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地市新闻媒体如何做“热”文章

2020-10-20 07:25石顺清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热点微信

石顺清

摘要:5G时代,新闻的内容生产、传播形式、传播途径都将被重新定义,传统新闻媒体的平台优势将被进一步削弱,甚至荡然无存。5G的超大数据量终端,将实现“万物皆为媒介”,曾经与媒体无关的物品将来都可能成为传播途径。娱乐没有圈,电视没有台,互联没有网,每个人都可以高效地生产内容、加工内容和传播内容,机器写作也可能成为“新常态”。曾经的“渠道为王”“平台为王”将在5G时代被“万物皆媒介,一切皆平台”取代。地市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不再,怎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宣传效果呢?

关键词:地市媒体;热点;融合创新

一、抓住热点,做第一时间第一声音

热点,是指某个时间段内民众关注度比较集中、热衷于评论分享的内容,涵盖国计民生方方面面,可以是关系到人民福社的国家大政方针,可以是便民措施、身边好人,也可能是一夜爆红的一个网红打卡地、一道美食。

当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方面信息铺天盖地而来。热点,在这个时代的持续时间非常短。曾经有人戏言,网民对热点只有“三天热度”。为什么?因为大家很快又会被更新的、更多的热点转移注意力。

全员媒体时代,民众一旦等不到所关注事件的官方信息,就会退而选择可以获取到的小道消息。新闻媒体跟不上热点的后果可能是,社会上充斥各路真假信息,甚至谣言满天飞。所以,新闻媒体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作为“第一声音”,占据权威信息的制高点,引导正确的舆论。

2019年的一个深夜,湘潭市一个重要交通路口突发一起小车和货车相撞的事故。记者在看到微信群粉丝爆料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了目击者、交警和救护医院,通过公众号即时、客观报道了事件,并将后续进展情况及时在公众号推文卜方更新。当晚,这条推文获得了大量转发关注,并有效遏止了一些自媒体、微信群爆出的如“现场死亡两人”“车下还压着一台电动车”“开车的是女司机”“车祸伤者寻亲”等不实信息的扩散。可以想象,如果新闻媒体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声,这场车祸将产生多少谣言在市民中传播。

所谓“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了半个世界”。无数事实证明:突发事件,通常是附近市民随手一拍,将消息发布到微信群、朋友圈引发热议,形成热点。这个消息很可能不是事情的全貌,有待权威验证。只要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发声,各种片面认识、主观臆断就会不攻自破。否则,极有可能“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除了偶然突发的热点,还有累积到一定程度爆发的热点,特别是一些事关民生的问题,是有轨迹可寻的。这些热点的形成,或许不单单是新闻媒体的失语造成的。但如果新闻媒体能提前做好研判,及时行使媒体监督职能,做好市民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桥梁,不让舆论被一些兜售情绪的自媒体“带偏”,也可能不会引发舆情。

前几年,我们就面11白过这样的境况:自媒体兴起后,新闻媒体的发展未能及时赶上。民众的知情权和真实信息的不对等,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多种声音”。新闻媒体发布的真实信息反而受到质疑。说到底,新闻媒体只有俯身向下,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贴近百姓生活,关注民生需求,为人民利益鼓与呼,成为公众心目中的“第一声音”。

二、紧跟热度,借势共情共鸣共振

当代是信息传播与信息接收碎片化的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的便捷、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大家的注意力不断被转移,对信息的关注度也在不断被刷新。“一枝独秀”的时代悄然过去,“百花齐放才是春”。

1981年,电视剧《敌营十八年》收视率高达99%;如今电视剧的收视率破一都能拿來做成绩表。20世纪80年代,大家追的天王巨星屈指可数;如今粉圈混战,流量、爱豆更新换代都不用跨年。微博、微信兴起之前,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只有新闻媒体一个出口;如今人人都是自媒体,信息泛滥、真假难辨。抖音兴起之前,广场舞大妈的幸福生活只在别人的镜头下;如今她们的随手拍也可以获赞几十、上百万。

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闻媒体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主动掌握新技术,充分利用新平台,借势提高影响力、提升宣传效果。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占网民整体的75.8%。短视频正在成为宣传的主阵地。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哗哩哗哩网站推出的演讲短视频《后浪》在朋友圈刷屏,并应运而生了“后浪体”。这和当年热播电视剧《甄嬛传》的“甄嬛体”、聚美优品CEO陈欧的“代言体”如出一辙,都是因为热度,在网络上流传、被模仿套用,风靡一时。很多媒体也跟着推波助澜,纷纷效仿。媒体的这种操作,就是要借助网络热度,用和受众更近的话语方式,更接地气地表达思想,让受众的接受度、理解力更高,让宣传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更大。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社会关注的最大热点,也是新闻媒体责无旁贷的工作重心。很多地市新闻媒体的基层权威之声通过融媒体传播,极大地提振了大家战胜疫情的信心,获得了社会的最大关注。

