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养课”模式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20-10-20 06:39刘洪澍赵志军
艺术大观 2020年18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刘洪澍 赵志军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以课养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探索从课程出发,在课程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优化课程、滋养课程,最终形成课程全面优化与保证教学效果的一种课程体系建设上的基础型教学改革研究。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为主线,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增强实践性课业成果转化,推进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在实践课程建设上的初期模式与成果。

关键词:艺术设计;以课养课;课业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8-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要也在相应地增长,全国各高校为顺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兴办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目前已成规模化趋势。[1]近年来,大批量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涌入市场,造成了设计人才供应过旺的现象。市场希望选择专业能力强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加。而艺术设计教学与课程设置上依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者实践课题流于形式化、概念化等问题,致使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无法形成有效对接。基于此,笔者在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率先提出“以课养课”模式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来解决以上问题。

一、“以课养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以课养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提出及构建形式与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应培养兼具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操作经验的人才。学生获取这两项就业必备优势的渠道基本来源于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因此,课程的体系设计与课题的合理化配置变得尤为重要。课程是整个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架构中的核心,以理论带动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或实践带动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让课程运转起来并带动教师和学生运转起来(课程推动师生研究,再由师生研究促进课程优化),就会形成一种课程滋养课程、课程带动课程的教学新模式。笔者2016年率先在校内提出“以课养课”概念与实践构想。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积累,现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成果与教学经验。

“以课养课”教学模式的基础建构形式:在教学中将实战型实践课题置入到课程中,以“初期课程设置→理论+实践课业训练→问题反馈→优化课程与实践训练成果→课业成果转化→课业设置升级”有机循环,实现从课程设计思考出发又回到课程设计思考,以此形成促进课程不断完善和升级的模式。此模式的主要特点与功能:让学生在实践课业训练过程中,通过“理论→实践→理论”或“实践→理论→实践”的训练,完成知识掌握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基础转型。

(二)“以课养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及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依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外加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标准(理论、技能、经验),设计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教学效果检验来优化整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2.合理分配专业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比例(例如按3:7比例配置)。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为核心,实践技能训练、实践经验积累为重心,从真实问题为出发点进行课业设置,围绕课程作业训练为中心全新调配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侧重实践技能训练和实践经验积累,重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闭环效应,以此观察课程的实际应用效果和检测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促成课程比例配置的再度优化。3.鼓励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形成在项目中老师带学生、老师帮学生、同学帮同学的融洽氛围。同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们产生的问题、遇到的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生成的具有学术探讨性价值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解答或在理论教学中解答,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问题反馈对课程设置和内容设计进行再优化,促进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与完善。4.强化课业成果的有效转化。课程作业的设计关乎课程效果优良与否,也关乎学生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通过以“大奖赛课题”“企业竞标课题”“专利成果研发课题”等形式来设置课程作业,让学生的“作业变作品 作品变商品”[2],形成多渠道课业成果转化,为学生牟利,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即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又能就能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建立专业自信心和树立良好的设计品格,这也是保证课程良好持续运作的必要环节。

二、“以课养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与实践验证

本文分享辽宁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2019年《标志设计》课程的一例实践成果,来探讨这一实践教学模式。

(一)制定真实问题导向机制

我们为了保证课程的基本效果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以“理论+实践”双向训练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配置,课程设定真实问题导向机制。2019年我们将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关于“2019年全国田径锦标赛专题设计”项目中的标志设计内容纳入课程实践训练环节中。这种真实性问题的课题,不但符合课程本身的属性,同时项目的高标准要求、高学术价值、短周期的时间限制、多部门审查等相关因素都会对学生提出全新的挑战,也会对整体课程的建设和优化提供明确的指导思路。

(二)建立项目工作组竞稿机制

项目课题开启后,我们采取项目工作组竞稿方式来选拔优秀的设计方案。我们首先召开项目讨论会,针对体育类标志设计向学生进行了理论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同时提出了需要在设计表现中体现“静态图像的动态视感”[3]这一要求,并明确竞稿标准。然后,将学生分成20个项目实践小组,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对该项目标志进行设计创作,每组创作作品数量不低于5幅,最终以大比武的方式进行竞稿,全员综合讨论投票,择优选择前10名最佳方案进行提案。这种方式完全区别于以前老师留作业、学生无压完成作业的状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超越自我的意识,让学生能够建立忧患意识,提早适应市场的竞争节奏。

(三)形成师生同设计同讨论机制

本校对于实践课中一些相对重要的课题,倡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和讨论一个教学课题,这样不但能够让教师给学生起到榜样作用,同时也能发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惑之处。教师们和学生一样,从标志设计的最初调研阶段就开始介入,完成标志设计的“调研、分析、构思、草图创作、基础方案设计、方案制作、方案优化、项目竞标、项目总结”等全过程工作。这种师生共同设计、共同讨论的机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理论与实践结合与转化的能力,也使教学过程中不易发现的问题变得更加明显,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重点的调整有着现实性意义。

(四)强化问题反馈的成果优化机制

真实的实践性设计项目,不可能一稿过,都是在不断的创作与优化过程中形成佳作。在进行此项目时,我们采取问题反馈机制来优化设计成果。将设计在实践全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同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会上进行问题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与整改。在此例举一个细节:我们的设计经过竞稿筛选后递交到体育局,得到了相关负责部门的充分肯定,也选出了确定性的方案,准备进行赛前媒体投放与发布。在投放中央电视台进行赛前宣传时,央视发来整改意见,要求我们对方案中一些细节进行修改,因为图形设计部分存在歧义或违反相关规定的细节,这是我们此前都没有考虑到的细节。也正是这个细节,给我们所有教师和学生上了一课,对我们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细节提出了很重要且宝贵的意见。当然,最后我们通过不同问题和不同的反馈意见,对成果进行了多次优化与调整,最终顺利完成了此次项目。这个机制的制定,让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又通过问题调整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以课养课”教学模式的实验效果成效明显。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面对市场高标准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人才竞争的高压态势环境下,在实践教学上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模式来应对这一新的变化,做到学生们在实践中学, 教师们在实践中进行教育。[4]不要让学生在校期间不知所学有何用,尽量不要让学生对知识有盲点。希望“以课养课”模式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有助艺术设计院校在实践教学上找到更为合理的方式方法,也希望此项研究能够增强师生关于就业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意识。

参考文献:

[1]黄江鸣、徐晓丽.工作室制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探讨[J].艺术百家,2012,7(129):414-415

[2]刘洪澍.文化创意产业下的设计作业商品化实践教学探究[J].艺术科技,2015,9(28):40-41

[3]刘洪澍..论“静态图像的动态视感”呈现方式及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广角,2020(04):90-95

[4]薛野.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討[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82-83.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
《自然生活》
张弢作品
花影
小院系列之二
试论创新思维在室内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