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心灵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2020-10-20 07:14单保伟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21期
关键词:有效对话阅读教学

单保伟

摘  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着首要地位,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读者与作者的情感融合,文本与心灵碰撞,会引发共鸣。可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满堂灌,教师在课堂上总是面面俱到的讲解,生怕丢下知识,整堂课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的时间甚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朗读读书更是少之又少;课堂上,根本没有时间思考,自主动脑思考问题甚少。大多数语文教师不敢放手给学生多读多悟,而是,教师们把时间过多的用于细致讲解上,明显忽视了学生的充分阅读。由于,学生的朗读不到位,对文本的感知十分的肤浅,从而不能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体会到文本作者的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感,很难被文本的情感所熏陶,达不到文本教育的效果,心灵没有与文本碰撞,更谈不上在语言上得到应有的训练了。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读”字上面,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课上,要有琅琅的读书声,学生才能倾情文本,求知悟道。

关键词:阅读教学;倾情文本;有效对话;读出真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1-0021-01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由此可见,阅读,是用心灵与文本对话,才会有自己的感悟。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更为关键。那么,教师如何上好阅读课呢?在教学三十多年来,笔者一直探讨这个问题。在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定能事半功倍。

1.感受阅读乐趣,注重阅读积累

搞好设计。精心设计每一个阅读细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以学生的感受,质疑,发现为明线,以学生的思考为主体。导语要导的精彩,有一定的吸引力,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春》一课的导语,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春,众说纷纭,教师借机引出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南方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盎然的春景,更不是画家笔下的写生画,而是作者在美丽的大自然启迪和感召下,用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至美的艺术图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能用心认真阅读文本。文本的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教学时可以从题目入手,比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让学生齐读题目,然后,让学生谈一下从题目中获取了哪些知识点?学生会从“从什么到什么”,轻而易举的说出:“肯定是两个场景,一个是百草园,一个是三味书屋。”继续引领学生深入阅读:“现在,我们就开始出发,去作者笔下的神秘百草园和那三味书屋去游览参观一下吧,我们要先进哪一个门呢?”学生情不自禁的说“百草园。”“为什么不去三味书屋呢?””学生爽快地说:“无穷的乐园!好玩啊!”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时,趁热打铁,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问:“乐在哪里?哪些好玩?”学生马上就会边读边画边思,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激情,学生走近文本,生生交流,师生对话,引领欣赏文本也就水到渠成。

2.注重阅读体验,培养良好语感

新课标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在阅读对话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性,充分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体验的空间,让学生能真切的体验文本,做出自主的解读,教师适当的加以点拨,教学就会走进自主、创新碰撞的一个佳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注重示范读,让心灵走近文本。

范读的示范作用。朗读是将文字转化为言语的最直观的手段,成功的朗读,能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语感品位和素质。通过学生示范和教师示范,学习总是从模仿的那一刻开始的,美的朗读、语言是学生模仿的重要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前,各个小组选出自己朗读优秀的学生进行课前示范读。这显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

教师的示范性朗读会给课堂带来一种感染力,并得以展现。比如,在学习《春》时,教师示范朗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朗读速度要适中语气要欢快,感情要饱满,朗读中要带着对春天的无比喜悦,对生命的真挚热爱,对大自然的衷心赞美。老师的示范朗读去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美的感受,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

3.学会多种读法,多角度有创意读

读法多样化,丰富阅读活动。朗读可分为: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从形式来讲,有朗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教学中可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

以鼓励为主,少些批评。“读”后要及时跟上评价。初中学生喜欢表扬,及时表扬,会明显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老师的鼓励中,学生会产生更强的成就心里,更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主动阅读。

以学定教,目标明确。课堂上,教师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去朗读,在朗读前,教师要提出朗读文本的要求。如“讀完课文后,要想这篇文本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文中哪一段最精彩、哪一个细节最感动你?”,“你是怎么品味文本中的语言的?”等。学生读有目的,带着问题仔细进行阅读,脑口并用,这样,心灵与文本就在对话中,对文本理解非常的深刻。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做到倾情文本,就能感悟文本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真正做到入境动情,达到明理。至于,更好的读出真味,思出情感,写出心得,则是任重而道远的探求之路。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5

[3]周庆.语文教育研究概率[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8

猜你喜欢
有效对话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艺术的提问 有效的对话
有效对话——让儿童的灵性在课堂上飞扬
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有效对话,构建灵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