爱国刘羽熙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0年8期

牛其刚 马占营 李爱国 刘羽熙

摘   要:根据他控度和自主度的不同,知识技能的获取可以分为控学、助学、辅学、悟学、悟习五种方式。班级授课制是助悟方式,是典型的他控式知识技能获取方式。教师因降低了学习者的自主度成为降低效率的因素,使以班级授课制为前提的现行教育模式失去存在的合理性。而班级悟习制借助效率更高的网络化、个性化、阈限化、专业化、职业化及知、技有别,可使学习者在以班级为单位的知识技能获取中,采用悟学和悟习、继承与创新相兼容的知技获取模式。

关键词:助悟方式;自悟方式;技能阈限;班级授课制;班级悟习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21/24-0011-04

班级授课制是现行教育的主要模式,它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今我们还没有提出能替代它的更高效的模式。基于此,文章从知识技能(以下简称知技)获取、技能阈限等理论角度提出班级悟习制。

一、知技获取理论为班级悟习制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知技获取的五种方式

知技是知识与技能的简称,班级授课制仅是知技获取方式的一种。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他控度是指知技获取者(以下简称知员)在知技获取过程中教师的参与程度;自主度是指知员在知技获取过程中自己解决问题的程度。根据知员知技获取过程中他控度、自主度的变化,知技获取方式分五种:控学、助学、辅学、悟学、悟习。(见图一)

由图一可知:知技获取的效率与自主度成正比,与他控度成反比,如果用图一下半部三角形各部分面积代表效率,从控学、助学、辅学到自由式知技获取,它们的平均效率分别是16.7%、50%、83.3%、1。

(二)他控、自由式知技获取的区分

他控方式,即他助与自助相结合的知技获取方式;自由方式,即没有别人帮助的独自知技获取方式。

他控知技获取分为三种:一是控学。即他控为主,自悟为辅;二是助学。即他控度、自主度的平均水平各占50%;三是辅学。即他控为辅,自悟为主。自由知技获取分为两种:一是悟学。在继承前人的知技时,可不借助具体的人,而是借助书、网络等物化的知技载体,独自实现对人类已知的继承。二是悟习。当一个人遇到创新型知技时,因创新是全人类共同的未知,不可能得到任何人的帮助,这时把创新内容转化为已知只有两种:一是大脑的悟,二是大脑支配下其他器官的习,只有悟和习的结合才能实现创新,这种方式就是悟习。

(三)班级授课制在知技获取分类图中所处的位置

教师的存在是班级授课制存在的前提,图一中控学、助学、辅学是教师作用区,因此,班级授课制是三者组合,是典型的他控式知技获取。

(四)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1.是“非求教之”的模式。班级授课制下,学习内容、时长、方式等都没征得学生的同意,是学生“非求”的状态,因而是被动学习。

2.教师是学生的控制、管理因素。教师降低了学生的内源动机,因而成为降低效率的因素。

3.平均自主度、他控度、效率均为50%,是一种低效的知技获取方式。

4.能承载继承,不能承载创新。如果教师用A表示,学生用B表示,知技用C表示,从知技传授角度看有四种可能:一是A会B不会,A教育B,教育成立;二是A不会B会,A无需也没办法教育B,教育不成立;三是A、B都会,A无需教育B,教育不成立;四是A、B都不会,A没办法教育B,教育不成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有A会B不会时教育成立,A把C传授给B,B实现对C的继承,其他三种方式的教育都不成立。所谓创新(内容用D表示)是所有人的不会,这时相对于D来说A、B都不会, A没办法教育B,因此,现行教育无法承载创新,只能承载继承。

(五)悟学的特点

1.悟学是“求而助之”的模式。

2.“助”是知员的辅助、服务因素。在悟学方式下,教师退出,其管理属性消失,学校只为知员提供知技获取的平台,是知员的服务因素。

3.“助”是提高知技获取效率的因素。这里的“助”是指知技载体的“助”,悟学的自主度是1,它的效率最高,远高于班级授课制。

4.知技获取的方式是自主的。从图一可以看出,悟学的自主度是1,没有外因的控制,因此它是一种无教师帮助的自主知技获取方式。

5.能承载继承,不能承载创新。知技载体同样属于继承的范畴,创新内容无法通过知技载体找到,因此,悟学也只能承载继承,无法承载创新。

(六)悟习的特点

1.悟习是“求而悟、习之”的模式。

2.知技获取方式是自由的。悟习方式下,没有了外人的制约,知技获取可自由进行。

3.由于不借助教师、知技载体,知技获取常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因而效率虽然往往较低,但效果最好。

4.能承载继承、创新,是继承与创新兼容的方式。继承是“有中生有”的过程,而创新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悟和习不但能对已有知技实现有中生有的继承,还能对未知实现无中生有的创新,它能实现继承与创新的兼容。

(七)班级授课制和悟学、悟习模式相比降低了知技获取效率

从图一可以看出,自悟是无师的方式,自主度为1,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班级授课制是有师的助悟方式,因教师的存在,它的自主度总小于1(平均50%),且教师的作用越大知员的自主度越小,这使教师成为知员动机自主度降低的因素,而自主度的降低带来效率的降低,所以班级授课制是降低知技获取效率的因素。这一结论可由学习金字塔理论佐证。(见图二)

学习金字塔理论表面看是不同学习方式与效率间的关系,实质是知员自主度的变化,越下层的学习方式自主度越高,效率就越高。用逆向思维看,三角形中,从上到下教师的他控度逐渐减少。这说明:教师的他控度越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越低,教师通过降低学生的自主度而降低效率,佐证了班级授课制是降低知技获取效率因素的结论。