在湘潭市疫情防控一级响应期间,广播中心及时启动应急广播,充分利用广播、微信、微博、抖音、今日头条、“村村响”等平台,及时向市民发布权威的疫情通报、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处置措施、倡议及各类防控信息,通过策划报道、直播访谈、声音日记、微视频、微广播剧、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为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传播“正能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做出了广播的“融媒体”特色,多篇报道被中央媒体采纳。

系列声音日记《在黄冈的日子里》,连线湖南对口支援湖北黄冈医疗队湘潭市分队队员,由他们以日记形式口述医疗队员在黄冈一线驰援的故事;系列声音纪实报道《致敬!平凡》,聚焦湘潭市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和志愿者,关注战“疫”中普通而伟大的平民事迹;通过广播音频直播和微信、网络视频直播的“防控新冠肺炎特别节目”,邀请疾控专家、心理专家和各级各部门负责人做客广播直播间,从湘潭市疫情防控、疾病预防、心理抚慰和保民生等方面回答网友关切;系列短视频“防疫微视角”,安排主持人和记者深入社区、市场等地做体验式报道,通过微信、微溥、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网络传播。这些回归新闻现场的策划报道,聚焦基层一线,传递民众最希望了解的信息,采用当前主流的表现形式,多平台同步传播,播放量、阅读量和围观人数超过平时数倍,成为学习强国的“爆款”,也是当时引导舆论的主流。

三、炮制热门,创新新闻宣传模式

媒体融合是当今新闻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新闻宣传要达到更好的效果,也需要迎接挑战,不断创新具有时代特色的宣传模式,才能让舆论弓!导入脑人心。

央视《新闻联播》,前几年被大家认为“内容枯燥、形式老旧”。随着2019年的一系列改版,《新闻联播》一下子成为引爆各大热搜的大型“真香”现场。《新闻联播》的主播们一下子新增拥趸无数。新推出的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新闻联播》的主播们改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就当天的一个新闻热点说一段一分钟左右的短评,刷爆各大网络平台和朋友圈。传播的方式变了,传播的形式变了,传播的权威信息、传递的正能量没有变,引发的关注和积极影响却成几何倍数增加了。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央视频APP对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进行24小时直播,吸引了5000万“闲疯帝”同时在线观看,微博话题#无聊又睡不着看直播造医院#的阅读量达1.5亿人。网友在线“云监工”的实时互动,实现了传播的同频共振,激发了大家对战胜这场疫情的信心。慢直播的概念也因此火了起来。

去年举办的央视主持人大赛,打破传统,将5G+云十AI技术融合,让“在线大众评审”相隔千里也仿佛“亲临赛场”,让观众享受多维度、个性化、沉浸式的全新直播观影体验。这场持续两个月的比赛,话题讨论达75亿次,视频播放达5亿次。

还有,人民日报客户端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设计的“晒出我的军装照H5”,独立访客(UV)累计1.55亿。无门槛的互动性、参与睦和娱乐性,有效提升了宣传效果。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窗口,让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从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这样换一种方式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有了烟火气,有了人清味,难怪引发收视热潮,获得观众追捧。

曾经,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就是念报告、读材料,枯燥乏味,听完还一头雾水。这样的宣传模式让人望而却步。湘潭市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推出的《热门话题》栏目一改往日的做法,先用大家最容易接受的短视频提出兴奋点、兴趣点,打开宣讲的大门,将过去灌输式、报告会式的宣教方式转变为互动式、交流式宣教方式,让大家听得进、听得懂、记得住、能运用。栏目分背景、解读、交流和分享4个环节,根据当下老百姓关注的热点,第一时间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宣讲,引发共鸣、共情;把政策理论的“八股文”翻译成浅显易懂的“白话文”,通过现场互动交流,加深对政策的理解,从而口口相传,实现同频共振;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的典型分享环节,请来一个个鲜活的身边榜样现身说法,让政策理论学习“亲切”起来,不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栏目融合了广播、电视、报纸、新媒體、“村村响”等多个平台宣传推广,通过音频、视频、图文传播。两期节目已影响人群超100万。一时间还产生了多个引发市民热议的热门人物和热词。

(作者单位:湘潭市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热点微信
雪中放牧新风景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4月高考热点关注
微信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问题分析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