(八)班级授课制失去存在的合理性

教师是班级授课制存在的前提,如果承认教师是降低知技获取效率的因素,班级授课制将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应退场,教师应退出。我们应该用能增加知技获取自主度,即能提高知技获取效率的模式取代班级授课制,这种模式就是班级悟学、悟习制,简称班级悟习制。所谓班级悟习制是指知员在以班级为单位的知技获取中,采用悟学和悟习、继承与创新相兼容的知技获取模式。

二、母、子技能的区分为教育模式和班级悟习制的适用范围提供理论支撑

從纵向看,人的技能分母技能和子技能。所谓母技能就是人运用母语的能力。母语是人的第一技能,是其他技能的基础,离开母语,其他技能将无法形成。因此,母语运用能力称母技能,母语之外的其他技能称子技能。

(一)母语的掌握适用于教育模式

母语掌握不可能自悟实现,必须在外因(父母等监护人)的帮助下掌握,因此,母语的掌握适用于教育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母语的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过程,从操作上看,人应以能用母语正常交流作为掌握母语的标准,儿童6岁左右可达到此标准,视为掌握母语。

1.控学适用于0~3岁幼儿对母语的初期掌握。母语的高难度决定了父母是幼儿掌握母语的控制因素。此阶段,父母决定了幼儿学习母语的内容和进度,幼儿属服从阶段,父母自然成为幼儿学习母语的控制因素。期间,父母助悟的方式是“教”,其手段就是把事物的名称等词汇直接告知幼儿。幼儿的自悟能力逐渐由只知其音不知其意发展到知其音、意。

0~3岁幼儿的词汇量不多,理解程度不够,只能与成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常常会出现表达失误的现象,因此,此阶段是母语掌握的初期。

2.助学适用于3~5岁幼儿对母语的中期掌握。母语的中等难度决定了父母是幼儿学习母语的帮助因素。3~5岁的幼儿,已经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多能和父母及其他社会人员正常交流,这时父母由控制因素降为帮助因素。期间,父母助悟的方式是互动。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当难度降到0.5左右时,父母与幼儿的交流则由教为主过渡到互动为主。

3~5岁幼儿词汇量增大,理解程度提高,多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失误较少,因此,此阶段是母语掌握的中期。

3.辅学适用于5~6岁幼儿母语掌握的后期。母语学习的低难度决定了父母是幼儿学习母语的辅助因素。此阶段母语学习难度小于0.3,内外因由不相上下转变成外因为辅内因为主,父母由帮助降为辅助。期间,父母助悟的方式是点拨。随着幼儿词汇量的大量增加,当难度降到0.3以下时,父母与幼儿的交流则由互动过渡到点拨,也就是启发方式。此阶段,幼儿母语的学习基本可以脱离父母,独立进行。

5~6岁幼儿,母语的词汇量大增,理解程度大大提高,能与成人进行流利的交流,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此阶段是母语掌握的后期。

(二)母语掌握后其他子技能适用于班级悟习制

1.悟学适用于人类继承内容中可通过知技载体无偿搜索到的内容。人类的知技分为四种,一是无偿可找到的;二是有偿可得到的;三是保密的;四是创新的。其中无偿可找到的知技适用于悟学。在教育教学中,悟学适用于现中小学理论知识的获取。从网络角度看,现中小学理论知识都是可以在网上无偿找到的,适用于悟学方式。此外,悟学还适用于现大学课程中的理论内容。大学课程分两部分,一是理论;二是实习、实践。其中理论课部分应是开放的无偿内容,适用于悟学。

2.悟习适用于保密、创新和低难度一类可以自悟的继承内容。保密知技通过悟习以相对创新的方式实现。一些顶尖知技不可示人,用钱也买不到,如果想获得,定寻找不到别人的帮助,此时助悟、悟学方式失灵,只有悟习方式才能办到。当一个人获得成功时,就是相对创新。创新内容通过悟习以绝对创新的方式实现。创新是人类的未知,要想实现创新,只有通过悟和习的结合,创新一旦实现,就是绝对创新。

三、知技断奶理论:为父母替代教师职能提供理论支撑

班级悟习制和现行教育最大的区别是教师的退出,这是多数人难以接受的。解决这个难题的途径就是父母替代教师的职能,由父母帮助孩子度过教师退场的“断奶期”。

(一)知技获取“断奶期”的提出

人的生理断奶期本质上是指婴儿由无能力自主取食的被喂状态,过渡为幼儿自主取食的一段时间。而在教育过程中,知技获取分为助悟、自悟两种基本方式,其中助悟就是知员被“喂”的状态,代表知技获取“断奶”前。自悟代表由被“喂”过渡为“自主取食”,就是知技获取“断奶”。辅学阶段就是知员的知技“断奶期”(见图一)。

(二)母技能是知技断奶前形成的第一技能

人的能力分两种:一是本能,是不学而能;二是技能,是学、习而能之,技能是后天获得的。人类后天要想获得任何知技都要借助语言,离开它其他知技将无法获得。

(三)知技“断奶”后知员的知技获取由“他养”转为“自养”

知技“断奶”后,教师应退场。父母是幼儿知技“断奶”前的教育者,是教师退场前的替代者。

(四)父母是子女知技“断奶期”时长差异的护送者

幼儿的知技“断奶期”时长是有个体差异的,如果每对父母都获得幼儿辅导证书,则对幼儿的知技“断奶”有“扶上马,送一程”的作用,不仅为知员的知技获取提供了保障,而且为教师的退场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